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机制研究

2014-08-15贝静红王旭明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辅导员创新能力科技

贝静红,王旭明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在我国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研究和分析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机制,不仅有利于优化高校激励政策和资金投入的配置,而且对构建高校辅导员有效融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概念

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是指辅导员在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学习服务对象所属二级学院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指高校大学生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的提高,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研发经验、研发经历、科研设备、经济实力、创新精神等七个主要因素。其中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是科技创新最基本的条件;知识结构是具备相互配合所需要的各有所长学科专业知识;研发经验是从事某一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研发经历是从事某一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时间和空间;科研设备是开展科研试验需要的硬件设施;经济实力是开展科研试验和相关活动需要的经费来源;创新精神是大学生具备的创造力、创作灵感、奉献精神等思想境界。

二、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学科化专业化成长,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学术水平和学科专业素养,既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各高校要对辅导员按照“上得课堂、下得基层、出得思想、入得研究”的要求,出台政策支持辅导员的学科专业成长。要统筹规划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进行业务进修,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坚定性,自主地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一是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诉求。辅导员必须面向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所在高校实际,紧跟国内外发展新趋势,集中力量了解掌握所在高校的学科专业知识,以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对接辅导员工作并协调推进,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坚持自身合理规划,开展差异化、科学化发展。

二是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是服务学生发展的时代要求。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第一线,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密切,是对学生直接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辅导员只有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在学生学科、专业知识方面予以指导、鼓励或支持,才能让学生信服,缩短走进学生的心中的距离,更有助于辅导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有利于形成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机制。如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复旦大学辅导员赵强,根据自己学科专业优势,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建立赵强工作室,团聚辅导员和大学生,走专业化道路。

三是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高校要提高对辅导员工作地位的认识,为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提供必要的保障。党和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强调了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提供了如职业标准能力建设等指导性举措。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不仅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更关系到教育本质作用的发挥,为辅导员更好地维护高校稳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新需要。一方面,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素质,需要多领域多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持,对知识的需要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要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扎实的专业理论、娴熟的实践技能为保证,善于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

二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技能。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要求具备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能够使大学生尝试从学生角色向劳动者角色转换,是一个从学习成长性实践向劳动创造性实践过渡与转换的初始化过程。

三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服务祖国复兴的新使命。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应该加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所学为早日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三.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机制

1.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机制

(1)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高等学校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大学生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源源不断的学科专业理论为支撑,与之相对应的高校辅导员的学科专业的成长则体现出尤为重要的基础作用。高校辅导员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的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方向,满足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深化与发展的要求,实现高校辅导员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服务和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支撑,以形成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支撑。

(2)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推动

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创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为其发展提供动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从学科专业对比、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渗透、科学研究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成为大学生超越自我、完善自身的比照对象。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可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推动其次体现在创造良好的氛围。辅导员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策划、自主探究中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的各种资源和动力,进而使高校辅导员迸发出更加强烈的科技创新的倍增效应,进而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1)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的吸引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风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作用重大、影响深远。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的吸引一方面体现在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孕育土壤。另一方面体现在提升了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教学相长,有益于深化教学改革。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时会发现新问题和新情况,其自身也便会不断学习和充电,有的放矢地为相关的学科专业打好基础。同时,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设想也会对辅导员产生启发或引起共鸣,从而为提高教学科研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反哺。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的促进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凸显,借助学科竞赛等各类平台和载体,容易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频繁,知识与能力、学科与专业、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对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背景下,诸多高校推出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计划等方案。学校鼓励并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与其他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二级学院的合作和交流,使知识和科研资源能够达到共享。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第一导师,其职责之一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发展指导。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及频繁的接触交流为科技创新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创造了天然的平台,形成了知识溢出效应,为辅导员主动提升学科专业知识提供了路径和方向,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辅导员学科专业的成长。如浙江海洋学院获得2013年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一等奖作品,就集聚了教授、辅导员、不同专业学生的精华,在教授的命题下,在辅导员带领下暑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采集数据,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提升、共同培育了辅导员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

四.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机制的构建

1.需求拉动——以学科竞赛为导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使高校生源构成发生很大变化,高等学校面临着如何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等重大课题,其中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高校要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引导和带动学生崇尚学术、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完善学科竞赛体系、加强教学互动、创新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学科竞赛工作的人、财、物的投入等有效措施,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大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重视教学与竞赛的相互结合,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积极搭建各类训练平台。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等,力争做到学校下属每个二级学院都有合适的学科专业比赛,每个学生都有自愿参加的课外科技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设创业基础课,进一步深化教学与竞赛的结合,更大程度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拉动机制,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良性互动发展。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可以积极融入培养体系,积极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充实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开展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通过对学科专业竞赛知识的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通过总结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政策推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通过高校的强化和协助,能加快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机制的发展和成熟。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的成长,高校将其功能定位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来规范管理,起到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保护者与推动者的作用。在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中,高校作为政策制定者来建立一个有利于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推动整个互动机制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1)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政策

