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茶陵派诗文的湖湘地域特色

2014-08-15秦秋咀罗丽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李东阳茶陵湖湘

秦秋咀,罗丽莎

(衡阳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南 衡阳 421002)

茶陵诗派 (以下简称 “茶陵派”)以明代诗人李东阳为首,形成于成化年间,是明朝以地域命名最具影响力的诗派之一。因李东阳祖籍为湖南茶陵,便以 “茶陵诗派”命名。除李东阳外,茶陵派还有一部分也是湖南人,有一部分人虽籍贯不属湖南,但与湖南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他们的诗文体现了湖湘地域特色。现有研究茶陵派的论著中,从其诗文之湖湘地域特色的角度深入研究者尚少,我们撰写此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用。

在确定茶陵派诗人时,我们主要根据清朝钱谦益的 《列朝诗集小传》,并结合近期茶陵派研究的代表作——周寅宾的 《李东阳与茶陵派》、司马周的 《茶陵派研究》等书的观点。本文所涉及的茶陵派诗文,主要有湘籍诗人李东阳、杨一清、何孟春、刘大夏、彭泽、罗鉴、曾鉴、柳应辰、宋瑞、荆茂以及与湖南有联系的茶陵派诗人林俊、邵宝、鲁铎、孙承恩、张邦奇、倪辅、沈钟、屠滽等人的作品。

一、茶陵派诗文在内容上的湖湘地域特色

关于湖湘之地,李东阳 《南巡图记》中有一段概括性的叙述, “吾湖南,天下巨蕃。北接河南,北东为南畿,东连江西,东南为广东,西抵四川,西南为贵州,而西北为陕西疆境,所接半天下,地方数千里。其间名山大泽,如衡岳、武当、洞庭、云梦,为形胜之会。其上则奇峰峻岭,回滩激濑,人迹不能及;下则连山洪涛,千叠百折,其势若排云而降;远则平原沃壤,曼延映带,茫然不绝。盖天下之奇观备矣”[1]148-149。此段叙述将湖南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山水风光介绍得比较清楚,湖湘的地域特色也自然显现出来。最后一句话 “盖天下之奇观备矣”,更是对湖南山水风光的高度评价。不仅如此,茶陵派诸人的诗文内容中,很多都反映出明显的湖湘地域特色。

首先,茶陵派诗文中大量描写湖湘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湖湘地域色彩。茶陵派诗人描写湖湘景色时,大都山水并重,这是因为湖南地处长江流域,又属丘陵地带,当地城镇大都是依山傍水。李东阳曾在 《重建茶陵州学记》具体地叙述过家乡茶陵的山水特点:“盖其冈脉自云阳山而来,汹涌奔放,结为是区,左右山水,交拱环抱,不见其际,惟吾州胜地也。”[2]91他在南下回茶陵扫墓的途中,写了 《至长沙送别谢宝庆》,首二句为:“湘水天下碧,衡山千古灵”[3]634,开篇即以浩浩湘水、巍巍衡岳起兴,“湘水天下碧”从空间上将湘水与天下水作比较,凸显湘水之清碧;“衡山千古灵”则从时间上纵览千年,突出衡山的神灵。除了以上总括性地描写湖湘山水,还有小镜头下的湖湘山水。李东阳的 “武昌西望楚江湾,翠黛盈盈隔水看。极目洞庭应不远,舟人说是小君山”(《小君山》)[3]633。隔着水气氤氲的湖面远眺小君山,看到的是一幅山水构成的淡雅水墨画。湖南郴州籍诗人何孟春极为简短的一句 “洞庭波静君山秀” (《平凉与邃庵再会为次待隐园韵》之四)[4]619,就道出了洞庭湖、君山这样的天然组合的特点——山秀水静。

