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兼谈“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

2014-08-15刘玉颖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走出去中华文化河北

刘玉颖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24)

对于全球化来讲,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缺乏理解、宽容,不接受与自己文化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等问题日益凸现。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1995年定为“国际宽容年”,目的是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尊重不同的政治、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价值,为建立一个和平的人类生存环境而努力。

西方社会在对世界文化多元问题的争论中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和以德国知名学者、政治家哈拉尔德·米勒等人为代表的“文明共存观”。亨廷顿认为人类的冲突主要集中在文明的交界地带,或者文明的断裂带上。他甚至预言,21 世纪国际安全的核心问题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国际关系的未来将取决于文明冲突的结果[1]。米勒认为亨廷顿的国际政治理论模式是美国式的、并且是过于简单的,这种思维模式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会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同时,米勒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不同文化虽然有可能激化矛盾,但却不是造成地区间或者世界冲突的唯一原因。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不仅应该保持,而且应该以有效的方法加以利用,只有对不同文化予以宽容、理解,全球的和平共存才会得以实现[2]。

一、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保持多元文化的共存共生前提下建设和谐共融的世界的观点。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世界文化关系构成参考价值,提出为了解决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同一个地球上和平共处的问题,应该在精神文化领域里建立起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跨文化交流体系”,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

达到“美人之美”的基础是“知”,也就是让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感知、认知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在“知”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欣赏、共鸣和认同。

作为拥有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一直以来都把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华优秀文化、核心价值观,表达中国概念、传递中国声音,从而促进构建和平、包容、友善的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我国政府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增进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建立和谐友好的世界为主旨而制定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外国文化中国认知、中华文化国际认知的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4]模式。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5]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要求。

二、世界汉语学习群体和中华文化传播群体的形成

目前,海内外正在形成和中华文化紧密相关的两个群体:汉语学习群体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群体。汉语学习群体的主要成员是世界各国的青年人。据统计,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逾5000 万,有40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政令,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6]这个群体的特点是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但是大多数处于基础学习阶段,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还没有形成对于中华文化的正确认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造诣深厚、热爱中华文化并致力于向全世界介绍中华文化的海内外华人、对外汉语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两个群体的有机对接、有效的交流、沟通与互动会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来华留学生是汉语学习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的机会要比在海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多得多。因此如何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形成良性持续发展的教学机制对于发展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来华留学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感知者和传播者

(一)我国来华留学生现状及国家未来发展规划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正在逐渐汇聚成一个来自不同文化、代表不同价值观的庞大的国际队伍。教育部《201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来华留学生总数为328,330人,他们分别来自世界上200个国家,分布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 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根据教育部2010年9月20日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我国招收留学生的数量将以每年6.94%的速度增长,计划到2020年,我国力争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届时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将达到50 万人次。

(二)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及面临的问题

《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7]的发展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在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中,不仅重视语言、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更应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国情、中国现代生活等多方面知识的传授。只有当留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国情、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它引导的社会生活有了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之后,才能形成对中国的正确认知,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谊的桥梁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2007年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明确要求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主要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中国文学与艺术、中国民俗文化、中国国情的基本知识,并能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从而“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8]

在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在一起,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但是问题往往集中在留学生的语言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少文化元素、怎样融入,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于留学生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的讨论往往被忽略掉了。由于来华留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到对留学生的组织、管理、人身安全,以及与社会团体的对接、文化禁忌、宗教传统等各方面的问题,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留学生教学中被规避的环节。学生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自行组织参观、游览等活动却越来越多。在现有的留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中,被设置到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大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如包饺子、中国画、太极拳、中国音乐舞蹈等。但是,这些只是中华文化的冰山一角,留学生缺少对中国民间习俗、手工技艺、中医中药等文化深入了解的机会,更缺少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工作理念,以及现代中国人在对待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社会的普遍态度进行深入解读的机会。

要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生,就要解决当前我国在来华留学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重教学,轻实践;重课堂,轻社会;重视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授,忽视现代社会文化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管理、保护,忽视对学生本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能力的发掘。如果说大学校园是象牙塔,那么留学生的生活空间则是“塔中塔”。来华留学生普遍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变化缺乏了解,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知而不觉”。其原因是在对留学生教学管理中,没有给他们提供对社会生活进行了解的适当的、有效的渠道。因此,《留学中国计划》提出要“逐步建立起教学与实习对接、课堂与社会衔接的教育机制。”[9]唯有这样,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才能切实亲身经历中国的社会生活、感受中国优秀文化、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逐渐从无知到有知,从误知到真知,从真知到喜爱,从喜爱到友善。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了文化和社会实践对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把语言和社会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把学校的学习与终身的学习联系起来。将教学从课堂环境延伸到社会”[10]的教育机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开发社会课堂的教育潜力,进一步完善、拓展留学生教育体系和教学思路。

