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介语境下传统艺术教育的转型——以书法专业为例

2014-08-15胡易容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院校

胡易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

一、当前书法艺术教育的困境与成因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艺术形式,是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独特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借鉴,必须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众所周知,传统书法艺术的学习是师徒相传。而当代书法作为一种专业教育的行为则是与西式学堂结合的新产物。我国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中国美术学院 (原浙江美术学院)最早创办了本科书法教育专业。到2013年,书法专业教学发展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高等书法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层次上,从本科阶段发展到包括硕士和博士等多层次教育。开办院校数量也取得重要发展,近十年来,由2000年的8所上升到2011年的120余所,其中招收书法本科生的院校60余所[1]。高等书法教育的专业开展,从就业、从培养模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书法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约为五百人,2008年已增加到千人。这一增长趋势还在加快,2011年全国高校本科书法专业的招生计划规模为1818人。2012年度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中,新增书法学专业备案名单高校共计29所。书法专业本科毕业生预计2015年将达到1800余人。实际情况表明,这些毕业生毕业时从事书法专业教学或创作的学生人数仅仅占到很少比例。据山东省的2008年统计数字,该省当年书法专业本科毕业生250人,从事书法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的人数不到百分之二十,仅仅40人左右。这意味着大部分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行业[2]。

实际上,就业问题呈现的只是一个结果,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需求转变和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深层次转型。书法从一种修养到一种专业技能的根本性转变,导致书法从作为信息沟通的基本工具逐渐转向纯审美。从一种功能性艺术,转变为 “无目的的合目的”。其失去了作为信息传播的价值,而获得了更纯粹的审美价值。

书法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体系下技术分工的专业化教育。这已经表明与传统书法教育完全不同的新型体系。这种体系并不适合于培养书法艺术家。而是培养书法教师为主的专业技能教育。在这个总体背景下,不同院校体系应当结合自身特征和总体定位来突显自身书法专业教育的特色优势。这里的背景情况应当包括院校类型。当前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既有专门的艺术类院校,也有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其中综合性院校又有自身的学科定位偏向,有的是文科偏向,而有的是理工偏向。这种不同偏向都会对具体专业的设置造成环境影响,同时也提供了书法专业办出特色的契机。

从人才类型上讲,师范类院校偏重于教育、艺术类院校偏重于创作、设计;综合性大学还可以偏重于书法理论、文物鉴定、艺术市场管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才是书法专业人才的未来发展出路。这些不同定位同时要求,其培养需要借助相近学科通过学科交叉和不同偏重的综合素养培训来培养人才。培养书法教育方面的人才需要结合教育心理、教育技巧等综合性教育知识来安排培养计划和课程计划,对人才在书法方面的课程设置也应强调扎实的综合能力。对各种书体的书写技巧和理论均要有一定程度的平衡掌握。这就要求定位于此类书法人才培养的院校在教育综合方面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如果人才培养偏向创作型,则在上述基础上更强调结合自身的个性加强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训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自身风格拓展。这要求培养单位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以及结合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来进行训练。此类定位尤其适合于艺术类院校。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讲书法专业培养的基石是最为优厚的,尤其是在人文方面具有较好底蕴的院校其人才培养的适应方向可以较为广泛。例如结合文学类的专业优势,可以培养文字学方面的人才;结合管理学、市场学、经济学方面的学科基础,可以培养艺术市场管理方面的人才。

上述方案表现了当前部分专家提出的书法专业交叉学科培养的思路。这些思路固然有助于拓宽就业面。然而,这些思路却并非从书法专业以及书法艺术本身的学科内涵出发来解决问题。例如,综合性大学这些学科的结合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而不是学科之间固有关联。也即书法学与营销管理本身并不具有学科内涵的固有关联。都无法根本性的解决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逐渐远离于现代生活这一事实。这意味着,我们并未从学科内涵这一根本问题上改善书法教育,而是在承认书法教育作为一种边缘化的教育组成部分来借助管理、教育、市场、经济等其他学科权宜性地为学生谋取一个就业出路。要解决书法专业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对书法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深层关系来讨论此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对于当代生活而言,书法是否已经纯然的作为一种无用的装饰品?