在茶陵派诗人的笔下,湖湘的山仿佛具有了灵气,展示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有的险峻,有的奇特,有的灵秀。张邦奇 《祝融峰》是他在游览衡山祝融峰留下的诗,其中有 “危峰逾万仞,众峰不敢并”, “扪 星 或 低 头,望 日 不 引 领”[5]16-17。前 两 句“逾万仞”写出祝融峰的陡峭挺拔,后一句则用夸张手法,以扪星不必抬头、望日不必伸脖的情景形容祝融峰的高耸。李东阳 《与钱太守诸公游岳麓寺四首,席上作》第三首:“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平沙浅草连天在,落日孤城隔水看。”[3]635首联写出岳麓山的险峻,“危峰”写其高耸,“高瞰楚江干”写出俯瞰湘江的豪迈气势,“路在羊肠第几盘”,则表现出登山之路的曲折蜿蜒。颔联延续了俯瞰的视角,写山上松杉之繁密,“万树”、“四山”以所见之广,间接表现山势之高。颈联描写岳麓山下的远景,浅草连天,落日孤城,一横一纵之间,远处的美景如画卷一般渐次展开,仍然扣准岳麓山之高峻来写。李东阳 《怀郴州,为何郎中孟春作》写郴州名山:“郴州形胜天下稀,千岩万壑劳攀跻”,“黄岑山深入云雾,楚越樊篱此门户。”[3]494前两句总括郴州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的特点,“千岩万壑”“劳攀跻”则是其地势险要的具体表现;后两句 “深入云雾”既表现黄岑山的高耸,又显示出黄岑山湿度大、云雾缭绕的特点。同样写郴州名山的还有何孟春。与李东阳注重表现山的险峻、高耸不一样,他注重表现岭的奇特。他在 《苏仙岭》中说:“马岭古福地,苏仙此为宫。灵异其如何,巨石有遗踪。我时得清睱,云外窥洪濛。犹见前辈人,葆盖纷相从。往返双黄鹄,神光映晴空。”[6]169这首诗写出了苏仙岭的灵异、奇特之处,“巨石有遗踪”引发读者对山中灵异的无限想象,最后一句 “神光映晴空”营造的则是奇幻优美的意境。此外,刘大夏 《鹿角山庵记》写出了山之秀:“山后有湖包其三面,湖外则群山耸秀,环于东南;长江如带,绕于西北。每遇天色晴霁,山水明丽之时,纵然一顾,恍然似与尘世别。此山之景致也。”[7]22其中,“群山耸秀”兼写山的高耸与秀丽。何孟春 《云崖书屋》则写出了茶陵云阳山的神灵, “千金一字酬山灵,山回老眼崖常青”[8]26。云崖书屋因云阳山的神灵而长盛不衰。因其神灵,云阳山便有 “小南岳”之称。

茶陵派诗文中处处有水的影子,他们以水入诗,善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江河湖泊之美,表现出湖泊与江河的不同美。李东阳、彭泽合写的联句诗《洞庭秋月》尤其动人,诗为: “素月流空满洞庭,君山照见一浮萍。鱼龙不动萧萧籁,环佩犹疑杳杳灵。万里碧槎天上坐,五更清笛梦中听。濯缨更有沧浪咏,醉倚高楼到酒醒。”[9]435这首诗以洞庭秋月为中心,其诗境颇接近于南宋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表里俱澄澈”的意境,一样的明净,不过多了几分空灵。前四句写景,素月流空,在秋夜的洞庭湖中,君山如同一叶浮萍,四周静谧而幽美。后四句入情,这万里澄澈的洞庭夜色,恍如仙境,诗人在梦中似乎听到清扬的笛声。这首诗以洞庭湖秋夜景色为主,在明净、空灵的景物中寓含了诗人对故乡景物的喜爱、眷恋。孙承恩 《客有歌李太白泛洞庭湖诗拟赋三首》有诗句云:“袅袅秋风生白波,洞庭水深鸿雁多。”[10]其中秋风、白波、鸿雁三个意象构成了洞庭秋水的画面。如果说以上诗句重在从视觉上展现湖泊的静谧,那么李东阳的一首题为《益高亭,为何生子元作》的诗,则可以让你于自然间听到潺潺的水流声,其中有诗句为 “多少洞庭湖上客,尽从清泻听潺湲”[3]582。湖泊之美是静谧的美,而江河则以奔流不息的动态为美,让人不由自主地对江河产生崇敬的心情。李东阳 《南行稿序》中说:“方吾舟之南也,出东鲁,观旧都,上武昌,溯洞庭,经长沙,而后至其间。连山大江,境象开豁,廓然若小宇宙而游混茫者,信天下之大观也”[3]617,以简练错落之句写舟游,当其乘船游行在宽广的江面上,所见所闻的仿佛只有这天、地、水,心境顿时豁然开朗。

