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教学中的作用
2014-08-15余志君
★ 余志君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是开设的五门课程之一,在其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对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生动性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好处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多媒体网络技术能使教学做到教材直观,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活动。[1]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频中精练的、优美的、富有情绪的历史知识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如讲到新文化运动时,介绍著名历史人物鲁迅,有的教师选用了《鲁迅之路》这部电影开始的视频材料,影像镜头里面铿锵有力的钢琴旋律、庄重严肃的鲁迅墓地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在绿色瀑布森林包围的墓地里面,静静地躺着矮小的巨人,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通过历史的思绪,使学生仿佛回到了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那叱咤风云的时代,无疑能够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尊敬和崇敬的感情。
其次课堂可以通过模像直观,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和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直观的范围,使大学生形成对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活动。而这恰恰是历史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也是掌握历史知识的首要环节。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提高课程吸引力
高校政治理论课吸引力不强是普遍现象。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创新教育方法,把传统的单纯由教师直接控制教学过程,转变为由师生双方共同控制乃至学生自我控制教学过程,由“填鸭式”教学或者是“注入式”与“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转变,这对解决课堂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无疑有着显著作用[2]。教育方法的更新和改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许多高校课堂中,教与学脱节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背景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教材规定的内容讲课,照本宣科,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以及接受程度,造成课堂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脱节,使高校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则能很好地克服这一毛病。
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历史课程在中学开设过,大学里面纲要课程的要求和讲授的内容以及方法肯定不同于中学。《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这门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于具体生动的历史场景描述刻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以便进一步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要达到这一点,一是不能把教学内容变成干巴巴的若干概念、几条原理,而是要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国家历经沧桑饱经忧患的辛酸史,懂得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内容选择的好不好,运用的到不到位,这是课堂上创新教育方法的重要一环。教师应不断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思维的相互碰撞创设条件,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发现,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历史学习的有效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是广泛存在的。[3]《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的学习也是如此,它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也存在于态度和品德的学习之中。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教学中,就是要通过近现代历史人物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畏强暴、敢于反抗侵略、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品格来影响和教育当代的大学生。
著名史学家梁启超说过:“历史的文章是为了做给人看,若不能感动人,其价值就减少了。”他还说:“事本飞动而文章呆板,人家不愿意看,就看一也昏昏欲睡。”“事本呆板而文章生动,使字字都跃纸上,使看的人要哭便哭,要笑便笑,就像唱戏的人”唱到深刻时可以使人成功[4]。所以,上课也如梁先生所说的写文章一样,不形象、不具体,不生动、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并使学生得不到深刻教育,就算不得一堂好课。而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便可弥补常规课堂的不足。例如在讲到农民救国方案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介绍研究太平天国的著名史学家罗尔刚先生,谈到罗先生是怎样走上研究太平天国学术研究的道路的,最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罗尔刚先生著的《师门五年记和胡适小记》和另一套是《太平天国史》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教学中,通过这些有价值材料的迁移,促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深入地思考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一些价值判断,从而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四、多媒体技术能够形成良好的史学认知结构
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作为一名《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的教师,上课时,应该明确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应该选择课堂上的视频和多媒体材料、对材料进行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排序,以及规划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编码系统的图解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历史书上的死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活的知识。
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这一节时,我们可以把茅海建教授写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5]这本专著设计为一个多媒体,通过这本专著对林则徐与琦善的关系分析,以及琦善是否卖国的有关论述,从商品价值规律的角度去分析“驰禁派”的观点,从而加深学生对近现代历史有关鸦片战争历史事件与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知识的认识,通过逻辑顺序,结合历史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解决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总之,让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中,可以综合调动各种手段,如历史电影、音乐、文字、图片和档案文献等等,把各种讲授、演示、图表、教具、表演等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使教学更生动、活泼、直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学时间短和课程内容多的问题,做到系统化、精炼化,把历史的发展主线和零乱的、孤立的历史事件及人物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在掌握基本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并学会用从历史的角度和方法来联系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程素卿.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创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