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地区农村商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以Y村为例

2014-08-15王会鹏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集市新农农民

王会鹏

〔铁道警察学院 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 郑州45005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促进农村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繁荣和发展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推动农村持续稳定增产增收,不断增强农村的内生性发展动力,为发展现代化农村创造条件,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中原Y村为例,深入探讨商业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尝试提出“新农街”的概念。现阶段,在中原广大有条件地区,建设“新农街”是可行和有效的,乡村商业化是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选择和途径。

一、集市——农村商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村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靠农吃饭,望天收获,较少的产出往往在一个生产周期中消耗殆尽,很难留下多少产出进行扩大再生产。但是,随着新形势下中国农村的不断改革发展,自给自足的篱笆逐渐被打破,农民越来越多地与市场联系起来,两者之间的重要纽带就是农村集市。

集市是农村进行商品交易最重要的场所。Y村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据统计,中原每个乡镇的管辖范围在1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都在5万以上。一般每一个乡镇除了镇上的集市外,在乡下还会分布着3到4个集市,这些集市规模大小不等,但基本上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稳定的辐射范围,并且作为集市所在地的村庄往往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比其他的村庄更有发展生机和动力,Y村正是这种情况。

近年来,Y村已由原来的一条百余米南北街道发展到总计约五百米“一横两纵”街道。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每逢农历单日逢集,人声鼎沸,十分热闹。据统计,Y村商户数量共计106家,其中商店97家,餐馆及其他9家。其中大部分为Y村本村人在经营,少部分为外来人口租房或者买房经商。在经商的人群中,已有相当一部分脱离农业生产,以经商为职业;一部分人保留少部分耕地,闲置的耕地被其他以耕作为主的农民租种,形成片状规模的大机器生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不经意间为农业产业化开出了一条路子。

农业贸易市场出现是集市发展的最新亮点,作为农民和市场间的重要中介,农业贸易市场在信息、资金、流通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在销售自产的土豆、胡萝卜等经济作物的过程中,村民中逐渐出现了合作社、经纪人等新型职业群体和职业人。他们通过沟通信息、购置清洗加工设备等方式,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农民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培养了农民的市场意识,使农民逐渐适应和跟上市场化的步伐,同时也使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进入市场,培养市场洞察力和意识,自己也走上了致富之路。农民群体中出现的“能人”,是农民群体走向市场的领军人物,更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农业贸易市场的出现扩大了集市的空间和经营范畴,给集市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后劲和蓬勃生机。伴随着集市的持续发展,各项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在不断增加。在医疗方面,Y村的诊所数量大幅度增加,从原来的两三个增加到十个以上,辐射到周边四五个行政村。从头疼发热到阑尾炎等需手术治疗的较大病症,都有相关医护人员和仪器设备,同时和城市里面的大医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专家、技术和药品能够保持通畅。在教育方面,在农村中小学纷纷裁撤的大形势下,Y村的小学作为镇里的几所重点小学之一被保留下来,且在师资和硬件方面有较大的发展,辐射周围四个行政村的生源。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也取得较大的进步,从原来的空白发展到三个。在公共设施方面,Y村的公路里程已达10公里,而且全部是水泥硬化公路。同时,Y街的街道宽度是10米左右,是周边几个村庄最宽敞的,为较好的街容街貌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农村村落分散,公共设施欠缺,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生活质量差,公共设施的建设在短时间内几乎无从谈起。这个时候,有集市村庄的优越性就凸显出来。

二、农村商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推进力

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提出了“乡村工业化的概念,指出了乡村通过工业化实现发展的道路。”[1]然而,这一模式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问题,这在传统的农村地区尤为明显,同时还受制于传统文化下的小农观念。在此问题基础上,结合Y村集市的情况,笔者尝试提出“新农街”的概念,通过“新农街”的建设,可以实现农村资金的有效积累,同时促进农民思想解放,逐步树立市场观念,在实现农村地区物质和观念双向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农村的整体和谐发展。

1.当前农村商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Y村的优势和效率主要得益于集市的存在和发展。集市的存在使Y村成为一个商品和资金的集散地,也使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既脱离了农业生产,又不用出远门,在自己的家门口发家致富。当有较多的人成为其中一员的时候,就会逐渐形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来自农民,但是他们基本脱离了农业劳作,手中掌握着较多的资金,他们有较精明的市场意识,可以敏锐地抓住商机扩大经营规模,他们可以引进较多的商品,丰富村民的生活,还可以带来较多的信息。李斯特说过,“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2]对于主要从事商业的农民来说,一旦财富欲望的大门被打开,他们就会尽其全力,动用各种智慧和资源,获取更多的财富,在他们的资本积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转向利润更大的工业领域,而最可能进行投资的就是乡村工业。这种迹象在Y村已经初见端倪,近几年,Y村已经相继建起了大型养鸡场、棉花库等,此外一个大型的蔬菜榨汁工厂正在计划建设之中。

但是,要注意的是,“靠农吃饭”的商业由于与农民、农业收益紧密相关,在农业收益好的年景,商户门前车水马龙,效益很好;一旦遇到农业收益下滑的年景,农村商业往往也会随之车少人稀,惨淡经营。如果持续萧条,许多已经脱离农业劳作的商户,还会考虑收回已经租让出去的土地,重新自己耕作。同样,农村集贸市场,受国内农业总体形势的影响,也存在这种波动。

