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问题与和谐河南建设
2014-08-15任士敏
★ 任士敏
宗教存在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功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发挥好宗教的积极功能,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这是构建和谐河南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与和谐河南建设的关系,是推进和谐河南建设的重要课题,对实现中原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宗教的特点与和谐河南建设的内涵
(一)河南宗教的主要特点
河南是一个多宗教的省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河南宗教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如,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在河南源远流长。三门峡函谷关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道教祖庭”。佛教在东汉永平年间由印度传入中原,在洛阳修建了第一座寺院,即成为中国“释源”白马寺。河南宗教拥有以大量信徒,在群众中影响甚广。至2003年3月,全省各教职业人员3668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7592处。其中佛教寺庵291座,简易活动场所94处;道教宫观242座,简易活动场所35处;伊斯兰教清真寺952坊;天主教教堂92座,简易活动场所73处;基督教教堂2411座,简易活动场所3402处。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登封少林寺是海内外有影响的寺院;登封中岳庙、济源王屋山、豫东老庄故里是比较有影响的道教活动场所。全省信教群众共40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全省建立各级宗教团体547个,其中省级7个,省辖市级97个,县级443个。[1]此外,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河南宗教呈现出特殊的复杂性。在广大农村,信徒成分日趋多元化;宗教活动功利化比较突出;宗教信仰逐渐边缘化;宗教组织日益复杂化等。
(二)和谐河南建设的基本要求
1.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和谐河南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河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为和谐河南建设奠定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2.健全民主法治,为和谐河南建设提供公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民主法治是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和谐,必须坚持依法治省、推进平安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加强法制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妥善解决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建设和谐文化,为和谐河南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建设和谐河南需要广泛的社会共识、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和谐河南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形成全省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培养文明道德新风尚;以和谐创建活动为载体,形成人人促进和谐新局面;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4.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改善和保障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其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的医疗服务;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5.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河南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谐河南建设全过程,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河南,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努力保障发展需求;坚持节约优先,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化资源价格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水平。建设生态网络构架,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生态空间,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建设黄河中下游、淮河上中游生态安全保障区。
6.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建设和谐河南的合力
和谐河南建设的成败,关键在党。推进和谐河南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和谐河南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为和谐河南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促进和谐河南建设作贡献;深入持久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共创和谐的作用。
二、宗教问题与和谐河南建设的关系
(一)宗教和谐是和谐河南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宗教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我们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性”[2]。河南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省份,宗教问题同样是和谐河南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建设和谐河南的过程既是不断解决宗教问题、构建和谐宗教的过程,也是发挥宗教在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谐世界构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
(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贯穿于和谐河南建设始终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不仅过去长期存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不可能强制地加以消灭。马克思说,宗教的消亡,“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3]可以说,“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4]河南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省份,宗教在河南仍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对待信教群众问题。同时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因而,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解决好宗教问题对于和谐河南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三)正确处理好宗教问题对和谐河南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宗教具有社会控制、社会整合、心理调适和文化传播等多种社会功能。宗教信仰、感情及教义等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约束作用,同时还可以使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及各种社会力量凝聚成一个统一整体。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深刻完备的宗教伦理、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风景秀丽的宗教胜地、内涵丰富的宗教礼仪,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在心理调节方面,主张忍耐和顺从,教人鄙弃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的满足和来世的幸福,有助于人们增强对不幸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人们消除痛苦和恐惧、平衡心理和情绪。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发挥他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提高社会道德风俗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调动他们建设和谐河南的积极性,为促进和谐河南建设作贡献。
(四)宗教问题处理不当对和谐河南建设具有消极影响
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宗教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和谐河南建设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现阶段,河南宗教领域总体上是平稳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人口流动越来越大,不同宗教信徒之间相互接触也日益频繁,各宗教之间因教义、教派、传统等差异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二是市场经济的逻辑侵蚀着宗教,“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宗教场所市场化、宗教活动商业化,教职人员世俗化,宗教活动的功利化取向明显;三是民间的邪教、迷信活动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偏僻、落后的农村,邪教组织、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严重干扰合法宗教活动,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四是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给宗教工作提出新挑战,网络化的互动性、超距性、即时性、开放性为宗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匿名信和扩散性为非法宗教活动及境外宗教渗透也提供了便利,如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有效抵制宗教渗透成为宗权管理部门面临新的考验。
三、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促进和谐河南建设
(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促进和谐河南建设,关键在于“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5]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原则,团结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共同推进和谐河南事业建设。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二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的工作原则,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能力,确保宗教活动依法有序进行,保障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要妥善处理好对外开放和抵御渗透的关系,在扩大宗教对外友好交流的同时,确保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和控制。四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群众、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引导他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多作贡献。
(二)依法妥善处理影响宗教正常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做好宗教工作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尊重规律,依法办事,用法治的方式处理宗教问题,规范宗教事务管理。现阶段影响宗教正常发展的矛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主要的、大量的;另一类是敌我性质的矛盾,这是次要的,但依然存在,不可忽视。要严格区分并妥善处理宗教领域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人民内部性质的矛盾,要正确而慎重处理,防止矛盾激发。对于利用宗教进行非法犯罪和渗透破坏活动,则必须依法进行坚决打击,以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要依据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宗教法规,解决宗教领域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着力解决部分地区宗教活动混乱、不正常现象,坚决制止宗教干预行政、司法和教育现象,有效防止和处置涉及宗教因素的突发事件。
(三)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坚决抵御境外渗透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我国宗教方面国际交流和联系日益增多,境外敌对势力也大肆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宗教渗透主要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宗教渗透的主要目的,是企图控制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干涉我国宗教事务,在我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发展教徒;最终达到打着宗教旗号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谐河南建设的过程中,面对敌对势力渗透时,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正确判断形势,充分认识境外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现实危害性,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抵御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巩固和发展我国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四)进一步提升党领导宗教工作的能力
宗教工作最根本的是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团结和教育信教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在和谐河南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着眼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党领导宗教工作的能力。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信教群众中,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宗教工作中存在的“不去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现象。信教群众大多生产、生活在基层,建设强有力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做好宗教工作的基本保证。在开展“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中心任务”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要把管理宗教事务同服务宗教界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使基层党组织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
[1]http://www.henan.gov.cn/hngk/system/2006/08/03/010000267.shtml.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EB/OL].光明网,2007-12-20,http://www.gmw.cn/01gmrb/2007 -12/20/content_712808.htm.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0.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