二、书法艺术与当代社会生活在设计中融合

上述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书法作为书写工具本身的实用功能退化,但其并未退居纯然的艺术之中。在今天,纯审美的书法艺术的确正在成为少数奢侈品,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渐遥远。但是与绘画一样,书法作为一种新的 “设计艺术”正在成为寓于当代审美大众化的泛艺术活动之中。

艺术评论家丹图曾指出,传统意义的艺术已经终结。原因是,传统艺术赖以存在的文化语境已经发生了转变。当然,艺术本身并不终结,而是发生了一些内在的转变。今天,作为一种视觉图像符号的书法及其曾经主要身处的艺术领域已经走向一个新的转折点。传统的艺术样态已经不具备潘诺夫斯基所谓的对时代的那种紧密反应关系。当代的艺术形式主导地位尚在争议之中——各种名之为 “先锋”、 “实验”的艺术形式并未占据艺术的中央舞台,以美术馆为中心和风向标的艺术其社会影响力及与这个时代的关系远远不如更贴近这个时代文明特质的商业艺术和消费艺术。

首先,艺术已成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表意行为。泛艺术化与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媒介对艺术的复制有关。在精良的复制技术出现之前,有幸目睹画作 《兰亭序》、 《步辇图》或 《蒙娜丽莎》的人数量极其有限。复制令艺术的面纱不再神秘。媒介技术对传统的信息垄断壁垒实施了某种 “绕过”。专业艺术工作者作为时代启蒙的那种普罗米修斯式的精神领袖地位丧失了。艺术工作者的个人创造力仍然将给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馈赠不仅仅发生于画廊这一特殊场所,而是一种更为普遍的专业技能表意行为。艺术已委身于许多富有创造力的行业:广告、产品设计、软件设计、游戏开发、景观设计……,广义的文化创意设计业向普通民众馈赠了艺术所应有的一切要素。

基于上述转变,昔日高高在上的艺术语言(包括书法在内)成为实用性的各种设计语言。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冲动,转化为服务与商业社会的各种实用形态,而这些实用品都以商品或类商品的形式接受人们的检验。而实用艺术依然存在,只是它们不再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表意方式,而退居诸多景观性行业之列。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大量的 “艺术设计家”。去年逝世的史蒂夫·乔布斯被彭博社等全球性媒体誉为 “这个伟大和最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这种赞誉不仅仅是一种客套的美誉或比喻,它就是一种实指。不仅乔布斯本人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家,苹果还雇佣了这个星球上最优秀的设计艺术家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或许对这一判断,许多人要祭出 “无目的合目的性”这个康德美学大旗。然而,我们只要对艺术史稍作回顾,就知道艺术的目的从来未曾彻底离开艺术。确切地说,艺术并非无目的,而仅仅是 “无用”而已。艺术总是在某种他者和自我的心灵中对话。这种对话不必然是自我娱乐和纯然的无目的。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所涉及了目的的终极归属是人而非客观自然。正是人们的共同观念和对美的认知造成了美学和各种艺术理论的基础。或者说,艺术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类主体性存在之确证。而目的的实用性只是一个非常外部的因素。兵马俑的造型如果是艺术,它显然目的明确;金字塔或者长城如果是艺术,它们显然是被诠释为艺术的非艺术意图的文本——其历史意义中的意图与今天作为艺术文本观赏的意图已大相迳庭。此外,今天的艺术的实用性也并非纯然之实用。它们委身于实用,艺术之处却又在超越实用功能之处。在泛艺术的背景下,商品都具有某种象征功能。如果我们要固执的坚持艺术是属于超越实用目的的那个 “部分”的话,我们必须承认,今天的实用设计都存在超越 “纯实用”目的的艺术部分,而艺术本身则托身于此。

