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龄社会需要孝文化
2014-08-15丁葵桃
★ 丁葵桃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带有全球性、综合性、系统性的重要工程,需要党政部门、科研机关和全社会的力量来广泛参与,形成共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分析,我国老龄化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
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法国用了115年,德国用了47年,英国用了47年,日本用了24年,而我们中国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需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老龄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面临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亿万老年人福祉保障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基数大,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测,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将超过3亿,2033年将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总数量过亿的国家,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峰值高。中国政府高度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和高度,做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决策,即“发展为根本、保障为基础、健康为支撑、参与为动力、和谐为要求”。
(三)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国际上将65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高龄老年人是指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400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数额大,速度快;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明显发展,再加上我国是在未富先老和家庭小型化相叠加的国情,养老问题异常严峻,条件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时间更为紧迫。
(四)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快速步入老龄化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为14%,就意味着“老龄化社会”过渡到了“老龄社会”,这一过程的完成法国用了115年,中国、日本、巴西只有25年左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5000到10000美元以上。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也就是说是“未富先老”。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将近有三分之二的老年人口的余寿处于带病的生存状态,预计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将达到4000万人,这是一个负担庞大的数字,给政府、社会、家庭在养老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未富先老”考验养老事业的发展。应推动建立各种支撑系统为老年人提供支持,使老年人生活得积极、健康。
(五)各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空间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也是人口学、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重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省区间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而引起的人口老龄化演化阶段特征、趋势的差异;第二是本地区内部由于城乡人口迁移而导致的人口老龄化的差异,还有大都市内部老龄人口分布差异。按我国三大地带的划分:即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差异特征是:沿海地区的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速快,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早1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三大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率逐年稳定增长,经济发达的省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比如说,到2010年,香港人口老龄化率达12.90%,有8个省份超过10%,其他省份也在7-9%。综合看来,发达省份要比欠发达省份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沿海省份领先于内陆省份。
二、孝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当今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不堪忍受庞大养老金的支付,企图借用中国的“孝文化”这种思想工具,通过家庭养老走出困境。中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国家无力负担全民的养老,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养老的首选,而且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积淀已深,在百姓脑海中根深蒂固,天经地义。
(一)孝文化的演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也”。“孝”是个人或家庭客观存在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旦融入民族的观念体系,就形成了孝的观念、孝的准则、孝的内涵、孝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就演化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是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孝文化的内涵
孝文化内涵最深,包容性大,传播最久远有渗透力和融合力。孝文化是涵盖古今一切有关孝的思想理论、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及各类文艺成果在内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孝经》,对“孝”有全面系统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对孝德也有不少论述。综合起来,孝文化的一般内涵可以概括为:保全身体;敬养父母;减少忧愁;慎终追远;承志;立身;谏净。孝文化的深层内涵就是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责任,即“小孝事亲,大孝事国”。“孝”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它必将化成一个具有健康生命、丰富知性、崇高德性的和谐民族。
(三)孝文化的意义
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未富先老”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提倡和弘扬孝文化更具有时代意义。孝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在《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一书中,作过这样的分析:“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法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三、老龄社会需要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法国著名的最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保尔·拉法格说:“人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孝文化与家庭养老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88年,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发表《巴黎宣言》,郑重声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二十一世纪,世界很多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共同挑战,即使是发达福利好的国家,也难以维持日益沉重的社会养老负担,而孔子提倡的“敬老、尊老”的孝文化传统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有力武器。我们有责任有理由去传承。
(一)孝文化的传承
在传承孝文化的过程中,应该追根溯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时代,是孝文化的历史源头。后人元代的郭居敬根据古代的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做为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思想。《尚书》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西周时期的道德规范。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异常活跃,出现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由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伦理思想的建立,标志着孝文化的形成。《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影响中国几千年,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其中不乏孝道内容。有的成为宣传孝文化的通俗读物。所以,我们在传承和弘扬孝文化时,应当坚持批判继承、去糟取精的原则,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创新孝文化。
(二)孝文化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家庭养老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纵观中国古今,传统的孝文化在家庭养老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尤其受儒家文明熏陶,我国的社会历史、个人生活,都是以家庭或家族为中心,老年人生活在“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的大家庭中,老年人儿孙满堂得到经济上的满足;享受天伦之乐,精神上得到满足。传统社会孝文化得到全面普及,孝道思想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根深蒂固,养老保障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从构建和谐社会、文明家庭来看,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儒家“孝”,既是一个家庭伦理的范畴,又是一个社会、政治的范畴。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将个人、家庭、社会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家庭建设和谐美好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古代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提出:“忠、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了家族的发展提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气顺”等道德规范。这些传统孝文化的继承,有助于我们构建幸福家庭,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国家发展,有助于家庭养老功能的最大发挥。
(三)孝文化观念的树立与当代创新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带有全球性、综合性、系统性的重要社会工程。特别是我国在经济社会不发达的情况,进入了老龄社会,应对老龄问题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条件复杂,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在当前转型时期,单纯依靠伦理道德来维护家庭养老难以为继,依靠法律来维系家庭养老也同样难以奏效,所以说重提孝文化,树立孝文化观念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在青少年中开展传统孝文化教育,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灌输中国孝文化所薀涵的丰富知识,进而把握孝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实质,在言行举止上做到:养,赡养,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敬,尊敬,从精神层面上对长辈的尊敬;顺,顺从,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不违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恒,永恒,保持一颗永恒的孝心,使尽孝的能力不会穷尽空泛。其次,丰富和创新孝文化。孝文化从传统到现实,既打上传统的烙印,又富于时代精神。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父母在,不远游”等,已经显得迂腐、落后、甚至愚昧,我们应剔除糟粕,批判地继承,应富于时代气息,增加“民主、平等、有为”等元素,使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文化思想高度统一。再次,把传统的孝文化融入到现在的法制内容中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是对老年人的地位、受尊重的一种保护,还可从法的角度来约束青少年对养老尊老的权利、义务,出台相应的法律。还要把传统孝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融合起来,通过道德说教、法律法规的严厉约束、经济上的奖惩、荣誉的鼓励、榜样的树立等措施,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到孝文化的实践中去,形成良好的尊老爱老风尚,使全社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1]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J].人口研究.2013(1).
[2]张洪玲.家庭养老的孝文化透视[J].社会工作.2007(2).
[3]沈建良.以实际行动践行孝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J].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