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条件下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
2014-08-15王娜娜
★ 王娜娜
民主党派是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关乎多党合作事业的全局。全球化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处在变革时代的民主党派成员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变革因素的影响。提升政治认同是民主党派成员思想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就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探索研究,以期提出有价值的参考。
一、全球化对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形成的挑战
政治认同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国家、政党、政党制度及主流意识形态在感情和理智上的选择及由此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信息化加速发展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相互间的影响日益深化。这一客观发展趋势一方面有利于民主党派成员开阔视野,吸收借鉴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严峻挑战,对民主党派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是全球化信息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使得各种领域的活动都超越了现实中民族国家疆域范围,冲击、消解了国家主权观念,淡化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容易动摇民主党派成员的爱国主义信念。二是全球化信息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占主导优势,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在这种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理想的感召力对人们的影响必然会受到削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主党派成员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和信仰。三是在参与全球竞争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时,西方的民主观念、政治模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不可避免地会对民主党派成员造成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西方敌对势力总以人权、民主为借口,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渗透和演变,千方百计地攻击社会主义和我国的政党制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侵蚀着青年人的政治价值观,个别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忠诚感和归属感有所降低。四是信息化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极其丰富的信息量,冲破了传统的信息壁垒,人们在网络中可以直接、自由地面对各种思潮和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同时,网络对人所造成的细分性、多样性,将直接导致政治要求多元化和直接民主化的倾向,对我国现存政治体制提出挑战。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新形势,如何使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在思想上始终保持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态势,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认同,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变化趋势及影响
当前,我国民主党派队伍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平稳、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不可否认,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伴随着代际分化的加速,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并非完全呈现正面效应的变化趋势。
价值观念的变化是代际变化的核心问题。伴随着民主党派成员的价值观念逐步由单一性和理想性向多元性和现实性转变。新生代成员凡事注重实效,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将个人待遇与对社会的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都日益强化,极个别人甚至在公与私、个人与组织的冲突面前,错误地引用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原则来进行价值选择。
与此相适应,总体上,民主党派成员在政治认同方面理性思考的比重逐渐加大,传统的政治情感因素逐步减弱。老一代成员的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和把握能力都相对稳定。新生代成员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体系没有异议,但在某些具体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上更容易形成自己的不同见解。新生代成员政党意识日趋增强,在参政议政过程中更倾向于将党派成员的个人行为逐渐转化为整个党派的行为,从而有效整合参政资源和最大程度地发挥参政效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政党意识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本党派和中共的政党认同呈现相对弱化的趋势。新生代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无论从感性认识还是实际接受程度上相比老一代成员都有所淡化。同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对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职能发挥的成效不太满意,对本党派的认同感有所降低,对党派组织的依赖感减弱。
与此同时,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的变化趋势深刻影响着其政治参与目的,在其政治参与主动性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功利性诉求也明显增强。老一代成员政治参与目的主要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较少谈个人利益;新生代成员出于对自我利益的关注,参政的愿望自然有所提高,通过政治参与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性诉求更强。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人加入党派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他们不清楚本党派成立发展的具体时间,更不了解多党合作的历史,对本党派的信仰不够坚定,某种程度上是借民主党派这一政治阶梯为自己的前途铺路。这部分人往往对权力安排比较热衷,对义务承担和责任履行比较冷淡。一旦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就会疏远党派组织,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甚至出现要求退出党派的现象。
三、提升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新的历史环境和条件,面对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的变化趋势,既要着眼长远,夯实认同根基;又要内外结合,多管齐下,加强思想引领和社会环境建设。
(一)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融入渗透,从政治认知入手,筑牢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基础。人们对政治的主观取向决定于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识和情感,进而发展成为对某种政治的信仰。任何一个希望能够巩固和维持下去的政治体系都要努力使它的社会成员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主导政治文化,以实现主导政治文化在社会中的传递和延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文化教化方面的成功经验也表明,主导政治文化能否实现传递和延续,即能否得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和接受,直接关系到政治共同体能否实现其稳定和发展。政治文化认同的途径有很多,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辈群体、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国民教育是实现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基础性途径,对公民政治认知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当前的国民教育体系中,虽然我们一直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但往往偏重德育,政治教育相对缺位,并且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教育实效性较差。因此,我们建议切实加强国民教育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融入渗透,从政治认知入手,为提高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打牢基础。一是要彻底扭转思想政治教育重德育、轻政治教育的观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并贯穿始终;二是要根据学生成长发展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层次、针对性、有系统地打牢政治认知基础,从根本上夯实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的社会底色。
(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在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交锋中,不断凝聚强化民主党派成员的现实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首要的就是“政治认同”的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系中,就是引导社会公众对政治主体作出一种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而这种反映和表达则建立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搞好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就是夯实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的基础。因此,建议:一是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实现“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来加强引导,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二是要用强化中华文化的教化功能,继续用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髓,提升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尤其是新生代党派成员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影响的免疫力,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切实了解掌握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态势和实际需求,尤其要摸清他们思想上存在的认识不清和疑惑之处,深入探讨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正面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方向健康发展,用主流意识形态充实他们的头脑,坚定其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四是要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深入浅出、令人信服的阐释,对网上的不实信息,要善于用事实说话,使谣言和谎言丧失存活空间,以现代信息手段的即时互动功能,使之在思想交流、交锋和对话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促进认同。
(三)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通过保护激发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自觉和政治热情,提升政治认同。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准,可以说,一个国家政治参与的程度越高,其民主化和现代化程度就越高。但是,政治参与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制约,一旦把握和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社会的非稳定发展。通常情况下,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满意度越高的人,越关注国家政治活动,现代政治参与意识越强,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越重视,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更敏感。面对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现新形势、新要求,面对民主党派成员日益增强的政治参与热情,应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一方面保护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热情;另一方面激发其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引导其实现政治自觉,提升政治认同。一是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从根本上促进民主党派成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把他们的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纳入我国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二是要畅通利益沟通表达渠道,不断开辟政治参与新渠道,为民主党派成员多层次、多方位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程序机制,推进政治参与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从每个环节上保护他们的政治热情和保障政治参与效能的有效发挥;三是要切实关照民主党派成员的现实政治诉求,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合理的诉求应创造条件帮助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诉求应及时做好引导,防止负面情绪的不良累积,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政党意识,树立参政为民的政治情怀,不断提升自身政治修养,最终实现政治自觉。
[1]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爱珍.论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
[3]郭秀萍.全球化浪潮中的我国政治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5(8).
[4]刘彤,赵学琳.网络化趋势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5]佟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搞好对民主党派的政治引导[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6]陈义平.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J].政治学研究,2008(4).
[7]吴喜双.政治生态视野下的公民政治参与[J].法制与社会,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