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出路

2014-08-15孙晓刚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主权力政治

孙晓刚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陕西 延安 7160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其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亦不断变化;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一方面,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需要政治体制的保证,没有政治体制上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转变。另一方面,上层建筑的变化还体现在人们的现代意识上,现代意识就是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市场意识、平等竞争意识等等。而这些意识的不断增强,必然要求打破体制束缚,要求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有新的作为。

(二)破解当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如果不从实质上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现有的各种社会矛盾可能会加剧,进而引发社会甚至政治危机。当前我国存在四大风险:第一是经济风险。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房地产存在泡沫,股市低迷。第二是社会风险。社会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扩大,分配不公长期存在,阶层有固化趋势。第三是信任风险。由于政府某些部门对百姓的承诺不能及时兑现,各种社会保障有不到位之处,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下降。第四是政治风险。权力腐败和滥用的现象长期存在,约束权力的制度笼子还不严密。而要化解这些风险,就必须追本溯源,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我国政治体制本身走向完善的关键环节

从源头上说,我国的政治体制承袭于苏联模式,加上高度集权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自上而下军事管制的革命传统影响,很长时间内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等问题。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结构在本质上应是开放的,而现实运行中的权力结构却相对封闭,政府机关对群众开放程度不够,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如何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让它在阳光下运行,如何实现国家权力和社会活力的有机统一,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完善政治体制的重要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它的推进特别是实质性的推进,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面对各种制约因素。

(一)对改革风险的畏惧

任何一项体制机制改革都存在一定风险与不确定性,就政治体制改革而言,这种风险与不确定性更为明显。首先是牵扯面广,涉及的部门、人员众多,触动谁的利益都有可能引起抵触。其次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四平八稳为官有可能得以升迁,改革一旦出现失误却可能面临贬黜的风险。其三是改革容易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稍有偏差失误就可能被无限放大,容易受到舆论谴责。多种风险难免使人产生畏惧心理。但是,不改革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大。如前苏联的问题就是由于长期不改革造成矛盾累积过多,后来戈尔巴乔夫幻想一步到位的激进式改革,结果只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二)既得利益者不愿改

有学者认为,一个社会如果体制僵化,就会产生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从现存体制中取得私利,反对和阻碍进一步改革。既得利益者中的一些人,由于其本身的财富地位就是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而来,所以难以有心安理得之感;另一方面,他们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经营自己的关系网,自然身心就非常疲惫。另外,既得利益者中很多人的财富既然不是通过合法规则取得,那么未来是否能守得住财富具有不确定性,预期的不确定性自然带来集体性的郁闷。既得利益阶层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抱有抵触情绪。

(三)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

“摸着石头过河”是过去35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改革进程中,不同阶层之间利益冲突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博弈和妥协变局不断。因此,今天的改革难以有面面俱到的“顶层设计”,也远未形成一种包打天下的改革理论。各个利益团体都在寻找能使自己的诉求合理化的理论工具。改革到了爬坡阶段,改革往哪里走?公正和效率、就业和利润、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等矛盾该怎么平衡?对此不同的人持有不同观点。

(四)政治体制改革未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如果改革实践被少数人把持利用,或者只有少数的“能人”与“精英”参与其中,改革的结果只对少数人有利,广大群众必然会对政治参与产生冷漠情绪。这种改革付诸实施只会导致贫富分化、群体冲突加剧,容易使政府官员与广大群众的对立情绪加重,党和群众的信任关系遭到破坏,甚至于撼动我们的执政基础。因此,政治体制改革还须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干部群众的支持。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发展党内民主

搞政治体制改革,核心在党,首先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地位,因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发展党内民主,要用党内民主、党内监督、党内法治带动社会民主、社会监督、社会法治。党的领导和长期执政,必须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清正廉洁、遵纪守法上。在立法过程中,要善于协调处理好多元化的社会利益诉求,争取人民内部各种群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我们在强化执政党领导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和保证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地位。人民群众能否在公共利益维护、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权力监督上发挥最主要的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其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人大职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其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其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畅通各种参政议政的渠道,让社会各种力量凝聚成深化改革的合力,形成执政党、政府、社会、民众共治共管的局面。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

执政党既要善于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善于在实践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中稳步前进。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必要的,它控制着改革的整体方向和进度;但若脱离群众的实践需要,任何改革都行不通;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关系急需理清。要想改革成功,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广泛调动蕴藏在千百万人民群众之中的巨大力量。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是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充分显示了我党对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一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二要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三要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制度,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制度。

猜你喜欢

民主权力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权力的网络
好民主 坏民主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