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县坡改梯工程的主要做法与效益分析
2014-08-15邹龙芳
邹龙芳
(运城市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垣曲县位于运城市境内的中条山东南面,坡改梯项目工程区涉及蒲掌乡的北阳、邱家沟、郭家河、洼里等4个行政村,总人口4 154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1 827人。
项目工程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坡陡沟深,总体呈黄土丘陵沟壑地貌。最高海拔720 m,最低海拔470 m,相对高差250 m。地形起伏较大,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了极易侵蚀的地貌条件。项目区坡耕地多,且坡度大,坡面长,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土壤主要以黄土状灰褐土为主,质地为中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但肥力偏低。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和红薯等。
项目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暴雨集中,秋季阴雨较多,冬季少雪寒冷。据县气象站资料,年均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14.5℃,年≥10℃积温4 281.1℃;年日照时数2 217.2 h,无霜期210 d,年均蒸发量2 200 mm,年均风速1.8 m/s,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均降水量635.1 mm,最大日降水量105.9 mm(1992年8月31日),降雨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多集中在汛期的7-9月份,多以暴雨或大雨形式出现,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工程计划与建设情况
项目区共有坡地 835.80 hm2,其中,3°-5°坡耕地 112.02 hm2,占13.40%;5°-10°坡耕地459.46 hm2,占54.97%;10°-15°坡耕地226.17 hm2,占 27.06%;15° -20°坡耕地38.15 hm2,占4.56%。工程实施将这些坡耕地全部改造为梯田,同时建标志碑一座。
2011年,省发改委以晋发改投资发[2011]1549号文件下达了垣曲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投资计划1 25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 000万元,省级配套125万元,市县配套132万元。
在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县水利局按基本建设程序完成了工程招投标,择优选定了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工程于2011年8月动工,2012年5月竣工完成。
3 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3.1 成立组织,切实加强领导
为搞好坡改梯项目工程,垣曲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发改委、农委、财政、国土、水利、林业以及蒲掌乡政府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领导组,切实加强领导,搞好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3.2 精心选点,强化“四个结合”
为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项目规划布局上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将项目建设与群众意愿相结合。项目区农民强烈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坡耕地修梯田的积极性高;二是将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项目区的主导产业明确,且具有一定的基础。蒲掌乡是垣曲县的烟叶和三樱椒生产基地,近年来通过整修梯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将项目区选择在此地,有利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发展特色产业的有效对接;三是将项目建设与后续配套灌溉相结合。项目区距离黄河干流小浪底水利枢纽较近,具有配套灌溉的有利条件;四是将项目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项目工程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特色农业,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3.3 强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
项目工程开工前,县水利局对工程招投标情况进行了公示,并刷写固定标语10余条,利用当地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坡耕地治理的好处与重要性,营造全社会大力支持工程建设的舆论氛围。宣传工作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注意,2012年3月17日,央视新开辟的“大春耕”栏目记者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并邀请市、县电视台报道了垣曲县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3.4 抓好建管,实现“六大落实”
为了抓好项目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狠抓了六大方面的落实:一是落实前期工作,二是落实建设管理,三是落实现场施工,四是落实资金管理,五是落实监督检查,六是落实管护责任。
4 综合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工程共实现坡地修梯田835.80 hm2,2013年种植冬小麦 552.47 hm2,1 hm2可产粮食3 000 kg,共可增产粮食1 657.4 t,1 kg单价按2.5元计算,总计可增收414.4万元。耕地梯田化后,促进了一些农业高附加值的新型特色产业实施和发展,如当地的烟叶、三樱椒等产业。据调查,2014年项目区种植烟草 183.33 hm2,1 hm2采收烟叶1 650 kg,按市场价20元/kg计,总收益605万元;种植三樱椒100 hm2,1 hm2可收获1 800 kg,按市场价18元/kg,总收益可达324万元。冬小麦、烟草和三樱椒三项,年总计收益可达1 343.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2 生态效益分析
据测算,项目区坡耕地每年流失水16.3万m3,流失表土56.4万t。如保土指标按50 t/hm2计算,建成的梯田可使原有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平均每年可拦截泥沙41 790 t;蓄水指标按120 m3/hm2计算,每年可增加蓄水100 296 m3,(保土指标和蓄水指标参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国标)。蓄水保土效益显著,可有效提高减灾御害能力,减轻因水土流失所造成的面源污染,促进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自然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4.3 社会效益分析
据统计,工程建设需投入36.27万工日的劳动力,每人年有效工作日按241 d计算,相当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1 505个,每个劳动力通过工程建设补贴可增加收入2 649元。工程建成后,增加了基本农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为当地粮食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步伐。
4.4 投入产出分析
据资料,项目工程总投资1 257万元,2014年新产生的经济效益为1 343.4万元,按静态法计算,工程运行期按20年计,则总收益可达1 343.4×20-1 257=25 611万元,效益费用比为21.37。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坡改梯确实是一项惠及当代、泽润子孙的富民工程。
5 结论
综上所述,坡改梯是垣曲县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治理的重要举措,通过治理,小块并大块,坡地变平地,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了农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确实是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