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郊区史研究略论
2014-08-15欧阳萍
★ 欧阳萍
在人类社会和文明中,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城市历史发展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将目光投注于城市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即郊区发展史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郊区既是城市化的一种延续,也是一种反城市化的过程,可以说,任何有关城市化的深入研究都难以回避郊区化的问题。研究城市郊区的发展进程,对于我们完整地把握现代城市的走向,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以及正确地规划我国当今的城市和郊区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国内外学术界围绕着郊区的起源、演变以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本文试图对有关郊区发展史的研究作一概论,以推动学术界对城市化和郊区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关于郊区起源的争论
欲探究一事物,首重溯本逐源。在近代郊区的起源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大致说起来,学者们对此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认为近代郊区化起源于美国。1985年,美国城市史学家肯尼思·杰克逊(Kenneth T.Jackson)出版了名著《马唐草边疆:美国的郊区化》,认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郊区化起源于19世纪前期的美国,具体地说发轫于1815年前后的纽约郊区布鲁克林[1]。为了批驳其他史学家关于“郊区化起源于英国”的观点,杰克逊还发表了“英国和北美的郊区化:对‘跨大西洋之比较’的回应”一文,认为英国伦敦虽然在1750年左右就已经具备了近代郊区的某些特征,但规模较小且主要依赖于马车,因此近代郊区的发源地在19世纪的美国[2]302-306。安德鲁·雷诺兹(Andrew Reynolds)在对郊区下定义时,认为郊区化“这一空间革命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国式新景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在19世纪成为发明郊区的先锋”[3]849。此外,我国学者孙群郎也把近代郊区看作美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产物,认为郊区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4]48。
第二种看法则认为近代郊区最早形成于英国。罗伯特·菲什曼(Robert L.Fishman)在其著作《中产阶级的乌托邦:郊区的兴起与衰落》中提出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郊区化的国家,伦敦则是第一个开始郊区化的城市,因此“郊区是18世纪后期伦敦中产阶级精英分子的集体创造物”[5]9。1987年5月,菲什曼与杰克逊在《城市史期刊》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菲什曼发表“美国郊区和英国郊区:跨大西洋之比较”一文,开篇即批驳了杰克逊在《马唐草边疆》中提出的观点,认为郊区的“历史不是始于19世纪的美国,而是 18 世纪中叶的伦敦”[6]239-251。安德鲁·塞恩特(Andrew Saint)提出,虽然学者们对于何谓“郊区”定义不一,但应该普遍承认的是“近代郊区是英美国家的发明,而这一发明最早始于英国伦敦。”[7]9马克·克拉森(Mark Clapson)也认为,“作为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郊区在英国的出现要比在美国早,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工业革命的阶段,郊区就已经在英国出现。”[8]1-2怀特汉(J.W.R.Whitehand)和卡尔(C.M.H.Carr)在《二十世纪的郊区》一书中,论述了郊区的概念、起源、规模与产生的原因等问题,提出“英国,更准确地说是伦敦,是郊区的诞生地。”[9]1
关于近代意义上的郊区发源于何地尚无定论,这导致学者们对郊区的起源时间亦无一致意见。归纳起来,关于近代郊区诞生时期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郊区化的历史始于17世纪甚至更早以前。刘易斯·芒福德认为郊区在早期城市刚开始发展时就已出现,“事实是,郊区几乎与城市本身一样出现得很早,而且,也许因为有了郊区,古代城市,尽管城墙内各处很不卫生,却仍得以生存下来。”[10]496弗兰克·斯莫尔伍德(Frank S.Smallwood)在《大伦敦:大都市改革中的政治》一书中提出,1665年伦敦大瘟疫和1666年伦敦大火这两次灾难驱使人们逃离城市而到郊区定居,由此出现了最早的郊区。从此,这一过程就持续不断地发展并一直延续到当代[11]。安德鲁·塞特提出17世纪的大瘟疫和大火使当时人们意识到城市生活的不安全,因此“一连串灾难性事件导致了郊区的形成”[7]12。这些学者的观点大多是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讨论郊区,往往易于使郊区的历史与城市的历史混为一谈。
