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2014-08-15力,梁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马 力,梁 宏

(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90;2.黑河市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黑河164399)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发展力量,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引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除十二大报告、十三大报告没有设专门部分谈文化建设外,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专门设一小节,提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都专门设一部分谈文化建设。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1996年的十四届六中全会、2011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还分别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还专门在1994年、1999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及每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集中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一整套理论,主要梳理为以下几点。

(一)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出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阐明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党对文化的基本方针政策。他在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随后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并号召全社会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二)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阐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党的任务是要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他十分重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关于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并行不悖的,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三)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江泽民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提出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

江泽民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是对我们党在今天怎样高举中国先进文化旗帜的精辟概括,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提出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文化的发展进步

江泽民主张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进步。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人们取得了包括精神产品在内的经济成就和功利价值,对此迫切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来保持社会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就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1]

江泽民在1994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只有弘扬主旋律,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提出要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全局的层面来看待。

(七)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最基础的价值层面的遵循和导向。

(八)提出要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区分,由政府主导公益性文化事业,由市场主导经营性文化产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九)提出以中国梦统领思想文化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中国梦这一政治话语来统领执政治国的基本思路,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中国梦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文化符号。中国梦的目标和内容,蕴含着价值取向,包含着道德规范,体现着文化判断。其所勾勒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体现着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总体来看,中国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文化建设领域将发挥着凝聚和支撑作用、建构和引领作用、稳定和调节作用、促进和激发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贯重视文化建设的政党。建党90多年来,历届党的领导集体都对文化建设做出过重要的论述,制定过具体的文化建设方针、政策,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建设理论,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文化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等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认为,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从国际来看,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从国内来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的矛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只有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先进文化才能够真正发挥软实力的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逐渐认识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属性。一般来说,文化事业是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机构;而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从性质看,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文化产业具有经营性;从管理体制看,文化事业通常实行公益性管理体制,文化产业实行经营性企业管理体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文化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4]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党一直认为,只有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文化建设全过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鼓励不同观点和流派平等讨论,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创新道路,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着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构建更加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六)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主要是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人才保证。政治保证,主要是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正确制定和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目标、任务、举措;思想保证,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组织人才保证,主要是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原则,建设好文化领域的领导班子、党的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好强有力的文化人才队伍。

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领导班子是关键,党组织是保证。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选拔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必须把政治品质放在首位,注重选拔理想信念坚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头脑清醒的领导干部,确保文化领域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必须发挥文化领域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要根据不同文化单位的特点,相应明确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有的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有的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无论哪一种功能定位,都要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领导好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不断实现在文化问题认识上的飞跃,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建设理论,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以坚定信念,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1]唐日梅,杨哲.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与创新[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1.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_10/25/c-122197737_2.htm.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EB/OL].(2011-10-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_10/25/c-122197737_6.htm.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