通过向高校辅导员政策倾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因校制宜研究制定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培训规划,完善培训体系,明确培训要求,做到用政策推进、按政策落实、靠政策保障;二是编写出版辅导员培训校本教材,针对本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提升辅导员学科专业素养;三是积极推行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导师制,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善德育管理体系,拓展辅导员工作职能,打造学科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辅导员学科专业提供深入、科学、全面的理论支持。同时通过科研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善于应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辅导员。通过一系列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政策的推动来切实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2)大学生科技创新政策

高校可通过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政策来积极支持、激励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如制定《大学生创新能力与拓展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对获得校内外各类竞赛奖、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参与创新性试验计划及课题探究成果均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认定;制定大学学科竞赛奖励条例,获校内外各类竞赛奖的大学生将获得学校专项奖金奖励;制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奖”,用于奖励在本年度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制定《创新实践活动成果突出学生免试研究生工作办法》《大学生创新计划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执行办法》等,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将有机会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同时,学校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与管理,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从而提高与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良性互动的有效性。

(3)人才储备政策促进互动机制实施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政策推动要引导高校辅导员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服务,更好地实现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实施博士辅导员工程。根据高校实际,面向社会适量招聘部分青年博士从事辅导员工作,引进待遇按所在高校相关引进博士教师待遇执行。规定该部分教师选聘工作期限为入校后的第一个聘期,从第二个聘期起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学校考核情况,选择是否从事教学科研岗位。博士辅导员引进以后,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辅导员学科化、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增进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博士辅导员可以担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导师,充分发挥博士辅导员与大学生相同专业背景的优势,参与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各类活动,通过对学科专业和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教育学生不断追求真理,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增强其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有效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实施“人才工程”预备队制度。坚持辅导员选聘的高标准,积极改善辅导员队伍学科专业结构,重视队伍梯队建设,加深学生工作的“板凳”厚度,让“人才工程”预备队成为选拔和培养高素质青年后备力量的新渠道。首先从本校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出众的本科生直升研究生,毕业后从事辅导员工作。他们的政治面貌都是中共党员,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能正确理解并乐于从事学生思政工作。其次选拔一批具备硕士研究生学位,且基础学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最后也可以让本校品学兼优、专业能力强,与学生具有相同的专业背景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大学生兼职辅导员,充分发挥学科专业指导优势,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实现专职、兼职辅导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他们能够指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水平。

3.平台促动——以协同创新为目标

2011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清华校友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全国大学生提出了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希望。随之,教育部颁布了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高校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战略构想。各高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搭建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聚力培育人才。

(1)校内各高校成立协同创新平台,提升辅导员的学科专业成长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融合。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设立创新中心。充分利用所在高校现有资源,运用现有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基地。按照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组建下设若干由教授、专家、学术骨干、辅助人员和大学生等组成的创新研发团队。基地和团队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来运行,如设立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负责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展与管理。以青年研究中心为例,通过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辅导员作为学科专业指导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内外各种学科专业赛事,在比赛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所在高校专利的创造、管理、转化,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及科技创业技能;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承接大学生优秀科技创业项目,提供“保姆式”科技创业服务,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与环境。

(2)校外各高校成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胡锦涛指出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必须在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得到提升。一方面辅导员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好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及早谋划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项目,加强与所属专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沟通,集聚专家学者的科研热点,精心挑选好大学生人选,充分用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契机和课内闲暇时光,集中精力指导大学生在实战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在清华大学纪念辅导员制度成立60周年时,第一批辅导员董燕南教授回忆蒋南翔倡导“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引导师生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实现产学研结合,体现为社会服务,在实践中促进人才的成长,从而大学生在实战中增长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往事,对今天的工作很有启示。另一方面,辅导员学科专业成长必须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借力企事业单位的行家能手,让大学生在行家手把手的指导实训进程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如浙江海洋学院教授、研究生共同参与的“海视通”产品的研发,终结了渔民在海上不能清晰收看电视节目的历史,该产品作为浙江省广播电视厅的“船船通”文化惠民工程被浙江省广电局列入“十二五规划”,同样也凝聚了团队导师和学生的智慧。既促进了辅导员学科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

[1]周亚明,周虎,魏炯翔.学术育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2005,(7-8).

[2]基于“人—团队”匹配理论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4.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

[5]吴丹.试论蒋南翔培育人才的独创性教育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猜你喜欢

辅导员创新能力科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