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等教育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4-08-15王芳宇
王芳宇
(衡阳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系,湖南 衡阳 421008)
1.启动淘汰制,改变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如同进保险箱的制度
在法国,公立综合性大学实行的是就近注册入学制度,学生只要通过高中毕业会考 (Bac,baccalauréat),就可以进入公立大学学习。但法国高校严格实行宽进严出,学生入学后,第一年的淘汰率在50%左右,医科的淘汰率甚至达到80%。即使是大学校 (grandeécole)在经过严格的预科选拔后,在一、二年级时也还存在较高的淘汰率。
我国的高校,很少有淘汰,导致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学习,而学校和老师却束手无策。致使大学培养了很多光有文凭而无学识的毕业生。在我国,学生一旦被大学淘汰,其命运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导致学生无法面对这种结局。而在法国,大学淘汰学生既普遍也很正常,因为被淘汰下来的学生还可以有其他如留级、转专业或转校的选择权,他仍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而不必像在中国,被淘汰的学生如果还想读大学的话,他就必须重走高考路。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了学生的命运被改变,而且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教育资源。因此,在我国高校难于推动对差生的淘汰制。
为改变目前的状况,建议实行分级淘汰和有选择的转学制度。如成绩不好的学生可以留级一次。如果还是不行,这个学生就必须从 “985”高校转回到学生户籍所在省的 “211”或更低层级的学校的相关专业。 “211”学校的转到普通一本,一本转到二本,二本的转到三本。只有淘汰了该淘汰的,才能给学生学习的压力,才能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和教育值得培养的学生,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从根本上改变高考的一考定终身。
2.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目前在中国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法单一,教师只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而在法国,教师很注意课堂教学,课堂上,既有老师的讲解,也有学生的提问,还有师生的互动 (讨论)。而且,在法国,不管是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学生都是没有教材的。教师基本上是讲授自己熟悉的专题或自己研究的领域,他们往往把本学科经典内容与发展前沿知识,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介绍给学生,有时也给学生印发一些资料。老师常布置一些参考资料让学生课后自己去阅读,下一堂课一起讨论或分组讨论。当然这样做的缺陷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不够。而在中国,学生都用指定的教材,教师在课堂上基本是以教材为主,有的教师甚至 “照本宣科”,自己对教材都没有吃透。建议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的满堂灌,在教学中引入讨论;对于教材,要有取舍,用教材而不唯教材,教材中容易理解的简单内容,课堂上可以不讲,让学生课后自己去自学,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学科发展前沿,让学生对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同时布置一些思考题和参考书让学生课后去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且,教师布置给学生的思考题,一定是不能从教材上找得到答案的,学生必需通过查阅资料或互相讨论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此外,教师也必须给学生规定完成这些思考题的时间,以促使学生课后能主动去学习。
3.改变教学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方式
中国今天的教育,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很多都是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美其名曰告诉学生的知识点,因为考试只考知识点。而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者来说,恰恰是获得结果的过程比结果本身更重要,因为获得结果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学会对科学的探求方法。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三结合教学模式,即 “过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
4.对教材的编写进行改革
纵观今天的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太侧重于系统性和大而全,而在对学生的启发性和引导方面做得不够。在法国,不管是大学还是研究生阶段,学生都是没有教材的,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或该领域已取得的进展来讲授。而在我国,教材是太多太滥,既有全国规划教材,又有省级规划教材,还有校本教材。由于教材是人手一本,教师上课又基本依据教材,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上课时都不听讲,因而也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当老师讲的内容不是教材上的时,很多学生也就错过了。而且,目前在中国的大多数高校,考试也基本上未脱离教材,所以相当一部分同学平时不怎么学习,考前临时突击,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这对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会造成负面影响。况且,教材多且滥,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另外,在编写教材时,不应该为了系统性而贪大求全,也不应该只编成工具书式的教材,而应该在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5.改革实验教学
大学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对于自然科学来说。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对以前的知识和结论进行验证;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欲望。
对大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学理念上,要改变 “重理论、轻实验;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三是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学生的实验结果,而不重过程的现象,加强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主动解决问题能力和积极的探究精神。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实验操作者,转变为实验构思和设计的主导者以及实验过程的控制者。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享受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基于此,我们在选择学生实验项目时,应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尽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特别是研究性实验的数量。即使是验证性实验,我们也应该改变以往学生依据实验步骤按部就班操作、只注重实验结果的传统;更多地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流程,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机会,建立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新的理念,从而通过实验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6.对考试进行改革
高校考试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结果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试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制度,主要包含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的考试形式是笔试,考试形式较为单一,考试内容多数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略了教育的应用化、综合化和创新性,难以正确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
因此,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必须对当前高校的课程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一方面在考试内容上,改变目前流行的主观题为主的、考核学生背诵知识点的做法,树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考试理念,按照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知识基础的要求进行考试,把考试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即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
现今高校的课程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简答题和综合题等,其中前面几种题型基本上在教材上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只要背书或背听课笔记就行。为了考试能顺利通过,在考试前几天,经常是老师应学生的要求进行考前辅导,并划定考试范围,学生在考前几天进行突击,这样基本上能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但这种考试不利于检查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因为考试分数的高低更多反应的是学生强记的能力,而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无从考察。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检查学生真实学习成绩的考试,在考试题型上,尽量减少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等题型,增加主观题减少客观题的数量。而且,在主观题方面,尽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考试形式上应该多样化、成绩构成多元化,改变当前高校课程考试中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灵活运用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答辩、论文、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此外,也应该加大平时成绩 (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小论文、单元测验等)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心理压力,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使考试更加客观、公平、合理。
[1]朱纯,陈健.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物理通报,2012 (1):21-22.
[2]赵斌,匡丽红.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 (1):24,27.
[3]张金标,邵露.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7 (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