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治措施的思考关于山洪灾害

2014-08-15周世明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4年5期
关键词:山洪泥石流灾害

□周世明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其形成原因与降雨、地形地质、修路、建厂、大开矿、放大炮、乱取石等有直接影响。它具有突发性强、水量集中、破坏力大、危害严重等特点。山丘区洪水、泥石流、滑坡灾害频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破坏触目惊心。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达1900~3700人,约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65%;在2000年~2009年,该比例达到80%左右;在2012年比例上升到95%。因此,山洪灾害危害特别严重,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性和迫切性。为此,本人对山洪灾害防治措施谈几点思考。

一、划分山洪区域

为了增强人们对山洪灾害风险的了解,首先要了解当地历史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损失情况,综合考虑山洪灾害爆发的降雨、地形地质、人居环境等多种因素,制定划分山洪灾害风险区。然后对历史降雨及灾害爆发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进行数据统计,制定出山洪灾害主要风险指标划分临界点。以便在应对突发山洪灾害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区域规划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完善四个监测预警系统

(一)完善监测系统。在现有雨量站的基础上应增加适当水位站,对重要水情随时加报,可大大提高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泥石流监测站点应配置水准仪、容重仪、遥感流速仪、黏度分析仪、地声仪、影响监测仪等,实时进行泥石流体监测。

(二)完善群测群防系统。除专业监测外,还应建立村(居)、乡(镇)、县(区)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可以提高专业检测能力和成效。设立村(居)级群测群防点,负责村(居)组(社)地域内的灾害点的监测预警,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三)完善通讯系统。认真搞好通讯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保证气象、水文、泥石流、滑坡等各类监测站点、区县级专业部门、乡镇部门、区防汛部门等的信息传输。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结合泥石流沟和险村险户通讯设备及设施进行规划配置。

(四)完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洪水预报调度在防洪减灾中起重要作用,调度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流域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认真研究和开发适合区域防洪特色的规范化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意义重大。规范化调度系统开发,既便于信息采集,风险评估,又利于不同地区上下级的纵向和同级别的横向连接,有利于将洪水灾害化为水资源利用。

三、健全两个指挥机构

(一)健全区、镇、村网络互联机构。区、镇、村三级网络互联系统建设,能够快速便捷地接受实时传输动态,及时查看防汛重要信息,方便快捷接收下载相关文档,汛期可以实时查看有关水库和河流的水情、相关雨量站点的雨情,大大缩短信息交换速度。

(二)健全气象网络联接和视频会商机构。区气象局网络联接及视频会商系统应早日和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接,建立两者之间的VPN信息,可以提高网络访问的速度与质量。在两者的局域网出口处各安置一个VPN网关,在VPN网关之间建立隧道连接,实现两局网之间互相通讯。网络联接后,可以实现:1.实时墒情监测,通过建成的商情自动监测网,实现代表性布点,实时掌握辖区内土壤墒情;2.遥感产品,可以查看卫星遥感数据制作的各种服务产品,包括墒情、苗情、林区覆盖等信息;3.实时雨量,实时显示本辖区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信息,方便了解最新雨情;4.预报产品,包括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滚动更新,气候评价,可以通过建立的视频会议系统,实时收看各种会商情况,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四、实施三个防洪工程

(一)实施修复鉴定工程。对已建水库、塘坝、堤防等水利工程要进行定期细致普查,进行工程鉴定,对存在安全隐患工程实施除险加固,充分完善工程的防洪及经济效益。

(二)实施水土保持工程。落实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依据“因害设防”建设思路,做到治理、监督、保护并重。实施“矿区禁煤复垦”、“修山补路”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继续对城镇周边、国道两侧、景区沿线范围内的废弃矿山、裸露山体等实施生态治理和修复。做到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与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与防治山洪灾害相结合。

(三)实施水利防洪工程。针对河道纵坡水流速度大、冲击力强的特点,确定防洪以“排水为主、蓄排结合”为主干体系。以现状天然陡坎为基础,以河道通畅自然为原则,实现干流两岸及各支流的治理与干流治理相协调,充分发挥流域防洪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山洪泥石流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优雅地表达
泥石流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遭遇暴雨山洪如何避险自救
机械班长
湖北省山洪沟治理思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