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问题》一书有感
2014-08-15张丽
张 丽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大众化,就必须反映我国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特点,必须对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有力的阐释。由山东大学周向军教授等学者组织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问题——七个是什么,七个怎么办》(以下简称《重大理论问题》)一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释。其特点十分显著,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能被大众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为我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有力武器,所以通俗易懂,增强感染力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2]。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不是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而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的客观要求,是使人民大众真信、真学、真用的前提。《重大理论问题》一书具备了通俗性的基本要求,通篇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方法、艺术化的结构安排,结合大众熟悉的历史故事,身边的实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我们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深奥的理论问题作了生动的解释。
《重大理论问题》一书采用朴素深刻的提问方式,突显出问题的世界观高度,强调出问题的方法论色彩,彰显出问题的价值论取向,充分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的统一。书中语言表述尽量通俗化,标题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把深刻的理论融化在生动的故事里,用群众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易于为大众了解和接受。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用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透彻的说理,全面准确通俗地回答了广大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在理论上形成完整的体系
任何一个构成体系的理论,需具备五大要素:前提、核心、形式、时效和价值要素。从《重大理论问题》一书的框架结构来看,完整具备了五大基本要素。
一是前提要素,包括逻辑前提和历史前提。该书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是在马列主义这个理论逻辑前提下的创造性发展,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精髓,是探索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二是核心要素,主要是对规律的阐述。《重大理论问题》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揭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努力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社会主义革命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等特殊规律,还揭示了如何根据中国最大的实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各个领域进行建设等众多个别规律。
三是形式要素,体现为概念系统和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由科学的概念、范畴、命题构成的逻辑体系。这些概念、命题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党建等实践领域,构成完备的科学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严密性、系统整体性、结构层次性。
四是时效要素,主要指实践检验和指导意义。就中国而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开放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也必将继续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长期普遍有效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五是价值要素,包括立场、方向和目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以人为本。即以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本,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这一鲜明的价值立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重大理论问题》一书综合了以上五大要素,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具备完整的体系特征。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解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3]毛泽东更是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4]“问题意识”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人们对存在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它不仅是一种面向本体和前提的思考,更是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考。从人类历史发展看,问题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更是实践发展的契机。
《重大理论问题》一书的内容充满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层层设问的形式把我国当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述。书中涉及的七个问题也是现实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理论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应该怎样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书中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我们学习理论的落脚点在于实践。《重大理论问题》一书以通俗的语言、严密的结构、强烈的问题意识来阐释理论,不仅有利于理论入耳、入脑、入心,也有利于鼓舞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现时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显得非常重要。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要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列宁全集(第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6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4]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