第二,郊区化开始的时间大致为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期。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上述的罗伯特·菲什曼和肯尼思·杰克逊。此外,约翰·阿彻(John Archer)在《建筑与郊区:从英国的乡村别墅到美国的理想住宅》一书中也提出,启蒙运动关于财产、隐私和个人主义的观念造成了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一系列变化,使郊区成为18世纪中产阶级人士所青睐的居住场所[12]。F·M·L·汤普森(F.M.L.Thompson)在论述郊区兴起的问题时,指出“远在19世纪之前,郊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功能上而言的边缘地区——就已经出现,实际上从18世纪中叶开始,在伦敦周围就出现了郊区这一重大变化……”[13]2马克·克拉森认为,二十世纪是一个“郊区的世纪”,但“作为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郊区在英国的出现要比在美国早,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的阶段,郊区就已经在英国出现。”[8]1-2克拉潘认为,在 19 世纪初期英国一些大城市尤其是首都伦敦已经开始了郊区化进程,导致大大小小的商人和店主开始向郊区迁移,而这一进程是与当时英国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成批向郊区的迁徙是和1824—1825年间的商业旺盛期相偕俱来的。”[14]65这些学者将近代郊区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联系起来,认为18、19世纪是郊区兴起的时代。
第三,郊区化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这种观点的一个主要论据就是这一时期大众交通的发展尤其是汽车的诞生。伯纳特·伯格(Bennett M.Berger)在讨论工人阶级的郊区化时,提出“郊区化可以上溯至19世纪末,此时那些大富人开始沿着火车站周围道路修建乡村别墅,而在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汽车的改进和高速公路的发展使更多富人迁移到郊区。”[15]1-2还有的学者从文化艺术对社会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认为二战后人们对可负担得起的独立住宅的需求,导致了郊区的兴起,“郊区诞生了,这是莱维特父子公司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社区模式……莱维敦则是国内其它几百个类似社区规划的先驱”[16]501,由此把二战后莱维特父子公司所开发的莱维敦郊区视为郊区化的起点。
二、关于郊区发展过程的研究
除了在近代郊区的起源问题上存在争论之外,学者们还对郊区的发展演变展开了研究。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近代郊区的特征、郊区兴起的各种动因以及郊区化进程的个案分析。
第一,关于近代郊区特征的研究。无可否认,郊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学者们往往最先从郊区和城市的关系,尤其是地理位置关系以及就业和社会活动的依赖关系出发来理解近代郊区的特征。G·A·威斯因克(G.A.Wissink)提出“郊区是这样一个共同体,通常——不过并不绝对——处于中心城市的行政范围之外,但与城市共同形成一个整体。”[17]31沃特·马丁(Walther T.Martin)认为郊区是指“处于中心城市之外但依赖城市的商品和服务资源的居住区”,认为郊区的特征是与城市中心区保持一定距离,但在就业和社会活动方面依赖于城市中心区[18]446-453。理查德·库尔茨(Richard.A.Kurtz)和乔恩尼·艾彻(Joanne.B.Eicher)从地理位置和就业情况等方面对郊区发展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郊区“位于城市的法定界限以外,拥有大片非农业、居住型用地,其居民主要从事城市职业,而且大多在中心城市就业。”[19]32-37由于郊区在就业方面对城市中心区尤为依赖,因此有些学者从郊区的另一个特征即通勤生活方式强调郊区的特性。西维亚·法瓦(Sylvia.F.Fava)结合郊区的地理位置、职业结构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认为郊区“位于城市的法定界限以外而又在通勤范围以内的区域”,是“那些在就业、各种购物消费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依赖于城市的居住区”[20]34-37。我国学者孙群郎也认为,通勤是近代郊区的一个基本特征,就这一特征而言,我们可以将近代住宅郊区称为通勤郊区,“通勤郊区的出现是近代郊区化的起点”[4]40-41。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郊区的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郊区化问题。
第二,对郊区兴起原因的考察。推动近代郊区化进程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经济发展、政府决策、土地制度和社会分层等各方面因素,而学者们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罗伯特·菲什曼认为郊区兴起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中产阶级的一种集体努力,因此“郊区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产物。”[5]3戴维·索恩斯(David C.Thorns)对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郊区化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强调郊区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工作伦理、家庭生活方式和娱乐活动方式等密 切 相 关[17]93-126。 罗 伯 特 · 伍 德 (Robert C.Wood)更多地赋予郊区以政治色彩,他在《郊区:这里的人民和政治》一书中分析了美国郊区发展的历史,指出由于“郊区是要将整个都市划分为许多小块,并赋予其一定程度的地方权威和自治意识”,因此大多数郊区都与政治保守主义联系在一起[21]135-137。理查德·哈里斯(Richard Harris)和彼得·拉卡姆(Pter J.Larkham)在《变动的郊区:形成、模式和功能》一书中,考察了郊区概念与功能的变化,认为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郊区化进程中,妇女的地位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2]。