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生物无机化学分析
2014-08-15齐长林河北省众联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齐长林(河北省众联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无机化学是对无机物质与具有生物特性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无机物质不仅仅是维持生物结构大分子的关键,更是广泛的参与各种生命过程中。微量元素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因为它们是生命体中重要的载体及电子传递系统,参与了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生物对有害有机物质的反应以及日常对化学基本元素的吸收都很好的体现了这方面的作用。由于生物无机化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大众知名度不高,本人从专业性名词出发了解生物无机化学,从而结合生态环境对其进行分析。
一、生物无机化学发展历程
生物无机化学的历史已经有近半个世纪,但也是在改革开放前后,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一本生物无机化学期刊的创立时其建立的重要标志。近20年来,人们测定了一些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从而促进了生物化学和无机化学的相互渗透。生物无机化学真正在我国出现是在1984年全国生物无机化学会议召开后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不断地由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参与到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中来,也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总体上来讲,生物无机化学主要是用无机化学体系中的常见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物体系中的无机元素。研究范围很广泛,主要是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体系中无机元素的循环,环境、医药及食品营养体系中无机元素的正负作用,生物体系中金属酶、金属蛋白的结构及功能,金属与生物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我国在生物化学的研究各种主要集中在与地方病和心血管病有关的铅、铬、碘等,以及结合动物与人体健康进行的汞、镉、铜、锌等,还有结合作物生长开展的硼、锰和锌的研究,关于微量元素应用时的潜在危害作用研究也有所涉及。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者主要采用生物无机化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解释宏观现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从环境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出发,研究无机元素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与转化,运动规律及其与生物效应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总之,生物无机化学涉及的领域广泛,随着各种研究者对它的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现代社会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生物无机化学主要是指生物无机化学在环境方面的应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下,无论是自然环境亦或是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繁衍依赖于环境,另一方面,人类不断地通过自身活动去影响着环境。人们曾经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利益,那些破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不断显现,于是环保便成了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人类要继续地生存下去,必须学会保护和爱惜环境。下文主要从自然资源及环境污染方面来体现目前社会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自然资源遭受破坏
在自然界中,人们能够直接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物资便称之为自然资源,主要有不可更新的资源,一旦用完便难以在有的资源;可更新的资源,即能通过自身循环而更新的资源;还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即自然界持续供应的资源。土壤的肥力逐渐减弱,土壤沙化、沼泽化以及森林遭受无休止的砍伐,都是自然资源被破坏的表现。
2.环境污染问题
伦敦的“烟雾”事件以及日本的“四日气喘病”事件都是环境被污染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受人类活动的干扰,环境的某些组成部分也随之变化,从而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
三、生物无机化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共呼吸、同命运的,人类应该像关爱自身一样去爱护生态环境。
对于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难以治理的污染,科学家们可以利用生物无机化学的相关原理,人为地创造出一些微生物,然后将其投放到遭受污染的水体及空气中,让微生物慢慢地化解那些污染元素。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城乡生态化建设,创造宜居的环境。尊重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合理的配置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最好是开发新的能源。对于可在生资源也要适度使用,不能浪费。
再者,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更需要一些实在的物质性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投资,发挥政府管理环境的功能,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环境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发展。
结语
随着无机化学和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作为无机化学和生物学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逐渐兴起的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的作用越来越广泛。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成果在医学、保健、农业、化工、环保等方面的作用也在不断地显现,再加上人们一步步地认识它,它的巨大作用定会慢慢地发挥出来,并对国民经济和其所涉及的科目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因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不良后果不断显现,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物无机化学在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应用时也发挥了自身独特的效用。本文仅仅是根据现有资料以及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接触到的相关领域的信息而提出的,因此分析的不全面也在情理之中,但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生物无机化学,并从自身做起,学会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1]黄国珍.生物无机化学研究[J].民营科技.2009(04).
[2]高志永,王凤产,常玖利,郭玉明.当前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现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3]中国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战略2003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关于生物无机化学发展战略讨论会纪要[J].化学进展.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