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的水土流失与治理措施
2014-08-15李郭云
李郭云
(临汾市水利局)
1 水土流失概况
临汾市地势北高南低,西有吕梁山,东有太岳山,中部为临汾盆地,全市地貌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区:黄土残塬沟壑区、黄土丘陵阶地区、土石山区和冲积平原区。
西部的黄土残塬沟壑区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包括吉县、乡宁、大宁、蒲县、永和、隰县和汾西等县。自然地貌特点是黄土覆盖较厚,沟深坡陡,塬面破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该区的芝河、昕水河、清水河、鄂河诸流域,由于长期遭受侵蚀切割,逐渐形成塬、梁、峁及冲沟等残塬沟壑地形。据调查,该类型区1 km长以上的侵蚀沟道共有5 716条,沟壑密度达3-5 km/km2,塬面以面蚀为主,沟壑以沟蚀为主,并伴有泻溜、崩塌等重力侵蚀,年均土壤侵蚀模数5 700-9 400 t/km2。
位于汾河两岸的黄土丘陵阶地区(间或丘陵),主要包括霍州、古县、洪洞、尧都、浮山、襄汾、曲沃、侯马、翼城等县(市、区),北起灵石峡谷,南至紫金山和峨眉台地,长达200多km,海拔400-1 200 m。由于受断裂构造的影响,1 km长以上的侵蚀沟道有2 000余条,沟壑密度1.5-2 km/km2,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东西山土石山区,地势高峻,地形起伏很大,海拔900-2 946 m,高差达2 000余 m,形成明显的岭谷、梁峁,沟谷基岩出露,上覆黄土,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相对较轻。
据调查统计,在临汾市总土地面积20 275 km2中,山地和丘陵面积达16 341 km2,占总面积的80.6%;水土流失面积 14 374 km2,占总面积的70.9%。全市1 km长以上的沟道达8 200余条,每年约有9 000多万t泥沙输入黄河和汾河。
2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2.1 自然因素
2.1.1 地形
临汾市黄土覆盖区的塬、梁、峁交错分布,干、支、毛沟纵横交错,地形破碎,起伏悬殊,复杂的地形条件构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的基础。据统计,全市25°以上的荒山荒坡占全市总面积的20%,15°-25°面积占54%,5°-15°面积占26%。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据观测,25°的农耕地1 hm2年均土壤流失量达 43.95 t,分别比 15°、10°、5°的坡耕地高出1倍、8倍和15倍之多。水土流失随坡度增加而加剧,随坡长增大而增多。
2.1.2 土壤
临汾市大部分地表覆盖着厚度不等的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结构性较差,抗蚀力弱,加之黄土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崩解性和湿陷性的特点,在暴雨、强风、冻融等不利的自然条件下,极易产生水蚀、风蚀和重力侵蚀。尤其是当土壤和基岩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在冷暖季节交替下,局部泻溜、崩塌等重力侵蚀严重。
2.1.3 气象
临汾市年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雨季的雨型主要为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气象因素。全市气温的变化,呈由北向南递增,从盆地向山区递减的趋势。春季是气温的转换时期,昼夜温差大,寒暖变化剧烈,常因地表的冻融作用而诱发坡面泻溜、崩塌等重力侵蚀的发生。
2.1.4 植被
临汾市的原始森林已破坏殆尽,自然植被均是残遭破坏后重新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且面积较小。多年来,通过大力营造经济林、乔木林和灌木林,使光山秃岭的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但除经济林外,其他林木多是幼龄林和中龄林,成熟林极少,植被覆盖率低,难以对地表形成保护,每遇暴雨山洪来临,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2.2 人为因素
人为破坏自然环境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如前些年煤炭和钢材市场行情好时,人们不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在煤、铁储量丰富的地方,乱挖滥采,造成植被破坏,遍地刨坑,满山遍野千疮百孔,沟床河道尽为弃渣。由于缺乏全面规划,只抓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开矿、修路等建设生产项目曾一度十分火热,不少地方出现了一边治理,一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怪圈,加剧了水土流失。
3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根据临汾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坚持土、水、林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发展,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建立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3.1 耕作措施
耕作措施适宜于坡耕地,是水土保持中农民最为常用的一项措施。根据实践经验,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种。①深耕:对耕作层进行加深,提高土壤渗水和持水能力,防旱抗旱;②中耕:通过疏松表土,去除农田杂草,提升土壤渗水能力;③等高耕作:沿等高线实施耕地、播种、除草等,避免径流沿着顺坡造成冲刷;④沟垄耕作:在坡地作垄沟,沟内种植作物,利用垄拦挡径流;⑤草田轮作:将苜蓿、草木樨等牧草与农作物轮换种植,改土肥田,增加雨季地表覆被,扩大土壤蓄水容量;⑥等高带状间作:在坡地上按等高线方向进行两种作物间隔布置,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
3.2 工程措施
为保证水土资源的完整性,就地利用,避免水土散失,宜采取以下工程措施:①山坡防护工程:主要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等,其作用在于改变小地形,将雨水径流就地拦蓄,防止坡面水土流失;②沟道治理工程: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及拦蓄泥沙的淤地坝工程等,其作用是抬高侵蚀基点,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调节洪水泥沙,化害为利;③山洪排导工程:主要有排洪沟(渠)、导流堤等,主要作用是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的建筑物、工矿企业、交通道路及基本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影响的保护对象,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④小型蓄水引水工程:主要有旱井、塘坝、引洪淤地、截潜流等,其作用是将地表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
3.3 林草措施
主要有营造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四旁植树、人工种草以及封山育林育草等。通过实施林草措施,扩大地表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