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模式的研究

2014-08-15谢志英刘文丽赵新义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升学技能型中职

谢志英,刘文丽,赵新义

(1.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 063004;2.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而职业教育是典型的就业教育,换言之,就是培养适合用人单位(主要是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要适应此趋势要求,除了抓好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还必须加紧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力度。目前,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加以改善。

一、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和横纵延伸扩展模式。美国推行纵向延伸模式,高职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高于中职,每一层次职业资格都包含从事相应职业所需全部能力。德国推行多阶段横向扩展模式,不特别考虑培养目标、教学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衔接,学员主观能动性较强。欧洲联盟最近开发的一个培养高素质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工(美国称之为all-around machanic)的教学计划,可看作是横纵延伸扩展模式的代表。学生可在职业教育各阶段获得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职业资格,这就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和从业能力的提高。

二、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

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两段式结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这种模式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三、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趋势和学生发展愿望。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需求必然从一般型人才向高技能型人才转变,且会呈快速增长趋势。这可以从有关调查显示看出,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已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因此加强中高职衔接,培养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另外,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有较大部分学生有升学意愿,但实际报考的比例却很小,反应出学生需求与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存在巨大差异的现状。如果扩大对中职学生的招生,这将为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通过问卷调查,中高职衔接中的难点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课题组深入几所院校,重点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调研发现中高职一些课程设置重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职招生以普高生源为主,而中职学生由于总量的限制,往往无法单独组班教学,只能与普高生源混合编班,课程无法衔接。往往专业课、技能课在中职就有一定基础,学生学习热情下降。

(二)社会对普高升学关注度高,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对普高升学的宣传力度大,而整个社会对中职缺乏认同,造成普职衔接困难,学生成才路径不畅。

(三)学校层面参与动力不足。一是中职学校如果照顾学生升学,无疑将增加一年的办学成本,并且组织教学很困难。二是高职院校主要立足自身发展,中高职衔接必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需要充分保证,客观地影响了其参与中高职衔接的积极性。

(四)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造成畏惧心理,想升学但不敢升学;高职对口招生的专业有限,尤其是高职和中职在专业设置上也没有完全衔接,相当多的专业不能升学,成才出口较窄;另外还有一些如家庭经济条件、外省户籍限制的原因,升学意愿较难达成。

五、中高职衔接对策研究和思考

从以上调研分析可以看到,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协调发展,其运行模式是基础,搞好课程衔接是核心,建立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是关键。

(一)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政策,针对本地实际鼓励中高职学校积极推进“对口升学”、“直通衔接”模式教育,给中高职学校在招生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并增加必要的财力支持,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努力调动中高职学校参与衔接的积极性。

(二)课程衔接是实质与核心。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统筹规划专业,实施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以解决学生成才路径不畅和升学动力不足的问题。

1.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前提。研究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技术应用高端技能型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将中高职区别开来。

2.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包括课程体系衔接、课程内容衔接和教学材料衔接,即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中职阶段注重学生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系统开发中高职教材,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对现有教材进行实践内容补充和教法改造。

3.教师资源及教育信息的衔接。研究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教师培养培训,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其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保障条件。强化中专、技校、职高三类中职学校与高职在教学业务的协调联动,建立中高职教师的互聘制度、管理人员的交流挂职制度。有步骤地建设中高职一体化信息平台,分级管理,系统接入,使学校管理平台一体化,达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4.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5.评价模式的衔接。围绕职业教育中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特色,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逐步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培育具有行业特色和企业元素的校园文化。还要建立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兼顾各类学习者的需求,设计中高职一体化的学分认可体系。

此外,加大正面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对中高职学生的认可度,使他们同样受到学校、企业和政府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尊重,创造的价值同样受到公正的待遇。长此以往,中高职教育必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升学技能型中职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
升学啦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