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驱动假设”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4-08-15吕岩
吕 岩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学一直以输入为中心,而忽视了语言的输出。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总是试图通过不断的输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却很少要求学生输出,学生甚至没有输出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输出欲望或动力也消磨殆尽。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英语产出性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不利于高职英语教学的长远发展。
1 输出驱动假设的内涵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于2008年正式提出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其实施对象是接受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英语教学,已具有一定英语语言基础的学生。理论首先指出,学习者拥有三年、六年,甚至是十多年的英语语言知识的沉淀与积累,单纯的输入教学已不能适应其内在需求和发展,急需语言输出的驱动,促进其英语产出能力和习得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会产生反拨效应,激发学习者对全新的、积极的、有用的英语知识的获取欲望,达到边用边学之目的。换而言之,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并不只是强调输出而不输入,或是摈弃输入的作用和意义,而是要以输出驱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手段带动和促进输入,提高输入的动力和质量,使其吸收更多、更好、更实用的语言资料,实现有效为输出驱动服务的目的,继而反过来推动输出的产出成效,实现以输出为驱动的终极目标,达到良性循环。其次,就英语教学的效果而言,语言的输出应摒弃传统的单一技能训练模式,充分考虑各方面技能的综合训练。除了我们通常强调的口语输出教学,还应包含诸如写作和翻译等的笔译技能的输出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技能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英语教学更具有成效和社会功能,更适合职业需求。
2 实施以输出为驱动的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满足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即将或已经步入高职校园的学生对全新的环境和学习过程充满了憧憬和好奇,既觉得新鲜、满怀期待,又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饥饿感和挑战感。此时,单一的知识讲授型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应改变原有授课形式,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即以学生的输出为驱动,盘活学生已有知识,实现新旧知识有效衔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为语言的不断输出添砖加瓦。
第二,符合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随着中西方国家间政治、文化、经济的往来愈加频繁,企业或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能听或会读,而应具备一定说、写、译技能,能够通过输出表达与沟通完成有效的交际。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大学生输出能力的培养,使语言教学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并更具社会功能性,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
第三,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高职教育是以能力本位为导向,既不同于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中职教育,具有独特的职业特点。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以此为核心。虽然目标在不断更新、变化,由最初提议的“技术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过渡到“实用型人才”,最后发展成目前所倡导的“高技能人才”,但始终都坚持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做事能力。输出假设理论与其不谋而合,为其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有效的实施途径。
3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更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理念
新时期的高职英语教学应以能力为本、应用为主为原则,从教学实践出发,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贴近工作实际和学生需求,真正落实以输出为驱动的高职英语教学,切实改变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将教学重心由“重输入、轻输出”向“重输出,促输入”转变,着眼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其与输出密切相连,并营造出输出的氛围,进而驱动学生输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接触和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输出的不足或与标准语言运用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输入内容,完成积极主动补给,实现用和学完全融为一体,做和学同步进行,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达到用以致学,以输出促输入,有效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也应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与作用,摒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推上课堂舞台,让其尽情展示,而教师则退居幕后,为舞台表演提供设计、引导、督导、帮助等幕后支持,甚至只是作为临时演员协助学生完成表演,这样学生才能将语言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运用,真正实现输出,落实英语的实用性教学,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出
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创设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完成英语语言的输出。英语课堂活动不仅能够锻炼与提高学生的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而且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英语输出技能。
以《新视野英语教程》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最亲爱的父亲”为例。课前设计了资料查找、收集、整理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与父爱、母爱相关主题的汉语文章、故事、伊索寓言等,并最终选取一篇共同将其翻译成英语,相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直到小组成员都认同为止,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翻译输出技能。同时,这一环节还设计了表述活动,课上随机选取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复述所翻译内容,其他同学可做补充,增强学生口语技能的输出。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让学生找出作者所描述的父亲在哪些方面对子女、孙子孙女们爱护和关爱,并最终以抢答的方式回答,以此消除学习课文的枯燥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文的总结阶段设计了课堂讨论环节,话题为“父母对我的爱”,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学生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输出技能。最后,作业是给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写一封英文感谢信,感谢父母赋予的生命,感谢父母无私的爱与无微不至的照顾,并将信念给父母听,再用汉语表达。这种方式不仅升华了本课的主题,也训练了学生写作能力、口语表述和翻译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技能输出的水平。
3.3 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高职教师可定期组织或引导院、系学生会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如英语故事复述比赛。学生通过边听故事,边记要点的方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之后,再抽签选择顺序进行比赛。这种比赛能够充分锻炼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思维组织能力。又如英美电影赏析。通过观看英美经典电影,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要求学生观影后写出情节梗概或电影解读,促使学生边看边学,继而将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及时输出,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再如英语短剧表演。学生可自设主题,自编自演,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内容的编排、反复的操练和修改,全方位增强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语言输出效率。
3.4 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是学生学习的领航灯,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也是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教学评价机制的设计,学生能够明确其学习方向和目标,全面认知自身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反思,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也能从教学评价所呈现的数据中获悉教学效果,确认今后教学的侧重点与方向。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将以输出为驱动的英语教学评价机制落到实处,切实促进各项输出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多种语言技能的评估。
英语教学评价机制不仅包含常态的评价标准,还应重点突出对输出驱动考查的方方面面。教师可将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个人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语言技能应用能力的综合或分项测评(说、写、译),甚至是小组合作意识等纳入评价机制中,以多渠道的输出驱动力全方位促进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使其通过学习和操练拥有强大的语言功能,进而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4 结语
新形势下,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的展开注入了新的活力,高职英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出,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英语教学效果。
[1]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2]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9.
[4] 刘黛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11):78.
[5] 顾秀玲.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黑河学刊,2013(8):127-128.
[6] 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