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中“跨界”教学组织的若干思考
2014-08-15毛燕
毛 燕
(无锡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45)
高等职业教育中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物质资源整合利用,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形成一种“跨界”的教育形态。实践证明,“跨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是企业和学校的资源融合过程,有效组织教学,形成可持续的运行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教育中跨界教育的几种常见形式
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跨界”教育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
1、“订单培养”:全学制与行业、企业集团联合办学。特点是依据某个行业、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某一岗位群“定制”一定数量的技术应用人才。这一类型的“跨界教育”形式其关键要素是人才培养方案专一性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的定向性。
2、“X+Y学年分段”:“X+Y学年分段”亦可称为“工学结合”,是目前“跨界”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X”是泛指学校教育为主导的阶段,一般占总学年的2/3左右,“Y”则泛指企业培训为主导的阶段,一般占总学年的1/3左右。尤其在“Y”阶段,学生是以顶岗实习方式分布在一个或多个企业中完成学业。
3、“教学工厂”:学校为企业提供一定资源保障,将与某专业群密切相关的生产流程引入校园内,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甚至是工作环境,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4、“单一资源融合型”:泛指人、财、物各自作为单一资源在跨界教育中流动的现象。例如,作为兼职教师,相当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学校在职业核心课程中引入资深的社会人进入教学领域,甚至业已形成了一个客观的作为为职业院校兼职而生存的社会群体。又如,一些企业为职业院校有偿或无偿提供教学设施和设备等等。
随着上述各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结合,“跨界”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不断丰富其多样性,也成为了职业教育最具活力的部分。
二、“跨界”教学组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经多年实践,“跨界”教学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其中,既有宏观层面的问题,如体制与机制,又有微观层面的问题,如教学要素的构建等。本文侧重从微观层面分析影响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原因。
1、校企合作形成机制不够规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互动的结果,缺乏政府政策引导,缺乏社会化保障机制。尤其是在“跨界”教学中,教育的主体不自觉的交予企业,结果往往是企业用员工的岗前培训过程替代需要系统、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进而使“跨界”教学简单化的同时,也造成校企合作关系十分脆弱甚至难以持续。
2、校企合作专业化管理队伍匮乏: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往往把与企业“联姻”的工作置于学校的某一部门,如“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甚至挂在“科研处”。由于这些部门工作职责多样化及专业化程度低,其结果是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弱化了校企合作的后续管理与维护。另一方面,不论职业院校亦或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目前确实也尚未建立一支能够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精髓,并善于经营“跨界”资源的专业管理人员。
3、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不够深入:“跨界”教学的实质是将企业现实的知识与技能直接引入教学,而企业的这些知识与技能往往呈现成“碎片”状,这就需要在进行“跨界”教学之前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与技能“有序化”和“物化”,使之成为实施“跨界”教学的保障。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过程恰恰被忽视,“跨界”教学是“做与学”的有机结合,由于缺乏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载体和手段,真实“跨界”教学被淡化了“学”,直接转化成“做”了。
4、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高职院校中在教学一线承担主要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实操实训方面有心无力。“跨界”教学中大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成为教学主导,这一群体在面向学生实施教学过程时,又缺乏教师这一职业所必备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难以从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引导、启发、激励学生的学习愿望。
三、“跨界”教学组织的几点思考
“跨界”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情况下的教育形态,有效地组织好“跨界”教学对加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
1、坚持学校在“跨界”教学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主体,职业院校始终应该在“跨界”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主体”的认识,或多或少地削弱了职业院校主导作用的发挥。职业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其自身在“跨界”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企合作的形式设计、过程规划和资源投入等方面是当然的主体,尤其重视帮助合作企业建立适合“跨界”教学的平台。发挥好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前提是职业院校需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架构,这一架构的主要职能应该围绕可持续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展开工作,重点在“可持续”。
2、“跨界”教学过程中教育与教学并重的原则:“跨界”教学的时空关系与学校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跨界”教学中所面临的是完全与学校教学不同的环境,学生在“跨界”教学过程中思想的变化左右着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可持续校企合作的开展。因此,学生在“跨界”教学前的教育十分重要。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理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于职业素质的提升之间的内在联系,切实解决学生在“跨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交通、保险、生活以及费用支出等具体问题,使得学生以主人翁的状态积极地参与“跨界”教学过程。
3、重视“跨界”教学中教学载体的建设:教学的载体是指那些储存、复制或传递教育信息的物质,它反映了具有一定教化功能的要素或要素体系。工学结合过程中的教学载体与传统学校教学载体相比,更应该突出专业技能的有效训练,更应该注入面向岗位的操作规范、质量管理体系、工艺流程等知识,更应该充分运用实际的工具、设备于教学。与此同时,教学的载体也是联系各教育要素的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综合组织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应避免重技能训练、轻知识传授的现象,避免重实践过程、轻知识与技能的归纳、提炼的现象。
“跨界”教学是职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跨界”教学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态,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使之健康地发展。
[1]余光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2]马纲.可持续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3]赵文龙.构建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保障机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