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农机合作社发展探索
2014-08-15宋清华
1 实践有成效
石门县辖20个乡镇,5个农林场,全县58万农业人口分布在3973km2的丘陵地带中,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大县。2010年石门县首家经工商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白云乡北峪湾柑桔值保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至2014年6月,全县已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13家,其中机械化种粮合作社9家、柑橘机械化植保合作社1家、其他作业服务合作社3家,总注册资金2200万元,合作社成员150人,服务农户1000余户,作业服务总面积5334hm2(8万多亩),年服务总收入1200万元。目前,全县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农机合作社达到4家:易田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唯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仙阳河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建设,合作社为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新机具推广的“排头兵”。近年来,石门县在推广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等农机化新技术时,充分发挥了合作社“排头兵”作用,全县农机装备结构和农机化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共拥有280台套配套耕整机的大型拖拉机、300台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合作社的拥有量就占到了60%。2014年农机合作社总共引进了34hm2育秧大棚和10台粮食烘干设备,占全县总量的80%。
(2)作业需求矛盾的“调和剂”。合作社避免了“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耕”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和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稳定农机市场作业价格。同时合作社有效承载了基层技术推广、政策宣传、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生产组织和安全教育等农机管理工作,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搭建新的平台。
(3)社员致富的“助推器”。夹山镇东泉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宋元斌,以前自己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单打独斗到处找活干,由于个人精力有限,费心苦力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负责联系业务,他将精力全部放在作业服务上,收入大幅度提高。目前,像宋元斌这样依靠农机合作社致富的机手已有500多户。
2 运作有难点
(1)经营管理跟不上。其一,目前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在工商局注册了,实际上管理不规范,缺乏制度管理、统筹协调及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有些合作社发展难度增大。其二,人员结构单一,大都由青一色的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其三,多数社员只关注“农田作业”,对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以及如何经营管理较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其内部事务往往由理事长一人拍脑袋决定,导致合作社的整体运作随意性较大。
(2)建设用地矛盾突出。由于土地使用审批规划严格,加上非农业用地控制严,合作社建设用地困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易田丰农机合作社投入几百万元建成的合作社办公楼及停机棚,一直拿不到产权证,只能是一栋临时建筑,无法保障长久使用,难以综合开发,特别是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3)资金短缺难筹集。绝大多数合作社是近2~3年内新建立的,起步较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合作社成立以后征用土地建机库等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作业服务费用不能及时回收,得到国家项目扶持的合作社也只是极少数,完全依靠农民自行解决资金问题难度很大,难以实现计划和需要的规模经营,影响合作社做强做大。
(4)土地流转不畅。由于缺乏土地流转价格的合理机制,流转价格不能使农民实现收益最大化,很多农户宁愿将土地暂时荒废也不愿租出去,只要有一户不同意流转或调地,合作社就难以做到连片流转经营;另外,合作社参与的土地流转期限一般为15年,如果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长远打算,这个年限显然不够其收回投资成本并产生长期收益。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机耕道建设进展缓慢:如西北乡地区因山高路远,田块小且地势高低不一,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雁池乡福康祥水稻专业合作社经营的69hm2(1035亩)水田因机耕道建设不完善,很大一部分稻谷收割后只能靠人力背到路边,再用拖拉机运走,大大增加了成本。二是水利灌溉设施短缺:福康祥合作社经营的连片水稻,因离水源太远又没有标准的排灌设施,只能“靠天吃饭”,遇到特大干旱就面临着颗粒无收,而一旦遭遇水灾则会变成一片汪洋。三是机棚建设用地紧缺:由于机棚车库建设用地报批难,许多高性能大型农机具在农闲时日晒雨淋,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四是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滞后:目前全县没有一家专业从事农机具维修的门店,合作社农机具的日常维修保养基本上全靠经销商的“质量三包”,而小型农机具一旦出现故障甚至无人维修。
3 发展有措施
(1)加大扶持力度。农机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农机部门将把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合作社的管理人才培训、建设用地、资金筹集、土地流转、设施建设等难点问题的协调解决。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明确农机化发展的组织模式以合作社为主,将农机合作社作为支持主体,在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用电、用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2)加快整合步伐。针对农机合作社总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势单力薄难以发展壮大的问题,拟引导相同区域的两家或两家以上合作社整合为一家,培植典型,采取示范引路、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创工作局面。
(3)加强技术指导。一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组织农机大户联合开展作业服务,走农机合作化发展之路。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管理的延伸和补充,为基层农机管理搭建新的平台。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典型合作社的经验,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通过培训、学习、参观、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规范管理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为合作社的发展培养造就出一批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