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堂活起来
2014-08-15李淑波李明才娄桢祺郑方杰王凯赟刘诗琪
李 燕 李淑波 李明才△ 娄桢祺郑方杰 王凯赟 刘诗琪
1(宁波大学 医学院 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科系,宁波315211)
2(北华大学 基础医学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吉林132013)
1 引言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在解剖学大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微细结构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双手摸不到,肉眼看不到,更是无从想象。学生对繁杂的理论内容感到枯燥乏味,掌握起来很困难,更无兴趣可言。加之,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新词、生词特别多,又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1-2]。
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创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气氛,真正的活起来。古语有云:“兴趣是精通的基础。”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此时的学习热情最高涨,学习效率最高,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3-4]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抽象、枯燥的知识感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呢?归纳起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2 运用比喻,贴近生活
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将单调、枯燥的知识内容融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事物,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授,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记忆。例如:讲解上皮的特殊结构时,我们把纤毛的定向摆动比喻为风吹麦浪起伏,而纤毛的电镜结构看似根根薯条;在比较中间连接和桥粒的牢固性时,我们将张力丝比作针线,致密板则为一块布,中间连接是将针线直接穿过布,轻轻一拉就会脱离,而桥粒是将针线穿过布后再穿回来,所以极其牢固;再如,结缔组织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和糖蛋白都是蛋白质和糖的复合物,我们用鸡蛋酱和酱鸡蛋来形象说明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的主体,等等。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非常贴近生活,抽象的组织结构被赋予直观性和趣味性,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学生联想、想象,使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掌握了晦涩难懂的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结合临床,激发兴趣
医学生以后大多要从事医学工作,走上临床岗位,所以他们对临床知识和病例更感兴趣,而对于一些基础医学知识则相对漠视,这也是医学基础学科教学效果不易提升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而贴切的引用一些临床病例,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运用所学医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5]例如,在讲解红细胞中血红蛋白(Hb)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作用时,我们引入“煤气中毒”现象,借以说明Hb与CO的结合能力更强,导致机体缺乏O2的供应,而出现一系列乏氧症状;在食管与胃交界处,粘膜上皮由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移行为单层柱状上皮,机械性保护功能丧失,我们以“为什么此处食道癌易发”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合气管的管壁结构与功能关系,我们引入当呼吸道炎症感染时,杯状细胞及腺体的分泌、纤毛的摆动情况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引起痰液的产生和排出变化;肥大细胞与荨麻疹;淋巴细胞与艾滋病;肺泡与肺气肿;滤过膜与血尿,等,许许多多贴切的临床实例将组织的结构机能与临床现象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到新奇而有趣,而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更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知不觉中,学生也会随着教师的讲解联想到一些生活中的相关疾病现象和处理办法,有效地完善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4 提出问题,认识自我
组织学与胚胎学研究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机能与发育,而对人体的研究是人类千百年来最感兴趣的课题。我们以学生自身为切入点,将知识融入到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中,激发学生更迫切了解自身结构、机能与发育的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充分运用了PBL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们会随时提出一些与讲解内容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人体由多少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共同来源于哪一个细胞?为什么人不会被太阳烤干?胃内有胃蛋白酶和胃酸,为什么它没有被消化或损坏?尤其是在胚胎学教学部分,很多问题都是学生们很久以来就想了解的。例如,精子和卵子如何产生?什么情况会导致不孕?什么时候胚胎发育最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什么情况会出现胚胎畸形?人的各器官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这些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们认识自我的需求,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奇和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5 亲自动手、巩固所学
在实习课教学中,我们不再是单纯的引领学生镜下观察组织标本,而是有选择的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对组织学实习的热情,为实习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开设的综合型设计性实验:不同血液样本(正常人、过敏体质、感冒患者等)血涂片制作、疏松结缔组织铺片、肥大细胞致敏观察脱颗粒现象,等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不但深刻的了解了组织学的制片、染色等技术,而且能够透彻解释切片观察中的一些现象,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相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还有很多兴趣可以挖掘,愿同行教师们能够改变以往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真正赋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堂鲜活与情趣,成为医学基础课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邹仲之.(2012).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2]唐军民,李继承.(2011).Textbook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李美香,谢远杰,石金凤,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中融入互动式教学法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3):155-157.
[4]任大勇,郑玮,石玉秀.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J].解剖学杂志,2006,29(1):132-133.
[5]冯英,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应用TBL教学的初步探索 [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1,20(4):377-379.
[6]石玉秀,沈卓,李花,等.组织学与胚胎学PBL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18(4):437-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