其次,茶陵派诗文中大量描写湖湘大地上的人文景观,也具有极浓的湖湘地域特色。茶陵派诗人写人文景观,不仅写其外观,更注重发掘背后的人文意涵。他们尤其喜好描写古楼、书院、寺庙。其中,有多位诗人写到岳阳楼,包括李东阳 《登岳阳新楼》和 《书岳阳楼图诗后》、彭泽《岳阳楼》等。如彭泽 《岳阳楼》:“平湖空阔水浮烟,孤屿依微树接天。岁月有期陵谷变,神仙多事古今传。城楼吹笛风回市,沙浦鸣榔月满船。细读屈骚兼贾赋,凄迷遗恨使人怜。”[9]434前面数句虚实相生地描写岳阳楼的外观及周围景物,最后两句则由岳阳楼转而想到屈原、贾谊,细细品味他们的作品,为他们怀才不遇感到遗憾,当中的人文意义自然地呈现出来。

写书院较多的当数李东阳,他写了湖南多处州、县的书院记,如 《衡州府学重修记》、 《重建茶陵州学记》、 《华容县学重修记》等。描写书院比较有特色的则应当数何孟春 《云崖书屋》,其中云:“云阳山下千人军,将军剑扫山阳云。何山复有云飞扬,猛士才堪守四方。山崖倚天高半壁,上可磨碑九千尺。有时云来翻墨汁,我当重读燕然铭。千金一字酬山灵,山回老眼崖常青。”[8]242云崖书屋是明朝王廷爵建造的书院,它最大的特点是建在高山上,传说岳飞曾在此山抗敌,为云崖书屋渲染了一重英雄的色彩,何孟春的诗也因此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激扬的情调。

《与钱太守游岳麓寺四首,席上作》是李东阳在湖南写古寺的名作,“岩间古刹依山转,谷口晴云满树来”,“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3]635。古刹依山而建,郁郁葱葱的古树伫立在古寺两旁,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张邦奇的 《游方广寺简严太史》也很有特色,“但觅方广真,不问厓蹊陡。越险倩松乔,跻危病贲黝。巘绝疑天低,坑深诧坤厚。阴风泼地寒,清溪挂厓吼。燕石晴复飞,虬藤冻还走。群峰角低昂,乱石相牝牡”[5]16。“厓蹊陡”意思是崖间小路陡峭难走,说明方广寺所在山林之深,将阴风、清溪、石、藤人格化,这四个意象渲染出方广寺周围环境的幽深、神秘。

第三,茶陵派诗文中大量描写当地的独特民情风俗,洋溢着湖湘地域风情。民情风俗最能够体现地域色彩,茶陵派诗人将湖湘颇具特色的民情风俗融入诗文中,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如孙承恩 《观竞渡歌》: “城中千门悬艾虎,汨罗江头沸箫鼓。此时竞渡人聚观,蹑足骈肩似环堵……击节扬枹竞争进,万楫齐飞不容瞬。斡波擘水喷琼瑰,羣龙跃出银山堆。儿郎棹歌声愈厉阗,阗鼓急喧如雷。贾勇争先谁肯待,壮士衔枚期奏凯。急惊夺得锦标呈,千人万人齐喝采。”[10]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端午赛龙舟的整个过程,从人们等待比赛开始的热闹场面,再到比赛的紧张场景。比赛尚未开始,汨罗江头已经是人山人海,到了蹑足骈肩的地步,可见当时热闹的程度。当比赛的鼓声响起,万楫瞬间齐发,整个过程中吆喝声、鼓声、喝彩声不绝于耳。李东阳 《竞渡谣》云:“湖南人家重端午,大船小船竞官渡。彩旗花鼓坐两头,齐唱船歌过江去。丛牙乱桨疾若飞,跳波溅浪湿人衣。”[3]636同样生动再现了端午节时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又如 《茶陵竹枝歌》第二首:“杨柳深深桑叶新,田家儿女乐芳春。刲羊击豕禳瘟鬼,击鼓焚香赛土神。”[3]641它反映的是明代茶陵农民春天社日的习俗,具有浓郁的湖湘地区特色。也有诗文描写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李东阳的《浮居户》: “江南人家船为屋,白发长年水中宿。生儿不知徒步劳,生女赤脚随波涛。江湖东西货贵贱,朝游楚州暮吴县。”[3]637这首诗叙述的是湘江边上的百姓以船为居、以水为生的日常生活。再如 《茶陵竹枝歌》其三:“银烛金杯映绮堂,呼儿击鼓脍肥羊。青衫黄帽插花去,知是东家新妇郎。”[3]641展现的是茶陵农村的婚恋习俗, 《长沙竹枝歌》里也有相似的描写。