对实用艺术的正名,始于工业革命。伴随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面对功能良好而缺乏美感的工业产品,对美和艺术的要求日益强化,艺术的大众化和生活化日趋成为现代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从传统的精英化转向为大众服务,进而在 “与技术的结合”和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的呼声中彰显其现代性的本质。与这种趋势相呼应,西方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各种设计运动——从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工艺美术运动”和 “新艺术运动”开始直至20世纪初的构成主义运动、风格派运动和包豪斯的建立……都是在对实用艺术的推进中深化了艺术服务大众的信念。

理论上看,传统艺术都在设计的名义下成为了当代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与当代设计结合是否有学科内在关联性?其培养的人才有否市场需求?

书法与设计结合的内在合理性在于书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 “视觉艺术”。书法是我国最具民族性的艺术门类之一。我们所说的书法是指以汉字为载体的一种独立的审美创作形式。而汉字起源于原始的绘画文字,其形式本身就具有美感,“汉字是以 ‘象形’、 ‘指事’为本源。”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美,在青铜时代就被我们的先人注意并应用于工艺品的设计之中。在殷墟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汉字形式之美与与器物的形体之美相配合,提升了器物的审美价值。著名的 《毛公鼎》、 《史墙盘》等都是金文与青铜工艺结合的佳作。书法已经成为器物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

当前,仅仅将书法艺术作为宣纸上的创作,实际上狭隘化了书法艺术的外延。书法艺术在新的 “实用设计艺术”理念下所获得的实用性不同于它早已蜕化的作为文字交流的实用性。新的实用性是来自于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之美的纯视觉设计实用性。换言之,当代书法艺术重回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在于,自我羽化为一种 “实用设计艺术”。将自己投身于招贴、家居、服饰、环境、广告等广义当代艺术行为之中。书法与设计的研究正在成为一门新的热点学问,并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问。当前情形来看,书法与设计结合的教育完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字体设计仅仅是其中一门课程。并且,学生由于缺乏对书法的系统训练,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字体设计。基于这种市场需求,非常有必要培养既具有传统汉字书法功力,又熟悉现代设计知识的人才。他们应具有系统的传统书法技巧,又能通过现代设计知识将书法技巧转变为相应的设计作品——字库设计、版式设计、企业标志、书籍装帧、网页、招贴等。此外,当前设计艺术自身正在发生的数字媒体转型表明,如果书法专业教育要更紧密地转化为一种当代设计艺术,其必然也需要及时地转变观念,紧紧抓住这一时代工具潮流。

三、数字时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新契机

现代生活是一个以屏幕阅读为主导的电子阅读时代。从书法的社会基础来看,这不啻是对传统书法实用功能的进一步打击。传统书法是以软笔为主 (当然也包括篆刻)的线条美的呈现,由于书写速度和便利性,西方传入的硬笔替代了毛笔,这使得书法的线条表现力大打折扣。电脑时代导致写字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几乎失去必然性。现实生活中需要用到手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就此而言,书法艺术进一步丧失了社会使用基础。但是否这就必然表明书法艺术将走向没落呢?这个问题则需要加以辩证的看待。

媒介工具的转变虽然使得人们的书写汉字几率减少,但并未减少人们欣赏汉字之美的机会。电脑字体和所有的屏幕文字阅读中都离不开汉字审美。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将书法之美及其背后包含的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之美纳入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加以看待,现代书法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加深入地成为了数字化时代的审美对象。这也进一步使得书法艺术有必要成为一种专业性的现代设计艺术。这正是书法与设计学的学科内在关联。此外,新的多媒体形态的视觉展示对字体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机。多媒体的各种图形处理功能,将字体边缘、激励进行种种处理,可以展现出文字的全新视觉效果。运用数字媒体的全新特性来设计文字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学问。书法艺术在数字媒体时代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随着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中国印刷业彻底告别了活字排版的 “铅与火”,汉字进入计算机信息处理时代,字体设计、字模生产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以前为铅字印刷服务的字模厂、字体设计室先后关闭,大量字体研究和设计人员流失,造成了汉字精品字体种类贫乏,且字形规范性不强的问题。北京大学及下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控股的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利用其在字体设计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北京大学决定共同创建“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研发基地,中心设在北京大学,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北京大学共同监管,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承担技术研发工作。这对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字库制作技术,推动社会用字的规范化,满足各种媒体特别是印刷出版物丰富多样的用字需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也表明,新时代需要将传统书法艺术与数字技术深入结合,培养时代所需的书法艺术人才。