而艾伯特·苏(Albert Y.Hsu)则将郊区化进程与宗教信仰联系起来,并在《郊区的基督徒》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郊区生活是一种灵性的追求”[23]9,强调英美国家的郊区发展,与 18、19世纪的福音主义盛行密不可分[23]52-53。由此可见,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等各方面对郊区兴起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三,对郊区化问题的个案研究。为了更好地分析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其影响,一些学者对英美国家的郊区化进程进行了个案研究,即选取某一时段或某一具体城市为代表,讨论郊区的兴起、发展演变及其特征。这一方面的研究以美国城市郊区化的个案分析为先行者。1962年,美国城市史学家萨姆·巴斯·沃纳(Sam Bass Warner)出版了名著《有轨街车的郊区——1870—1900年波士顿的发展历程》,考察了19世纪后期波士顿如何从一个“行走城市”(walking city)发展成为被分割成“工业的、商业的和信息的内城中心”和“中高收入者居住的外城郊区”的大都市[24]1-2。赫伯特·甘斯(Herbert J.Gans)出版了名著《莱维敦居民——一个新型郊区社区中的生活方式与政治》,以莱维特父子公司所建造的郊区城镇莱维敦为典型案例,分析了郊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郊区化的动因以及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25]。近年,又有学者编著了《威彻斯特:一个美国郊区》一书,将威彻斯特视为“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郊区地带之一”[26]vii,并考察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郊区特征、交通条件及其家庭生活方式。同时,还有不少学者对英国城市的郊区化进行了个案研究,如H·J·迪奥斯(H.J.Dyos)对维多利亚时期郊区的发展作了专门考察,著有《维多利亚时期坎伯维尔地区的发展》一书。在该书中,迪奥斯首先考察了维多利亚时期之前伦敦郊区的发展,描述了伦敦南部如何逐渐兴起成为中产阶级郊区,然后到维多利亚时期随着交通的进步开始大规模扩张的进程[27]。杰瑞米·波尔顿(Jeremy Boulton)在《邻里与社会:17世纪的伦敦郊区》中,考察了保罗西德地区的人口模式、经济结构、就业机制以及社会关系,认为该地区是伦敦郊区的起源地[28]。1999年,英国国家遗产协会召集一些著名学者编写了《伦敦郊区》一书,则是将伦敦置于17—20世纪的历史大视野中,分章节对伦敦市周边各郊区的发展过程、特征及影响进行了回顾和分析[7]。
三、关于郊区发展趋势的思考
郊区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是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在外在景观和内在特质上最重大的变化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城市的物质外观,而且还改变了人们与家庭、城市以及社会的关系。到20世纪,郊区的大规模扩张已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有人认为英美国家“在二十世纪已发展成为一个郊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这个世纪可以被称为“郊区的世纪”[8]1。郊区的发展可谓势不可挡,那么郊区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呢?其未来走向如何呢?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种种看法。
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承认郊区化进程能够缓解人口和土地压力的同时,也反思着郊区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郊区化的最终结果将是形成一个新的城市,而郊区人永远不能实现最初的追求,如R·J·莫里斯(R.J.Morris)就认为“郊区的扩张会带来一系列行政、经济和社会的问题,边界的扩张和新城市的创建将周期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交通的发展通常会导致向更远地区的逃离,直到最后又建立一个居住型城市。”[29]304这样,原来的郊区最终成为城市,而为了逃避城市中的问题,人们又继续向外围追寻世外桃源,这种追寻永无止境,也永远无法真正实现。纳德·里斯曼(Leonard Reissman)则批判郊区缺乏建筑审美和社会文化,而这种单调性和缺乏美感就在于政府和开发商“通常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建设,只接受自己愿望的指导”[30]36。刘易斯·芒福德也认为郊区“逐渐破坏了城市和郊区的环境价值,只产生了一种单调乏味的代替物,没有结构形式,更没有原先郊区的价值。我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充满矛盾的事物:新的郊区形式现在产生了一种反城市布局。”[10]519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郊区提出了批判,她们指出郊区生活把女性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家庭当中,使女性远离工作和外部世界。林恩·哈普古德(Lynne Hapgood)在《欲望的边缘》一书中,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了郊区对社会的影响,认为“大部分郊区女性被迫生活在有限的地域之内,郊区生活的狭隘性——狭隘的住宅、狭隘的思想以及狭隘的关注对象,所有这些都是针对她们的。”[31]114正因如此,19世纪后期出现“郊区神经衰弱症”(suburban neurosis)一词,该词强调女性由于在郊区家庭中的无所事事和缺乏个人成就感而陷入一种精神上的空虚状态。
