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香
2014-08-15唐加文
□唐加文
风吹新鲜成熟的沙漠、黄金做的沙漠、舍利子的沙漠,流动的黄土、新鲜的黄土,低头赶路的一粒粒行囊。时候到了,稻浪赶路的声音传遍了镰刀的牙齿,它们到了丰收还要踩着牙齿的乐谱——把坎坷走成音乐。
水稻原产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水稻所结水稻粒去壳后称为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线和米酒等,还可以酿酒和制糖。水稻起源于何时?水稻栽培起始于狩猎、捕鱼和采食为主的居民偶然撒落种子在低洼土地并将其改造成耕种的环境,最迟在公元前三千年或四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水稻了。到了西周时代,水稻的食用可能更加普及,西周铜器铭文上常常看到“用盛水稻梁”的文句,就可以证明水稻梁已是贵族宴食上常见的食物了。到了春秋时代,水稻已是一般人生活中的食用物品了。从经济面来说,水稻作农业的传统也在中国经济的生活中打上了烙印,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经济生活方式。
一、春节的年饭、年糕、发糕
米饭是中国人赖以维系生命的主食,所以在岁末年初,时序交接的最重要时刻中,用日常食用的米饭制作具有象征意味和祈福意义的“年饭”。而台湾地区年俗也在神案供饭,称为“春饭”,“春”字在闽南语中与“剩余”谐音,具年年有余粮之意。春节家家制备年糕、发糕、取“糕”与“高”谐声之义,祈求年年高升,岁岁丰稔,台湾地区有一首歌谣:“甜粿(年糕)过年、发粿(糕)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粿(糕)吃点心”。可见用米糕制的各类甜、咸糕品是年节时重要供品和应节食物,也和年饭一样,充满祈愿一年顺张、发财、如意的象征意味。
二、上元节的元宵、汤圆
圆子是以糯米粉为原料的上元应节食品。北方称“元宵”,南方叫“汤圆”。不论是哪种圆子,在新春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吃圆子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义,祈求新的一年,诸事圆满如意。汤圆是必备的食品之一,“圆”意味着“团圆”“圆满”,节庆时间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故至汤圆又叫“浮元汤圆圆又甜,汤圆圆又甜子”。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古人有诗云:“宁波家家捣米做汤圆,知足常乐又一天。”
三、玉佛斋会的七宝五味粥与阿弥饭
据宋代孟元老东京孟华录的记载,四月八日是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除煎香药糖水浴佛外,并以豆、果、黍、米熬煮七宝五味粥,永志佛祖成道前一麻一米的苦厄。更在供佛之后,分福给前来礼佛的信徒,送人金盈只醉翁谈录则指称专用“腊月八日”,因此又称此为“腊八粥”。行浴佛式进供之食物有“青精饭”,明李时珍之本草纲目称“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译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并祥载做法,是采用烛木枝叶捣汁浸米,蒸煮成饭,可曝干储存,食时加适量水一滚即熟,或重蒸过食之,其味甘香。到了清代,清嘉录还指出,是街有作成糕式的青精饭,居民买来的供佛,叫“阿弥饭”,又叫“乌米糕”,与今日信士在补运祈福时供祭“米糕”的习俗相彷佛。
四、粽子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粽,芦叶裹米也。”在晋朝,周处《风土记》指出粽子又叫“角黍”,范汪的《词制》也载有夏至用角黍祭祀祖先的风俗。至于端午粽是为祭拜屈原的说法,出自南朝《续斋谐记》,由于人们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此说很自然的被大众所接受,并代代相传。据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令人惋惜。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五、重阳糕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习俗,据《续斋谐记》说是始于东汉年间,重九之时正值秋收刚成,因以黍米或沋米作糕增新,汉晋之际称为“蓬饵”。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人人爱吃。
六、冬至圆及口数粥
冬至大如年,自古就非常重视此节,虽是至为贫困之人,也要被办饮食享祀先组。应节食品在南方则磨糯米作汤圆,《清嘉录》中还说以无馅而小者在冬至早上供神,有馅而大者在冬至夜祭祖,并常以冬至圆赠送亲友。另一源自南北朝,流传至清代的冬至食俗是制备“赤豆粥”,作法与绿豆粥相同,先煮红豆在加米熬成粥,全家大小分食,如果外出夜归也要留给他吃,因此称为“口数粥”,被视为具有除瘟疫避厉鬼的功能。
稻作农业,使古代中国人的生活随著春夏秋冬的改变而循环。除了经济生活的循环性之外,稻作农业也决定了传统中国经济生活的许多重要的方面,例如:对于灌溉事业的重视、对农业的讲求等等可以说都直接与农业有关。明代黄省思所写的《水稻品》这本书专门研究水稻的品种,可以视为稻作农学传统中有关品种改良知识的总汇。由此也可以反映出水稻作农业在传统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先秦时期即以水稻为饭食,还将水稻用来酿酒,酒为祭神不可或缺的贡品,此外各式各样慧心巧手精致的米,在传统岁时节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这一块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生死以之,我们祖先的血汗注入中华大地,得到了丰硕的收成。中国的社会也因此具有强烈的乡土性格;由于水稻生产的要求,而凝塑了中国文化中重视灌溉以及讲求品种改良的传统,也形成了传统中国经济生活中重要的面貌,因此,以水稻为中心的农业生活方式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思想活动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曙光里辛勤地劳动,吮吸着雨露、暮色中凝重地思考:把一生的对错总结成报告,用一种清白来诠释。岁月的风霜让水稻在历练中日益沉重,它开始怀疑生活了?把身躯弯成了疑问号,但生命的价值却还没丢掉——用一串长长的金黄来回报,那些有恩或无恩与它的人们……
风吹稻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