四、小结大设计理念与数字媒体时代传统书法教育的转型

现代化的书法专业教育在现代化诸种环境背景变化下,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型。这些变化主要包括:

第一,西式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颠覆了传统书法艺术的师徒模式,从而导致书法专业训练的基础化、职业化、技能化。

书法艺术教育已经随着西式高校教育模式的引入成为专业人才培训,其与传统书法的师徒关系具有本质的差异。新的高校教育具有集中化和流水线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特征。这种模式并非培养职业书法家的适当模式。它不能是以培养书法艺术家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培养书法教师和传统文化传承为目标的专业技能教育。在书法专业的不同院校环境中,美术学院又更具培养创作型书法人才的优势。而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特征来对职业、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综合性院校要有效地利用管理、文学、历史、传播、经济等交叉学科为学生提供未来就业的多方技能。总之,学校要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的结合。突出学校大环境资源,探索社会需求。

第二,当代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下,包括书法在内的传统艺术广义化是一种服务与消费行为的广义设计艺术。

由于传统艺术已经成为博物馆等少数社会精英的场所,缺乏对大众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传统艺术的更具生命力的生存方式是将自己托身于商业设计和大众消费文化之中。招牌、广告、包装、家具、环境都成为传统艺术的展现场所,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以及文化内涵在其中大有用武之地。广义设计学视野下的书法教育必须抛弃书法艺术的狭隘视角,应充分考虑书法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设计需求。这就要求,将书法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的必要手段来学习。其最终是围绕书法作为一种设计工具、文化底蕴来服务于以书法艺术要素、书法造型形式、书法文化内涵来设计的各种商业作品,如招贴、书籍、广告、包装、企业标志、品牌形象等。这就要求深入研究以书法为主要设计元素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科内涵和专业特质。充分发挥好本专业人才的特殊优势——既具有扎实书法基础,又具有系统的设计技能,将中国传统书法的形式美、精神意蕴以及文化灵魂转化到现代设计语言中。从前文分析来看,这类人才将为市场填补重要的空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三,数字媒体时代的书法艺术设计教育。数字媒体为整个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与构成方式。传统的平面设计静态二维的视觉在新的数字媒体上获得了多种可能。一个基本的改变,是由于没有传统印刷的限制,数字媒体设计可以在色彩、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将动态、交互的视觉体验纳入设计要素当中。在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下,书法要素、书法形式、书法线条和书法文化在融入现代科技的步骤中,尚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除了前文提到的电脑字库、字体设计,还应包括利用传统书法做的深层次设计语言转化。例如:电子书籍、交互广告、数字游戏、影视创作中都需要大量地使用书法要素。近年好莱坞动画片、电影中的中国风成为了世界电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花木兰、功夫熊猫等都涉及到书法的展现。

书法元素、书法精神、书法文化故事与视觉传达的数字化进程一道将成为未来的新兴领域。在这整个转变中,一个关键环节是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抛下对工具变革的恐惧,主动迎接并创造全新的未来。数字媒体时代的书法与设计人才培养,前景一片光明。

[1]宋斌,崔全顺.高校书法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J].职业与教育,2012 (11):99.

[2]宋斌,崔全顺.高校书法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J].职业与教育,2012 (11):100.

[3]文苑仲.论书法与设计的结合 [J].艺术百家,2007(5):185.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法院校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