2.农村商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农不富,商不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思考的是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在商户的主要经营对象是农民的情况下,只有保证农民有不断提高的收入,高收入促进高消费,高消费才能对市场有更大的需求,才会有更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才能形成更多的资本积累,才能促进资本在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同时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开创农民就业的新途径。这是一个双向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这对已经存在集市的村庄尤为重要和必要。

同样要看到,这一过程是极其缓慢、循序渐进的。在新形势下,单靠农村、农民在一个近乎自闭的系统内实现这一过程几乎是镜花水月,这需要外部力量来催化和推动。这个时候政府的作用就凸现出来。在集市村庄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在对商户的税收政策方面,在农民的种植、管理、生产、销售方面,在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培训服务方面,在对农村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实施等方面,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新农街”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配以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本投向农业,当然这需要有包括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支撑条件的配合。在此基础上,还需探索如何从根本上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迈好从农业到商业然后再到工业的第一步。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就是农民收入与市场消费的关系。毋庸置疑,它们之间是正比例关系。但是这个正比例的系数是由社会、市场发展决定的。2000年前后,手机在Y村是新鲜物,但是今天,手机基本上人手一部,当年的“奢侈品”变成了当今的“日用必需品”。手机与人们生活之间已经形成了深刻的依赖关系,人们很难回到没有手机的年代,即便是在经济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逆性”。如果真遇到严峻的情况,人们业已形成的需求虽会有暂时的压缩,但是在危机过后,原来的需求会很快回复,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弹性”。正是这“两性”决定了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但是,所有的举措都要建立在农民、农村、农业持续稳定增收的趋势上。这就需要持续、稳定、有力的机制,把三农经济体系完全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内,一旦农村市场完全打开,7亿农民的需求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单元层次的农村也会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内得到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农村商业发展的未来走向

1.“新农街”建设的整体思路

在当前形势下,“新农街”建设是未来农村商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方向。如何建设“新农街”,建设什么样的“新农街”,需要有整体思路和宏观设计。笔者认为,建设“新农街”的指导思想是打破传统的农村村落一盘散沙的格局,选取有集市和潜在条件的村庄,将“新农街”作为最基本的单位进行建设。以点带线,以线促面。通过在一个乡镇里面选取3到4个有集市或者有优势的村庄重点规划发展,把其建成具有乡镇特征,各项公共设施比较齐全的人员、商品和物资的集散地;同时,积极培养和扶持新型农民,使其成为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截然不同的农业商人或者农业工人,把“新农街”建设成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商业活动的农业商人和从事工业活动的农业工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当然,“新农街”也应该是各种与三农相关的产业的集中地,是就职于各行业的人的居住地。通过“新农街”建设,将逐渐改变传统农村居民散落居住的状况,村民的生活方式将不同于传统农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逐步覆盖乡村,促进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接轨。

2.“新农街”建设的目标原则

建设“新农街”的基本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在乡村商业化的基础上置换部分用地,最大限度地还原耕地,实现土地连片耕作,采用大机器作业,科学种植,以农助商,以商促工,逐步实现农村的工业化。

建设“新农街”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农街”的核心是发展,从根本上讲还是解决农民问题。因此,在规划建设完善“新农街”时首先要考虑农民的情绪和利益,一切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给农民增加额外的负担。规划完善“新农街”,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由当地民意代表、专业的规划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专家广泛参与协作,站在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角度,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高层次布局建设完善“新农街”,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在规划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掘“新农街”的潜在优势。

在“新农街”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配之以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的资本投向农业和乡村商业。“新农街”建设的某些事业,如文化、教育等都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即谁出资谁受益,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建设资本。“新农街”的房屋建设则可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在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村民由散乱居住变为集中居住,这不仅有利于街容街貌的有序和谐,更可为街区的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同时,散落居住时期的住宅原址可以还原为耕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还为土地连片耕作扫清了障碍,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保护耕地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3.农村发展的中原景象

由于人口集中,基础设施逐步完备,“新农街”在劳动力、信息、物资、资金、交通等方面获得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农业、商业实现互促发展,以农助商,以商促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农业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由乡村商业化走向乡村工业化。乡村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带动当地服务业的跟进,进而在当地就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从而改变农村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稳定化、持续化,在此基础上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破解新农村建设瓶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四、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绝对的标准和要求,我国拥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和数量众多的农民,各个地区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

黑格尔说过:“密纳发的猫头鹰要到黄昏才能起飞。”[3]意思是说,对于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要等到这个过程接近完成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这么一个过程,在现阶段仍然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尝试。乡村商业化是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值得尝试和发展的。“新农街”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物质和观念的双向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进。只要积极协调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处理好村庄的“内发性”和“外因性”关系,正确认识物质和观念的平衡发展关系,“新农街”建设一定会大有成效,也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

[1]费孝通.江村经济[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1.

[2]谭培文.对和谐社会的利益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2008(2):64.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J].杨东柱,尹建军,王哲,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9.

猜你喜欢

集市新农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热闹的集市
探访于山“相亲集市”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热闹的集市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