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干河项目区农发水保工程效益浅析
2014-08-15杨成永
杨成永 任 炜
(1.凤翔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 凤翔 721400;2.凤翔县水利工程工作队 陕西 凤翔 721400)
1 基本概况
2010年~2012年国家农发水保项目凤翔县雍水河流域干河项目区水保治理工程位于凤翔县城东北渭河三级支流雍水河中上游,涉及2镇15个行政村,人口1.57万人。项目区总面积125.47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9.55km2。
1.1 地貌、地质
项目区地势大致呈北——南走向,北高南低,地貌属低山丘陵沟壑区,海拔847.4m~1534.6m。沟谷发育,平均沟壑密度2.65km/km2。地质构造为白垩纪下统志砂岩、砾岩,第三纪上新统红色粘土、亚粘土、砂砾石和侏罗纪中纪砂岩、泥岩或页岩。
1.2 水文、气象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04.6mm,年降水量最大902.5mm,最小358.9mm,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7月~9月。夏季多局部暴雨,具有历时短、强度大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1.5℃,年极端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19.2℃,无霜期207天,平均日照时数2028.6h,≥10℃积温3000℃~3500℃,年总辐射量107kJ/cm2~110kJ/cm2。
1.3 土壤、植被
区内土壤绝大部分是黄绵土,兼少量褐土和紫色土。黄绵土一般土质疏松绵软,胶结性弱,易散碎,质地均一,土层厚达数十米到数百米。区内天然植被稀少,大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造林,植被面积较小,林草覆盖率14.9%。
1.4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状况
项目区土地面积12547hm2,其中农地3830.92hm2,林 地2346.46hm2,牧 草 地1240.87hm2, 水 域200.78hm2, 荒 地4507.54hm2,未利用地29.77hm2,其他用地391.03hm2。水资源总量2108.31万m3,地表径流986.82万m3,地下水埋深在150m以下。
2 水土流失及水保治理现状
2.1 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119.55km2,占总面积95.3%,其中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流失面积分别占流失总面积的22.3%,75.6%,2%和0.1%。土壤侵蚀模数2890t/(km2·a),年侵蚀量36.26万t,属中度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兼少量的重力侵蚀。
2.2 水保治理现状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地政府就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治山治水,修建梯田,植树造林,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截至2010年治理前,项目区已治理流失面积2667.35hm2,其中坡改梯511.00hm2,水地281.65hm2,水保林1245.70hm2,灌木林143.08hm2,经济林454.24hm2,种草31.68hm2,治理程度仅为22.3%。
3 存在问题
(1)缺乏统一科学的治理规划,治理标准低。水保工作涉及面广,实施起来点多线长,必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设各种水保措施,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口到沟底层层设防,才能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治理成果实际保存率偏低。由于部分群众水保意识不强,项目区还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导致造林成活率较低,水保工程损毁后不能及时修复,影响其持续效益的长久发挥。
(3)该区土地利用配置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人均基本农田不足,粮食产量低,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低。
(4)宜进一步通过改造荒山荒坡,增加植被面积,发展种植经果林,同时应修建高标准坡改梯等治理工程。
(5)区内机井较少,地下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有待继续开发利用,应为现有基本农田配置灌溉机井、铺设输水暗管。
4 成因和危害分析
4.1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项目区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沟壑密度大,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土壤质地疏松,抗蚀能力低。坡耕地占农地面积79.3%,在暴雨及风力作用下,径流冲刷十分严重,土体随水搬运,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另外,本区林草覆盖率低,多数地表裸露或半裸露,每逢暴雨,地表缺乏保护,径流顺坡急下,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近年来,随着开矿、修路、大型基建项目的实施等人为活动,更会进一步加速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4.2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破坏当地的水土资源,蚕食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致使土壤结构变坏,土壤肥力和生产能力不断下降,极大地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项目区内荒山荒坡及陡坡耕地因面蚀和沟蚀产生大量泥沙,河道淤积,河床抬高,直接影响行洪,洪涝灾害加剧,而且径流夹带的化肥农药残留物直接进入河流,会造成水质污染;生态恶化,土地日益贫瘠,致使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5 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计划从2010年~2012年实施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10km2,其中新修坡改梯243.33hm2,营造水保林546.67hm2,栽植经果林186.67hm2,人工种草66.67hm2,封禁治理1353.33hm2,保土耕作613.33hm2,新打机井3眼,新修输水暗管1处,生产道路9.6km,流域碑2座。