第四,茶陵派诗文中常常描写湖湘地方的特色产品,也保存了极好的地域文化资料。李东阳采用民歌形式所写的 《茶陵竹枝歌》,其中有描述茶叶的文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 《茶陵竹枝歌》的第四首为:“绿鬓荆钗双髻螺,青裙高系小红靴。阿奶旧是茶城女,教得娃儿能楚歌。”[3]641这首诗于不经意间反映了茶陵茶文化悠久、深厚的积淀,阿奶把竹枝歌教给孙女,使茶乡文化代代相传[11]242。第六首云:“侬饷蒸藜郎插田,劝郎休上贩茶船。郎在田中暮相见,郎乘船去是何年?”[3]642这一首是传统的茶乡情歌,从中可知明初长途贩茶已是茶陵极为重要的地方经济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李东阳 《茶陵竹枝歌》还提到了茶陵的特色产品——白芷。诗云:“渚兰汀芷不胜春,极浦遥山岂解颦”[3]642,写出茶陵春日里白芷之繁盛。据 《茶陵县志》记载,白芷为 “茶陵三宝”之一,向来以品质优良著称[12]122。

二、茶陵派诗文在精神气质上的湖湘地域特色

茶陵派诗文的湖湘地域色彩不只是体现在诗文中的湖湘景物和民情风俗,更体现为一种内在的、深层的精神气质,这是在湖湘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相似的性格气质和价值取向。

首先,茶陵派诗文中常呈露出诗人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湖湘自古就有爱国主义传统,从屈原、贾谊再到柳宗元,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湖湘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爱国的诗文,他们心忧天下的精神得以传承。茶陵派诗人自觉接受并发扬了这种精神传统。李东阳在 《南巡图记》说: “他如屈原之忠义,庞德公之隐逸,羊叔子之惠爱,周公瑾、陶士行之功烈,周濂溪、张南轩之道学,李太白、柳子厚、苏子瞻之辞赋……而况握符建节,有民人社稷之寄,得以施号令、树勋业于其间哉!”[1]148文章列举了湖南有影响力的人物,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崇敬与赞叹,最后表明自己身为朝廷官员,将建功立业,绝不辜负国家和百姓的重托。心忧天下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文章当中,在诗歌当中也有体现。李东阳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诗,在此列举几例:“忽掩青袍涕双透,举头观天恐不漏。此时忧国况思家,不觉红颜坐凋瘦。潼关以西兵气多,胡笳吹尘尘满河。安得一洗空干戈?”(《风雨叹》)[3]648“无家无业岂足论,但愿四海赤子同鲜腴。”(《捕鱼图歌》)[3]117“岁旱当忧国,民劳恐病农。”(《东祀录·望岳》)[3]689“民忧与国计,我抱恒郁郁。”(《寄题谢宝庆逸老堂,得乞字》)[3]149这几首诗表达了自己心忧天下的思想情感,第一首由暴风骤雨的天气,想到黎明百姓的安危,进而又担忧边关的战况,真心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第二首诗人认为比起一家的盛衰,天下的兴亡更为重要,有大家才能成小家。第三、四首诗表明作者时时担忧国计民生问题。何孟春在 《东山草堂诗为刘大司马作》称赞刘大夏心系天下,并且有济世之才:“我公立四朝,事业多远抱。心增许国壮,鬓为忧时槁。”[4]614何孟春也是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抒发深忧国家安危、天下苍生的情感。如《郊斋夜坐》之二有云:“终缨颇自怜初志,阮屐还谁念此生。撩我缸花真浪喜,疮痍所在未全平。”[4]617“怜初志”、 “念此生”表明诗人难忘自己当初建功立业、造福天下的志愿,虽然当时边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者并未感到高兴,因为许多百姓还饱受战争、饥饿之苦。他将继续当初的志愿,为造福黎明百姓努力。