关于郊区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者们的评价好坏参半,那么郊区未来发展的走向如何呢?绝大多数学者都赞同,郊区化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关于城市化和郊区化的阶段发展理论,认为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城市化(urbanisation)阶段,即人口向城市中心区集中的阶段;二是郊区化(suburbanisation)或称非城市化(exurbanisation)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周边的郊区发展速度超过已建成的城市中心区,一部分城市人口向周围可通勤到达的范围蔓延;三是反城市化(disurbanisation)或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sation)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中心区的人口流失超过了周边通勤区的人口增长,导致整个城市人口的减少;四是再城市化(reurbanisation)阶段,在这一阶段或者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的速度变慢,或者是中心区人口开始增长。学者们对其中再城市化阶段的称谓不一,还有人称之为“城市复兴”(urban renaissance),以及“返城运动”(the back-to-the-city movement)。无论称谓如何,这种观点把郊区化看作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后会出现一个再度城市化的过程,由此为我们思考郊区化进程提供了某些重要理论。
还有些学者认为,郊区的快速扩张最终将导致其自然而然的消亡。罗伯特·菲什曼在《中产阶级的乌托邦》一书中对郊区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通过对郊区化历史延续性与20世纪出现的新变化进行考察,他得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传统意义上的郊区已经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分散化的新城市。”[5]302在这里菲什曼还发明了两个新的词汇,即科技型郊区(techno-burb)和科技型城市(techno-city),前者指的是位于大城市外围,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城镇并且可以独立于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单元,后者则是指当科技型郊区失去对城市中心区的依赖后,由高速公路所联结的一个多中心区域。两者的关系是松散的,科技型郊区可以借助高速公路网络,不一定通过城市中心区而与其他地区联系起来。此外,科技型郊区存在的基础在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与此前存在的居住型郊区完全不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近代意义上的郊区已经消亡。
针对郊区在20世纪的各种变化,还有的学者提出所谓的“后郊区”(post-suburbia)理论。迈克尔·帕西奥(Michael Pacione)把后郊区看作是后工业城市或称后现代城市中所出现的一种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城市空间、郊区空间和乡村空间复杂的、松散的混合,以及各种阶级和种族的居民的混合。帕西奥指出,20世纪后期欧洲许多大城市进入了一个后郊区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内郊区的人口减少,郊区的就业率提升,同时郊区的通勤率也有降低的趋势[32]91。而 尼 古 拉 斯 · 菲 尔 普 斯 (Nicholas A.Phelps)等人则直接提出在20世纪后期,欧洲所有大城市都进入了一个后郊区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一个“后郊区的欧洲”。他们认为,当代郊区不再是纯粹的居住型地区,因为这些郊区逐渐发展起比较独立的经济功能,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此外还有日益发展的政治功能,在政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郊区和郊区之间、郊区和中心城市之间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政治—经济压力”[33]1-6,成为政府机构和居住人群所面临的新问题。
实际上,所谓郊区的消亡也好,后郊区化也罢,当代郊区出现的各种变化都是为了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而无论郊区发展的历史走向如何,我们回顾历史都必须承认,郊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和文化。通过对郊区发展史的研究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郊区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在此基础上推动对郊区化问题的研究,则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和郊区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更好地理解和指导我国当前郊区化进程。
[1] Kenneth T.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Kenneth T.Jackson.“Suburbanization in England and North America:A Response to‘A Transatlantic Comparison’”[J].Journal of Urban History,13:3(1987:May).