5.1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经过3年治理,到建设期末和工程全面发挥效益时,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0%以上,泥沙减少70%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80%以上,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0%以上,林草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项目区人均粮食增加到550kg以上,人均纯收入增长30%以上。
5.2 防治措施布设
5.2.1 总体布局
通过项目区自然条件、社经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和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查研究,改造荒山荒坡,增加林草面积,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新修高标准坡改梯、实施保土耕作,为现有基本农田配置一定数量的灌溉机井和输水暗管,提高粮食产量,多方位拉动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5.2.2 治理措施布局
通过对项目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及其各项效益的综合考虑,按照“提高效益、综合开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确定治理措施总体布局为:在人口集中的、村庄附近水肥条件较好、15°以下的坡耕地布设坡改梯;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地面坡度在5°以下的坡耕地布设保土耕作,增加土壤入渗,提高作物产量;在梁、峁、坡等坡度较大的荒山和陡坡耕地栽植水保林,发挥其拦泥蓄水作用,减少水土流失;在近村近路坡度较缓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布设经果林,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发挥生态效益;在坡度较陡但离村庄较远的坡耕地和荒草地布设人工种草,推动项目区畜牧建设;在人口稀少的深山原有林地、疏幼林地进行封禁治理,促使生态自然修复;在基本农田或经果林地内配套布设机井和输水暗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作物和果品产量;在新规划的坡改梯田内布设一定数量的田间生产道路,以满足施工和农业生产需求。
5.3 具体做法
为了确保农发水保项目凤翔县雍水河流域干河项目区水保综合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5.3.1 领导重视,加强管理是项目建设的组织保证
①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②夯实工作责任,从工程建设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进驻项目区负责工程施工,各乡镇和项目村派驻专人进行组织协调,县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县审计部门进行全程监督。③利用墙头、地坎刷写宣传标语,通过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凤翔视窗》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项目投资政策,加强宣传引导,为全面完成农发水保项目建设任务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5.3.2 严格管理,打造精品是项目建设的永恒主题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为了全力打造优良工程、优秀工程和精品工程,我们把“创亮点、出精品、增效益”的理念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始终。①优化设计方案。②实行项目招标制度。③实行建设监理制度。④实行项目公示制度。⑤严格项目建设管理。
5.3.3 管好资金,专款专用是确保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了确保农发水保项目建设资金足额投放到项目建设中去,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办法》的规定,做到了“不挪用、不挤占、不截留”。①严格资金管理制度。②严格审核,确保财务资料规范、完整。③及时拨付结算资金给施工企业。④保证资金使用公开、透明。
5.3.4 科技支撑,示范带动是项目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科技推广过程中,①切实抓好基层技术人员培训;②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③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5.4 实施效益分析
5.4.1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治理期末共治理流失面积30.61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2.6%;年可拦泥保土29.72万t,拦蓄径流196.43万m3,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通过水保林、经果林和人工种草的栽种,增加植被面积1631.07hm2,林草覆盖率达到27.9%,有效改变了区域“小气候”。
5.4.2 经济效益
在经济计算期内,各主要工程措施的直接经济效益分别为:坡改梯、保土耕作和机井灌溉共增产粮食88.61万kg,年经济效益150.64万元;营造水保林增加木材蓄积量7258.5m3,年经济效益290.34万元;封禁治理增加木材蓄积量4439.6m3,年经济效益177.58万元;经果林增加果产品677.97kg,年产生经济效益406.78万元;人工种草增加饲草36.00万kg,年经济效益21.6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合计1046.94万元。
5.4.3 社会效益
实施本项目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63.8%提高到80.3%,区域内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1121.67元,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 结语
2010年~2012年国家农发水保项目凤翔县雍水河流域干河项目区水保治理工程现已顺利通过部省级验收。通过项目的三年实施,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产业结构、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为项目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