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探析
2014-08-15高京平吴亚超
高京平 吴亚超 邢 飞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多元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萨缪尔·亨廷顿所认为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世界,“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化的冲突”。[1]高校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场所,是多元文化的集散地,在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冲击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的德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课程内容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标尺。”[2]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是陶冶大学生美好心灵的伟大事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外来的异质文化也不断涌入,它们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激荡、碰撞,多元文化趋势愈演愈烈,种种现象给社会各领域特别是大学生带来不同的价值判断,多元文化元素在构建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体系的同时也在冲击、改变着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
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为他们打开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其认知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面对多元文化思潮,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政治信仰迷茫、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必然给与大学生素质培养休戚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二、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其自身必然内含着一定的生命力与合理性,它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的发展空间,使当代大学生的智力和视野都有极大地拓宽。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陶染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大学生居于主体位置,承担主体职责,发挥主体作用。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全球化范围内只存在一种绝对单一的价值和原则已经成为不可实现的乌托邦”。[3]多元文化环境一方面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大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的文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个性。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一时间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甚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也喧嚣至上,由于大学生对各种文化所内蕴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面对形形色色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也呈现出千差万别。各种新的概念的不断涌现,各种社会思潮互相激荡、彼此交错,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致使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受到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挑战。
(二)多元文化冲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
多元文化提供给我们的不再是单一的理念,而是多元的特征,是本土文化同异质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文化共存的现象。因此,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屏蔽机制具有削弱的作用,同时赋予其更多的开放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其它优秀文化为我所用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随着文化的多元而不断的扩展。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他们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分化”和“西化”,大肆鼓吹所谓“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领先于阶级和民族的意识”等力图消除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以达到通过文化的渗透进而颠覆社会主义的图谋。这警示我们:“意识形态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4]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怎样去占领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怎样去争取年青一代大学生,这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
(三)多元文化作用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载体
在传播方式上,“多元文化与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密切结合,不仅通过娱乐影视、报刊等日常形态来拓宽辐射范围,而且利用网络传媒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增强辐射力度。”[5]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提供了新手段,也带来了新考验。因为新载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教育者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和信息的中心,由于其吸引性和繁杂性,它所传播的文化虽然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但同时更有大量腐朽没落的东西,这也考验着当代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选择能力。所以,怎样去占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因人因时而异,反对形式主义,不断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推进教育方式的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做好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美国教育家克伦威尔曾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6]
1.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文化发展观
在当今各种文化相互博弈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一元主导,坚持主流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融民族性、世界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绝不能含混不清,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场坚定,抵制文化霸权主义,不受西方宣扬的“普世文明”的影响,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不动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局。在此基础上,兼容并包,促进多种文化共同发展,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2.树立全球意识,积极吸纳有益的外来文化
全球意识要求人们用宽容、平等和公平的态度对待别国文化,用开放的、世界的眼光看待事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育者,即高校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绝不能用民族的、狭隘的观点来分析和看待问题,并且要帮助学生逐渐的掌握、熟悉多元文化的存在及其发展,减少外来文化的冲击,积极吸纳有益的外来文化,并且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使其具备全球眼光,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符合时代的要求。
3.增强责任意识,推动主流文化发展
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都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7]文化的传承历来都要求“吐故纳新、除旧布新”,在扬弃中创新,因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进步。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同时,抵制不良诱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道路。
(二)整合教育内容,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要想有说服力,就是要既避免单纯的照搬西方的文化思想又要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内容,立足现实,不断丰富,力求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引领社会的发展。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针对多元文化的要求,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内容,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种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增加对异质文化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并且学会处理差异,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借鉴国外文化的优秀成分,选择体现时代特色和反应时代精神的事例来教育学生,为其内容的多样化增添新内容。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水平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教化的作用,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学生的民主、自由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社会性培养,注重学生的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避免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传统文化“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三)采用先进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完善
多元文化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更新其载体,深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发挥现代宣传阵地的传播功能
充分发挥现代宣传阵地的传播作用,“关键是要办成适应时代要求、学生认知要求、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主流价值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理念在第一时间传播。”[8]随着信息一体化的发展,互联网上的各种博客、论坛、Q Q群等已成为大学生取得信息的快捷平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功能,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与时俱进的改革教育方法
在多元文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汲取国内外各种文化的先进因素,坚持以学生为本,将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变单向的灌输为互动的双向交流,采用交流教学和民主教学,变呆板的课堂模式为多媒体教学模式;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中彰显更大的魅力。”[9]
多元文化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是选择融入还是游离,在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之间怎样做出科学判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规避的问题。针对不同文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依靠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和封闭状态,积极汲取多元文化中彰显主体平等、个性自由、公平民主、人性释放的先进元素,为实现以主流文化意识为主导、多元文化中有益成分为补充的崭新教育体系而努力奋斗。
[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国际秩序的重建 [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刘 艳.多样性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失语”分析与反思[J].求是,2011,(06).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梁 晋,陈碧琼.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09).
[6]杨玉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6).
[7]范小青.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2.
[8]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朱海龙,胡文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