[3]Andrew Reynolds.“Suburbia”,in Robert E.Weir(ed.),Class in America:An Encyclopedia[M].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7.
[4]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Robert Fishman,Bourgeois Utopia.The Rise and Fall of Suburbia[M].New York:Basic Books,Inc.1987.
[6] Robert L.Fishman.“American suburbs/English suburbs:‘A Transatlantic Comparison’”[J].Journal of Urban History,13:3(1987:May).
[7]Merrell Holberton & English Heritage,eds.London Suburbs[M].London:Merrell Holberton Publishers Ltd.1999.
[8]Mark Clapson,Suburban Century.Social Change and Urban Growth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M].Oxford and New York:Berg,2003.
[9]J.W.R.Whitehand& C.M.H.Carr.Twentieth-Century Suburbs: A Morphological Approach [M].London:Routledge,2001.
[10]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Frank Smallwood,Greater London.The Politics ofMetropolitan Reform[M].Indianapolis:Bobbs-Merrill Company,1965.
[12]John Archer,Architecture and Suburbia.From English Villa to American Dream House,1690-2000[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5.
[13]F.M.L.Thompson.“Introduction:The rise of suburbia”,in F.M.L.Thompson(ed.).The Rise of Suburbia[M].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2.
[14]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第一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 Bennett M.Berger,Working - class Suburb.A Study of Auto Workers in Suburbia[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0.
[16]Wayne Craven,American Art.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Ltd.,1994.
[17]David C.Thorns.Suburbia[M].London:Paladin,1973.
[18]Walter T.Martin.“The Structuring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Engendered by Suburban Residenc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21,No.4(Aug.1956).
[19]Richard A.Kurtz and Joanne B.Eicher.“Fringe and Suburb Confusion of Concepts”[J].Social Forces,Vol.37,No.1(Oct.1958).
[20]Sylvia Fleis Fava.“Sub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21,No.1(Feb.1956).
[21]Robert C.Wood,Suburbia:Its People and Their Politics[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58.
[22]Richard Harris & Pter J.Larkham(eds.).Changing Suburbs:Foundation,Form and Function[M].London:E & FN Spon,1999.
[23]Albert Y.Hsu.The Suburban Christian:Finding Spiritual Vitality in the Land of Plenty[M].Downers Grove:InterVarsity Press,2006.
[24]Sam BassWarner,Streetcar Suburbs.The Process of Growth in Boston,1870-1900[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5]Herbert J.Gans.The Levittowners:Ways of Life and Politics in a New Suburban Community[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7.
[26]Roger Panetta(ed.).Westchester:The American Suburb[M].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06
[27]H.J.Dyos.Victorian Suburb:A Study of the Growth of Camberwell[M].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66.
[28]Jeremy Boulton.Neighbourhood and Society:A London Suburb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9]Derek Fraser and Anthony Sutcliffe(eds.).The Pursuit of Urban History[M].London:Edward Arnold,1983.
[30]Leonard Reissman.The Urban Process:Cities in Industrial Societie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4.
[31]Lynne Hapgood.Margins of Desire:The Suburbs in Fiction and Culture 1880-1925[M].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5.
[32]Michael Pacione.Urban Geography:A Global Perspective[M].London:Routledge,2005.
[33]Nicholas A.Phelps etal.Post- Suburban Europe:Planning and Politics at the Margins of Europe’s Capital Cites[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