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产流规律的影响
2014-12-02贾芳
贾 芳
(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为了研究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我所在20世纪50年代就选择了离石县王家沟小流域作为试验区。该流域总面积9.1 km2,地处黄河一级支流三川河流域的北川河东岸,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在研究方法上,选取王家沟小流域流向一致、地形差别不大、面积基本相同的2条一级小支沟—羊道沟和插财主沟,前者不治理,后者综合治理,分别在沟口设置测流堰,进行径流、泥沙对比观测研究。
1 2条小支沟基本情况
1.1 羊道沟
羊道沟是王家沟流域主沟左岸的一条支沟,集水面积 0.206 km2。主沟长 752 m,平均比降12.7%,平均坡度 31°,高差 173.5 m。中上部狭窄陡峻,比降28.5%,是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带;下部沟道较缓,比降2.3%。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蚀,在沟间地上以细沟、浅沟侵蚀为主。在黄土质沟坡,以冲沟、陷穴、滑塌、崩塌等侵蚀为主。沟底为第三纪红土出露区,除水力侵蚀外,存在较严重的泻溜侵蚀。据观测,40°以上的红土陡坡,年泻溜侵蚀模数为48 600 t/km2。由于不治理,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顺其自然规律。
1.2 插财主沟
插财主沟与羊道沟毗邻,流向一致,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集水面积0.193 km2,主沟长776 m,平均比降11.9%,平均坡度 31°,高差167.0 m。中上部狭窄陡峻,比降 32.9%;下部沟道较缓,比降2.33%。治理前,土壤侵蚀形式、强度与羊道沟基本相同。该支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从1956年开始,主要采取坡耕地人工修梯田、种草及造林绿化等措施,至1970年底治理面积达0.151 km2,占总面积78.3%。特别是占总面积 65.2%的坡耕地,有90.8%被修成了梯田。由于“集中、综合、连续”治理以及采取封禁措施,荒坡植被得以恢复,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明显。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产流特征的影响
小流域一般由坡面和沟道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所组成,径流起始于坡面,从上到下,从坡到沟运行。按此水土流失规律,从坡面到沟道,层层设防对径流进行拦截和调控,就遏制住了源头,抓住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控制整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正确途径。历史的教训值得警觉,只强调或顾及某一方面,是不能成功治理水土流失的。插财主沟坡面由于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增大了地面糙率,截短了径流流线,加之植被覆盖率提高,降雨入渗时间、产流和汇流时间相应延长,土壤的入渗量大大增加,坡面形成的径流量大为减少,故集水区出口的产流次数减少,相应的集水区径流深、洪峰流量亦减小,洪峰出现时间延长。下面从产流次数、径流深、洪峰流量及洪峰出现时间等方面,对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的插财主沟和未采取任何措施的羊道沟,进行产流特征参数对比分析。
2.1 综合治理减少了沟道的产流次数
根据1956-1970年的观测资料,羊道沟与插财主沟的产流次数明显不同(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除干旱严重的1961年和1965年仅发生1次产流外,其余年份的产流次数为2-17次。15年间,羊道沟共发生产流117次,年最多产流次数为17次,年均产流次数为7.8次;插财主沟共发生产流99次,年最多产流次数为16次,年均产流次数为6.6次。从年均产流次数看,插财主沟比羊道沟少1.2 次,减少比率为15.4%。
2.2 综合治理减小了径流深
图1 两条沟道产流次数对比图
根据1956-1970年的观测资料,在同样降雨条件下,无论年浑水径流深还是清水径流深,羊道沟均比插财主沟要大很多(见图2)。15年间,羊道沟总的浑水径流深为549.6 mm,年最大浑水径流深为94.9 mm,年最小浑水径流深为0.8 mm,年均浑水径流深为36.6 mm;插财主沟总的浑水径流深为243.7 mm,年最大浑水径流深为 52.5 mm,年最小浑水径流深为 0.3 mm,年均浑水径流深为16.2 mm;从年均浑水径流深看,插财主沟比羊道沟减少了20.4 mm,减少比率为55.7%。
图2 两条沟道径流深对比图
2.3 综合治理减小了洪峰流量,推后了洪峰出现时间
为了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洪峰流量、洪峰出现时间的影响,选择了6次典型降雨的特征值(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次平均产流降雨量为73.8 mm,平均历时为 587 min,平均雨强为0.165 mm/min情况下,羊道沟的平均产流时间为496 min,而插财主沟的平均产流时间为453 min,二者相比产流时间推迟了43 min;羊道沟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39 -4.08 m3/s,平均值为2.58 m3/s,而插财主沟的最大洪峰流量为0.28-2.75 m3/s,平均值为1.33 m3/s,二者相比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降低了1.25 m3/s,降低率达48.44%。为了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不治理对小流域洪水的影响,选择了1958年7月29日和1970年8月29日2次雨量接近的产流降水,其径流量对比过程线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插财主沟和羊道沟相比,时段径流峰值差异很大,洪峰流量减少,洪峰出现时间推后,1970年8月29日降雨产流时间推迟30 min以上。
表1 典型降雨特征值
图3 两条沟道2次暴雨径流过程线对比图
3 结论
从上述定位观测资料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水土流失治理程度78.3%的情况下,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产流的影响很大,相对不治理:年均产流次数减少1.2次,减少率15.4%;年均浑水径流深减小20.4 mm,降少率55.7%。在次均产流降雨量、平均降雨历时和平均雨强相同情况下,治理小流域比不治理小流域,产流时间可推迟43 min,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可降低48.44%。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产流影响的机理,主要是因为增大了地面糙率,截短了径流流线,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土壤的入渗量大大增加,从而使降雨的产流、汇流时间相应延长,产流次数减少,洪峰流量减小,洪峰出现时间延长。由此可见,实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立层层拦蓄防线,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可靠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