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哲学视域下的民主内涵

2014-08-15吕晓明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对象化自主性哲学

吕晓明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所,陕西 西安 710065)

民主的哲学思辨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民主”、“为什么民主”、“何以民主”这些基本问题。政治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应当把暗含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中的思想与概念明晰化。以哲学的视角分析民主,存在两个维度:从主体性的实现方式来理解民主是纵向的维度,从互主体性的积极实现理解民主则是横向的维度。

一、民主是主体性得以确立和实现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曾经写道:“平民主义政体的精神为‘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另外一个要领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平民主义者说,对照奴隶们的不按自己的意志生活,惟有这样才可算是自由人的生活。这是平民政体的第二个宗旨。”[1]由此可以看出,民主从形式上来讲是一种实现政治目的的程序和策略,但是从根本规定性上,实际上是人自身对自由自主性追求的过程。

“自主”是指人们在生成并限制他们现有的机会的具体政治框架中,享有平等权利也相应承担平等的义务,人们在决定自己的生活状况方面应当是自由和平等的。自主性原则反映了哲学上的能动自主理念,代议制度、选举制度、责任政府等民主形式,是民众权利的实现方式,背后所潜藏的却是人的自主性原则。

在哲学视野内,自主性首先是关于一个人的存在状态的问题,它涉及到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人的存在意义积极主动的完成和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在动态意义上表现为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充分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对象化活动精辟地概括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与自觉就成为人的主体性实现的基本规定。自由性也就是标志着人在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具有自主性。人能依据自身需要和实际能力,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抉择,合理地规定自己的活动方向;同时人应当是在公正、平等的氛围中,根据自身经验、理性和意志做出决定。在政治哲学上,自主性表现为对“自我持有个人权利”的确认。民主就是自主意识觉醒的表现,是主体对其主体性的肯定,是对其存在和价值的积极认可,是主体性实现的方式。只有当民主充分实现时,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摆脱从属性和依附性,才能具备并表现出自主的意志。

因此,民主是人的类本质在对象化活动中的内在要求,是驱动着人追求最佳社会结合的动力,是使人能够不断开拓、建构、完善自身本质力量,实现不同个体之间、不同共同体之间的矛盾的合理解决的机制。对民主的渴望与奋争,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的、普遍的要求,这种需要根源于人的主体性,同时也扎根于人的社会性,必将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得到拓展和丰富,并反过来构成社会进化和人自身发展的引导性力量。

二、民主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积极实现方式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对象化活动、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和实现、人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活动,都必然不能脱离其社会属性,都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胡塞尔曾经说过:“每一个自我——主体和我们所有的人相互一起地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上,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它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是有效存在着的,并且是通过这种‘共同生活’而明晰地给定着。”[2]

从主体性的实现方式来理解民主是纵向的维度,那么从互主体性的积极实现理解民主则是横向的维度。主体和主体的交往形成了主体之间的关系,由此而衍生出了主体间性即互主体性。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模式,进入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人们在处理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时,就会遇到“他人不是客体”的问题,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从主体——客体模式转向主体——主体模式。主体——主体模式的确立,使得主体间性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交往实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主体间性即互主体性。这种主体间性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其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主体性。它要求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双向整合,因此可以认为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的确立,以交互主体性作为其内在的根本要求,所谓“交互”的特征,就是要求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主体性的实现并非对主体性的否定,真正的主体性,只有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时候才可能确立起来,没有这种交互性,谁也不是真正的主体。

每一个共同主体的共同主体性都有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在不同的人群主体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对话。如果一个群体对待另一个群体可以像对待自然事物一样,把他们当作与其自身完全不同的、甚至与自身敌对的客体来看待,这种观念就有可能导致斗争乃至社会的动荡。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把对方群体看成是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不能共存的异类,而应视为与自身同样的同类,采取协调、相互妥协的方式共存,使不同群体的主体性都得到体现,这种状态无疑比对立、战争状态更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人们不断地求同存异,使众多的小群体聚合为大的群体,大的群体聚合为更大的群体,这样人类社会才有可能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

因此,民主是在政治生活层面上,互主体性实现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方式。首先,民主源生于政治生活,但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主体性。民主源生于人们的政治活动,民主是人的本质活动的产物,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政治主体性的确认。其次,民主的协商特性使得主体的互动成为可能。民主要求的是主体交互作用时,既要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又要对其他主体以客观的态度给予认可、尊重,这是一种互动对话、交流协商模式,因此民主为互主体性提供的实现方式是积极的。它是为了避免不同主体在实现自身主体性时造成对其他主体性的侵害或者湮灭存在的,民主应该是不同主体相互取长补短的实现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必然要寻求互主体性的积极实现方式。“民主应该是社会成员超越隔绝状态,形成公共生活空间的形式。民主不能是人自为政、离群索居,而是构成某种类似生命机体的社会存在。”[3]社会作为不同人群的组合体,是一个功能性的系统,它具有调节功能、整合功能。这种调节和整合的实现,必定是有组织并表现为一定形式的。不同群体的主体性都有得到表现和实现的内在倾向,不同群体的主体性有可能是互不相容的,也有可能是相容互补、相互协调的。如果是不相容的,各个群体的主体性的实现就要取决于不同主体按照社会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时候就要看是代表少数的群体服从代表多数的群体还是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民主的原则要求的就是代表少数的群体服从代表多数的群体;如果相反的情况出现,就会导致贵族专权、寡头专政,而这种互主体性作用的结果是违背民主原则的。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36.

[2]弗莱德·R·多迈尔.《主体性的黄昏》[M].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0.

[3]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9.

猜你喜欢

对象化自主性哲学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菱的哲学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对京剧表演对象化思维的反思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