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青草岭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与成效
2014-08-15王晓华张亚玲
王晓华 张亚玲
(1.绥德县水土保持工作队 陕西 绥德 718000;2.绥德县水利工作队 陕西 绥德 718000)
1 项目概况
绥德县青草岭项目区位于绥德县域东北部,涉及绥德县吉镇、中角、薛家河3个乡镇,89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317.3km2,水土流失面积315.02km2,规划治理面积143.86km2。项目区共划分为王家坪、崖马沟、马家渠、薛家河、朱麻硷、张家沟、刘家川、延家川、石咀9条小流域。项目区内农业总人4.89万人,总劳力1.93万人,人口密度为154人/km2。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面积为10608.9hm2,治理程度仅为33.68%,粮食总产量1755.82万kg,人均产粮359.28kg,人均纯收入2383元。区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平均侵蚀模数为1.5万t/km2·a,平均沟壑密度方5.1km/m2。
2 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及实践
(1)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规划,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持之以恒、科学防止水土流失。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做好水土保持规划,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紧密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沟、渠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农技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项目区建设实现了六大转变:①由分散单一治理向山、水、田、林、草、路、村全面规划,更加注重综合治理转变;②由一般治理向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建设高标准项目区转变;③由以人工治理为主向人工治理自然修复相结合,更加注重生态自然修复转变;④由强调经济效益向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更加注重生态效益转变;⑤由注重工程措施,向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更加注重生物措施转变;⑥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传统管理现代管理相结合,更加注重现代科学管理转变。
据研究,植被冠幅可以拦截降雨量。一般认为树冠可以拦截15%~40%的降雨,对降雨起分散、消能和破坏的作用;另外,植被还可以改良土壤、增加水流下渗量、固持地表土层、改善局地小气候。森林覆盖率超过35%才具有水土保持作用和明显的战略意义。当覆盖率超过70%时,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扩大植被覆盖面积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本次治理项目的主要举措。
另外,在生态修复措施上主要是通过实施封育保护措施,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发育,进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已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2)注重研究推行新型技术。绥德县十分注重项目区适用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在县政府统筹安排下,协调县科技局、农业局、老区办等部门先后在崖马沟流域吉镇村的宽幅梯田进行机械化耕作,农作物实行地膜覆盖。如地膜玉米、地膜洋芋、地膜绿豆等。同时引进了脱毒紫花白、万斤薯洋芋,哲七、丹玉13号玉米和大明绿豆等一批耐旱、高产新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经试验对比,洋芋平均亩产达2000kg,较同类地块没覆膜的增产500kg;玉米平均亩产达350kg,较同类地块没覆膜的增产120kg。
另外,除了采用常规的工程措施,如坡改梯、淤地坝等,作为重点工程外,在坡度较缓的坡耕地上若能及时正确地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同样可以增加降水入渗、制止径流产生、减少土壤冲蚀,收到保土、保水和稳定增产的效益。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有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坑田耕作、半旱式耕作等;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留茬(残茬)覆盖、秸秆覆盖、沙田覆盖、地膜覆盖等;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的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3)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对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上下一心是提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基础。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会,在交通要道书写固定宣传标语、树立标志牌,在人流大且集中的地方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巨大变化,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从“部门抓”转变为“政府、全民一齐抓”的良好氛围。
(4)强化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大水保监督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对各种开发建设项目,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按照“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和“硬化、绿化、美化”的目标要求,落实好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坚决制止随意破坏植被、私开乱挖等行为,有效遏制各类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全力维护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3 建设成效
通过五年来的综合治理,项目区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一派生机的景象,初步形成了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环境、带动一方经济的良性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本农田稳步提高。五年来,绥德县坚持按照“新修和改造并重,提高与配套同步”的原则,狠抓了高标准宽幅梯田修建和中低产田改造等一批工程建设,使得项目区的基本农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由2007年底的5472.10hm2增加到6722.20hm2,新增1250.10hm2,人均基本农田由2007年底的1.68亩增加为2.03亩,人均新增0.35亩,为确保项目区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2)林草面积大幅增加。五年来,绥德县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土资源,下大力气狠抓了林草措施建设。建设期末,项目区林草面积由2007年底的2585.60hm2增至8521.40hm2,新增5935.80hm2,林草覆盖率由8.15%增加到26.86%。
(3)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经过五年的综合治理,项目区各项目措施得到了明显提高和改善,基本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就地入渗、充分利用的综合效益。各项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的发挥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涵养水源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大大减少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经计算,项目区各项措施每年可拦截泥沙92.53万t,按每年拦截量的65%流入下游,每吨清淤费按10元算,每年可为下游节省清淤费601.45万元;各项措施年可蓄水253.80万m3,大大提高了蓄水能力。
(4)土地利用趋于合理。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逐步趋于合理。农、林、牧用地比例由2007年底的1∶0.43∶0.04调整为2012年底的1∶0.72∶0.55。经营方式也由过去传统的、粗放的逐步向科学化、技术化转变,种植结构也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种草养畜、发展经济林果和现代特色农业等多种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4 结语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既是水保生态工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项目区实施期末(即2012年底),区内农业总人口达4.96万人,总劳力1.96万人,人口密度为156人/km2。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面积为24994.80hm2,治理程度为79.34%。2012年底项目区总产值为33087.62万元。粮食总产量2075.85万kg,人均产粮418.45kg,人均纯收入5336元。通过5年的实施,项目区水土流失有效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基础条件得到夯实,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的减少,水土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