建立留学生文化因素教学、文化项目教学、文化实践互融互通、相互结合的教学理念,建立文化教学与文化实践真正结合的教育机制至关重要。

四、向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时应秉承的理念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第一,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我们常常有一个误会,把许多人类的共同精神价值看成是西方文化。第二,既然文化在至高精神价值上承认人类共通,那么在具体呈现形态上则要承认差异互赏。在这两个方面,我们常常搞颠倒了。第三个观念性障碍是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既不是经济支点,也不是地理支点,而是文化本身的支点。第四,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既不是国家话语,也不是概念话语。形象大于思维,感性大于概念,行为大于口号。[11]

正因为如此,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应该秉承尊重、共存、对话的理念:

(一)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意识。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是世界构成的多样性和人类生活软环境的丰富多彩的基础。因此文化差异不应该被视为“文明冲突”的起源,对待文化上的差异应该首先认同其存在性,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宗教传统。

(二)在不同文化价值观之中找到相同、相通之处。尽管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意识形态、行为规范、语言表达方式、非言语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是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从人类精神的角度去探究,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人类文化存在共通的地方,这就是人类的共性所在。这就需要文化传播工作者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潜心研究,寻求我国文化与来华留学生母语文化的契合点,以此为契机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取得成就。

(三)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向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目的不是改变留学生固有的母语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宗教传统,而是让他们真正认识中华文化的“合和”的精髓,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处理事情的态度、以及对世界事务的态度形成正确的认知。发掘中华文化与留学生母语文化的共同点,对帮助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坚持多文化对话,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在与留学生进行接触的过程中,文化传播工作者应该多注意与不同文化进行对话,学习不同的文化、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发现文化差异,寻求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最佳路径,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冲突与矛盾。

(五)寻求留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应该把国家话语、概念话语转化为百姓话语,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把概念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要认识到,行为的影响效果远大于语言的效果。因此,在向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时可以考虑实践为主、教学为辅的方法,让留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中华文化,这比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要亲切、感性、活态、真实得多。

五、“善行河北”是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和感受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课堂

(一)善行河北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1.“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的互助、诚信、孝敬、关爱的道德风尚是对我国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表现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家庭、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时应该秉承的价值观念,以及这种价值观念所指导的具体行为。善行河北中呈现的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平凡人、点滴事、身边事、真实事”,具有“普遍性、真实性、鲜活性、持续性”的特点,留学生可以看得到、摸得着,比起课本上的故事和抽象的理论学习,更具有说服力。这种行为阐述法更容易凝聚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对“善”的共识,形成对中国文化深层内涵的进一步地理解。

2.“善行河北”展现的是生活中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群体、不同职业岗位上的普通中国人的事情,是我国社会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的民间表达。善行河北中的人和事体现的是中国的社会规范和利益价值观念,塑造的是中国公共文化价值舆论,它引导人们实现对“善”从“知”到“行”的转化。通过观摩、参与善行河北的活动,可以使留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现代、具像表现。促使他们把自己的感受、感知与体验、经历相结合,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认知。

(二)为“善行河北”注入国际元素,为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奠定基础

1.让留学生感知“善行河北”:学校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留学生与“道德模范”、“河北好人”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和平台,建立留学生与“道德模范”、“河北好人”进行沟通的长效机制。通过交流,使留学生切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道德风尚在普通人、平凡人身上的真实体现。

2.建立“善行河北”留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以善行河北中有代表性的单位、企业、组织为基础建立留学生社会实习实践基地。形成教学与社会实践呼应、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衔接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留学生真实体验善行河北倡导下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

3.善行无国界,鼓励留学生加入到“善行河北”行动中来。在留学生对善行河北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形成一定的认知,对中国人用自己行动阐释的“互助”“诚信”、“爱”等价值观产生共鸣之后,积极鼓励他们加入到河北的“善行”中来。

[1]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 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哈拉尔德·米勒著.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M].郦红、那滨,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11-03-16.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中华之光2012]获奖者孔子学院总部事迹回顾.中央网络电视台http://news.cntv.cn/2013/01/17/VIDE1358431563167143.shtml

[7][9]留学中国计划.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10-09-28.

[8]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0]罗青松.美国《21 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评析-兼谈《全美中小学中文学习目标》的作用于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11]余秋雨.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N].环球时报,2006-10-9.

猜你喜欢

走出去中华文化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