爱国利民的人生追求积淀为湖湘文化中特有的务实精神,在茶陵派诗文中表现为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关注。茶陵派诗风流畅、平易,往往看似平常的诗句,却能打动人,诗文的内容常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表现了对民众的关心。李东阳 《至长沙送别谢宝庆》写道:“湖南近调瘵,叹息为苍生。”[3]634简简单单的一句诗,却道出了当时湖南百姓的生活现状,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百姓的关心。林俊 《过桃源路逢丐者》写道:“邻饥野哭今如许,安与重论晋魏年!”[14]243不仅将路边百姓生活的艰难表现出来,而且发自内心地为朝政、百姓担忧。茶陵派诗人的务实作风不仅体现在诗歌上,而且在文章上也有体现。如李东阳的关于水利方面的记事文,还有他直接写的反映百姓劳动智慧的 《移树说》。

与此相关,茶陵派推崇、重视湖湘当地的文化教育,主要表现在他们写了大量关于教育理念、学校的文章。李东阳的祖父李祁写了一篇名为《茶陵学校记》的文章,当中的教育思想被李东阳继承。李祁在 《茶陵学校记》说道:“目三代迄今,凡几千百载,而人伦之道不废,是果谁之功与?今之人相聚而居,相侣而食,以安夫日用之常而不知,夫子之道实维持之。故河汾王氏之言曰:‘通于夫子,受罔极之恩。’呜呼!安得人人有是言哉!”[15]269-270他强调以孔门之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维系着社会稳定,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李东阳在 《重建茶陵州学记》中同样强调了教育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巨大影响力: “人禀天地之性以生,其善同也,或为气质所限,又移于习俗之偏,则不能以不异。惟学者能变其气质,愚可使明,柔可使强,苟明而强,则其性无弗复者矣。及得位以行正教,则能变其习俗,齐可以至鲁,鲁可以至道。苟至于道,则人之性无弗复者矣。若不克变,而徒致力于事物土地之间以求之,奚益哉?”[2]91从中唐到五代,湖南先后出现了石鼓、岳麓等著名书院,它们是中国早期书院的杰出代表,对湖湘文化精神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茶陵派诗人显然受到了这种重视教育思想的影响,他们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地推崇教育,他们写的相关的书院学记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次,茶陵派诗文中自然流露出深深的忧患意识。茶陵派诗文的字里行间常常自然流露出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居安思危的思想。李东阳 《茶陵竹枝歌》说:“溪上春流乱石多,劝郎慎勿浪经过。莫道茶陵水清浅,年来平地亦风波。”[3]642那种忧患意识,即时在描写清浅的茶陵溪水时,也自然地表现出来。杨一清 《山中吟》中同样表现了这样的忧患意识,“深山大谷不可宿,前途风雨愁人心”[4]589。这种忧患意识受到自然和历史的双重影响。自然环境方面,湖南属丘陵地带,多小山丘,平原面积小,地形条件复杂;气候为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多变。因此,湖南人对种种复杂的地形、气候充满着忧惧、警惕之心。历史方面,湖湘曾长期被视为蛮夷之地,自屈原以来,常被作为贬谪官员的地方。这些被贬的官员,如屈原、贾谊、柳宗元、秦观等人,在湖湘留下了许多深具忧患意识的诗文,形成一种独特的贬谪文化,受到这种文化熏陶的湖湘人,在诗文中便也自然地流露出来。

