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置补贴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4-08-15刘开顺
■ 刘开顺
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好政策。怎样进一步把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做得更好?笔者就群众反映农机购置补贴相关的几个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1)每年的购置补贴工作启动时间较晚。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以后,农民在盘算新的一年中的农业生产计划,准备购置农机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但却迟迟不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启动,有一年甚至等到了4月份才启动。建议:国家农业部及省里在每年的年初春耕前,就启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最好在立春后、雨水节或惊蛰节前这段时间,启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以适应农民赶季节购机的需要与消费特点。
(2)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指标不足。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的需求量大,但由于补贴资金指标不足,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如江西吉水县,2014年800多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指标在8月底就已用完,但还有许多农民在申请购机补贴,估算补贴资金指标缺口达500万元。建议:上级农机主管部门在分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指标时应着重考虑种粮大县,以及农民购机需求量大的县。同时,可把补贴资金指标分批次下拨,第一批补贴资金指标应下达年计划的70%左右,第二批30%应根据县与县之间的进度和需求量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农民购机的需要。
(3)农民申请购机补贴的程序复杂。农民申请购机补贴,首先要到县农机部门或乡镇农机站领取申请表,再交到县农机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领取补贴通知书,还要公示7天再购机,又要到县农机部门验机、人机合影,拖拉机和收割机还要上牌入户,操作人员要参加培训。如此这般,山区农民需往返几次,要花上几天时间及花费几百块钱开支。对于补贴额少的小型机具,补贴资金几百元与来回路途开支基本抵消,农民认为没有得到补贴、得不偿失。建议:简化程序,对于补贴资金几百元的机具,在1~2天内办完补贴手续,对于补贴资金在2000元以上的机具仍按程序办理补贴。同时要方便农民办理购机补贴手续,购机旺季要建立全天候服务制度,如延长工作时间、双休日安排人员值班等,不能让办购置补贴手续的农民赶几十里、上百里路途到县城却是“铁将军”把门。
(4)部分补贴机具产品质量不高。近几年来,农机市场在购机补贴政策拉动下需求量猛增,但有些农机生产厂家却只顾数量、忽视质量。主要现象如:机具零部件错装、漏装,偷工减料,将不合格的产品出厂;有的油漆未干就装车发货运到销售地;有的手扶拖拉机铁轮脱焊现象严重,农民购机后,还要对铁轮进行一次加固重焊,才能投入田间作业,给农民增加费用开支。建议:一是农机生产企业严把农机产品出厂关,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能出厂。二是农机主管部门要对质量问题严重的农机产品取消补贴资格。
(5)多数补贴机具价格偏高。据农民反映,补贴产品的价格偏高,有的机具的市场价格与补贴后的价格相差不大,农民认为实际受惠小,没有得到国家规定的补贴资金。目前机电产品市场上汽车的价格在下降,而农机的价格却是年年上升,农民不理解。建议:物价部门要加强农机产品的价格监管,防止农机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乘农机购置补贴的机会乱涨价。
(6)补贴机具的售后服务跟不上。对补贴机具的售后“三包”服务问题,用户的反映较多,主要有:一是农机生产厂家的“三包”服务人员不足,有的企业在一个县只配备了1~2个“三包”人员,服务范围大,零配件供应不足,故障得不到及时快捷处理,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没有固定的“三包”服务联络点,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插秧机、收割机出了故障后,农民找经销商,经销商找农机生产厂家;若发动机出现了故障,主机生产厂家又要用户找发动机生产厂家,推来推去,耽误农时,给农民造成损失。三是个别“三包”服务人员技术不精,服务态度差,不受农民欢迎。建议:农机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必须严格执行“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同时农机主管部门和工商主管部门对农民的“三包”服务质量投诉,要认真调查处理,监督主机生产企业履行“三包”服务责任,保障购机户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