再次,茶陵派诗文中也展现出特有的平淡清逸的性格气质。茶陵派诗人大多为朝廷官员,受到了明朝前期台阁体诗风的影响,但是他们在写台阁诗之外,还写了大量的山林诗,表现出平淡清逸的性格气质来。李东阳 《麓堂诗话》具体地阐明了这种文学主张:“朝廷典则之诗,谓之台阁气;隐逸恬澹之诗,谓之山林气,此二气者,须有其一,却不可少。”[1]545“唐诗,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澹,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由此言之,则孟为尤胜”[1]532。从这可以看出,李东阳对山林诗的重视程度。作为一名台阁大臣,他主张山林之气与台阁之气并重,而且将孟浩然、王国维与李杜都称为大家。《李东阳集》中有很多清逸淡远的山林诗,如 《清乐诗,为天台杨允昌作》就属于抽象化的山林诗。“台之山石孱孱,我登其峨,可以振我衣。台之水石齿齿,我行其沚,可以洗我耳。山水之区,我田我庐,朝樵暮渔,式啸以游。天壤之间,有鸢有鱼。我乐我清,匪物与谋。悠悠化机,动静无舍。我清我乐,谁知我者”[3]117。全诗都散发出淡淡的山林之气,用类似 《诗经》的韵律和形式,让这种清逸淡雅之气更加醇厚。读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穿行于山水之间的诗人,“朝樵暮渔,试啸以游”,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山水之乐。张邦奇的 《夏日村居》、 《次韵写怀》和鲁铎的 《凫洲即事》则是生活化的田园山水诗:“池亭坐爱青田鹤,郊牧行牵宁戚牛。”“东皋过雨施长屐,南亩逢秋试短镰。”(《夏日村居》)“春雨萧疏老紫荆,硗田下潠自留耕。林中果熟呼儿摘,谷口人来听鹤迎。” (《次韵写怀》)[13]167“见说瓜堪摘,闲过洲上来。小船风打去,半日未能回。”(《凫洲即事》)[5]4相比李东阳写的抽象化的山林诗,我们不难发现这几首诗当中有很多人们熟悉的农间事物,青田鹤、黄牛、良田、果子、镰刀等,这些意象散发着亲切真实的生活气息。再加上所描述的山水风光,“春雨萧疏老紫荆”、 “衔云洞口夕阳迟”从而形成恬静淡雅的田园风格。这三首诗把现实生活中的山间生活用诗句记录下来,从平常百姓的农事生活到山间风光,展现了悠闲自在的山水田园生活。

深入研读茶陵派诸人的诗文,可以发现其在内容与精神气质两个层面上都表现出浓郁的湖湘地域特色,显然,湖湘大地的自然风物与人文传统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从另一方面来说,李东阳等茶陵派诗人对湖湘文化的亲近与归依,也在不自觉间延续着湖湘地域文化的血脉,他们的诗文创作——尤其是其中流露出来的精神气质,也融入湖湘文化之中,积淀为当中的重要部分。

[1]李东阳.李东阳集 (第二卷)[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李东阳.李东阳集 (第三卷)[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李东阳.李东阳集 (第一卷)[M].长沙:岳麓书社,1985.

[4]邓显鹤编.沅湘耆旧集[M]∥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朱彝尊编.明诗综[M].六峰阁刊本,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6]陈邦器等纂修.康熙郴州总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刘大夏.刘大夏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9.

[8]彭小中.茶陵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9]赵勷等纂.同治攸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0]孙承恩.文简集[M]∥永瑢等编.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别集类.

[11]方健.竹枝词中的茶文化 (续)[J].农业考古.2000(2).

[12]湖南省茶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茶陵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13]钱谦益编.列朝诗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 (96).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4]陈国华编.明万历桃源县志校注[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15]福昌等纂.同治茶陵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李东阳茶陵湖湘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李东阳&李梦阳:师生恩怨难分明
陈罗英:茶陵唯一完成长征的女红军
茶陵又有一条高速公路即将动工
My Favorite Shopping Mall
最美“茶陵牛”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
最美“茶陵牛”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