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研究综述
2014-08-15魏珊,钱勇
魏 珊,钱 勇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2)
人口红利是人口结构中生产性人口远远超过消费性人口的现象。人口红利这个概念提出后,促进了人们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为了经济社会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将对当前人口红利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归纳和总结,为理论发展进行一个前瞻性梳理,并为实践工作者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总结起来,近些年来研究者在人口红利研究方面的进展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 对口红利概念的澄清和辨析
人口红利现象最初是David E.Bloom等在研究东亚国家经济增长中人口结构的作用时发现的。当时他们提出的概念是“人口转变”。他们研究发现人口转变在人均GDP增长中的贡献为1.5%~2.0%。正因为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1998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在《世界人口现状》中首次正式提出了“人口红利”概念。
在国内,学者对人口红利概念的理解上总结起来有三种,即“机会论”、“期限论”、“过程论”。“机会论”认为人口红利中人口结构年轻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机会,在减轻了社会负担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追赶发达国家的一大机遇。“期限论”把人口红利定义为人口抚养比处在某两个特定数值的时期。当一个国家的人口抚养比达到或者低于特定数值的时候,社会进入人口红利时期,相应会带来劳动力人口的净增加、储蓄和投资的持续增长、社会失业率处于低位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条件;当人口抚养比高于某一特定的数值,人口机会窗口关闭,社会将会面临一系列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过程论”认为人口红利不仅仅是劳动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长,更来自于人口数量的相对增加,是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由不匹配走向匹配的过程,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红利研究在理解上存在稍微差异,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包括:①认为人口红利产生都伴随着劳动人口的数量增长和比例的增加;②人口红利具有一定的期限;③人口红利期会促进经济增长。
2 人口红利的量化研究
随着研究者对于人口红利概念的澄清,学者们开始对此社会经济现象由定性转入了定量的研究。研究者对于人口红利的度量在两条路径上开始进行。第一条路径是单纯利用人口抚养比来衡量人口红利。利用国际上的通常做法,研究者把人口总的抚养比低于50%作为人口红利的标准,例如,陈友华利用1957年瑞士的生命表,把15~60岁人口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界线,少儿抚养率、老年抚养率、总抚养率分别低于30%、23%、53%的标准的人口结构,称为人口红利期,并且把人口结构的类型划分为人口红利、盈亏平衡、人口负债三种类型。第二条路径是利用修正的人口抚养比结合其他指标来形成综合指标来衡量人口红利。例如,车士义在分析中国的人口红利时,认为应该把总抚养比和人口老龄化率来衡量人口红利。具体讲,就是以总抚养比为50%为基础条件,以人口老龄化率10%为分界线。在此条件下,当人口老龄化率低于10%则称之为“真正的人口红利”,反之则是“虚假的人口红利”。考虑到劳动年龄人口中仍然存在部分不参与生产,而非劳动人口中可能仍参与生产,因此,其他学者对上述指标进行了一些修正。例如王丰、梅森用“有效消费者”与“有效生产者”之比来衡量人口红利。
尽管这两条路径在分析人口红利对社会经济影响上,存在稍微的差别,不容否定的是,这种量化研究是中肯的,对于深化人口红利的研究是深有裨益的。
3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学者在分析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之间不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红利对经济起直接推动作用。
认为两者关系不显著的学者的主要依据为:①在经济学时间序列和因果数据的实证分析中,没有得出明确的计量经济学结论。有学者通过比较东亚奇迹中日本、韩国的人口红利期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存在的错位现象认为人口红利在解释经济增长问题时实际上是被高估了。②人口红利没有考虑到环境代价和机会成本的问题。比如,中国目前单纯从数据上看有人口红利效应,但中国在未来将不得不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治理问题,这些都没有被计算在人口红利的成本之中。
认为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的代表人是蔡眆。蔡眆通过对中国1978~1998年期间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在1978~1998年十年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为9.5%,其中,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4%。当然,蔡眆等人也承认人口红利的产生存在条件,只有满足一定的物质与制度条件,人口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学者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持和实现人口红利所必须采取的一些政策支撑。例如,保持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等解决农民工的流转问题等来释放中国的人口红利。
4 对中国人口红利的持续期评估研究
中国人口红利的持续期评估研究是对研究人口红利持续期的研究,即研究中国的人口红利还可以持续多久。
乐观者认为,人口红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尹文耀等通过对中国1972年以来的生育率变化的研究,认为在当前生育水平下,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2030年左右消失,随后中国将进入人口负债期。田雪原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后认为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人口红利期,在21世纪30年代初走出人口红利期,马瀛通认为中国将在整个21世纪都处于人口红利期。上述结论大致都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至少可以持续到2030年左右。
悲观者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蔡眆认为目前中国已经处在刘易斯拐点上,人口结构正在发生转变,近几年来东南沿海的民工荒、富士康事件等现象便是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的旁证。王丰和梅森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在2013年达到峰值而后持续下落,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了。
5 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人口红利研究成果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成果从各自的视角和领域出发,都有着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这些分析对于中国人口政策制定者认识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制定中国的人口政策有重大的作用。典型例子是,正是因为意识到中国人口红利的不可持续,中国政府在2013年对自1980年开始实施的严格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实施了容许双独子女生育二胎的人口政策。对于人口红利我们有以下总结和评价:
(1)对人口红利的合理性要有清新的认识。尽管人口红利概念对理解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人口红利的实质。人口红利的实质是人口结构中可以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数量。在经典经济模型中,经济增长是劳动、资本、技术等一系列要素的函数,各种要素之中具有技术替代关系,例如,在劳动力投入不足时,可以通过增量资本的投入来替代劳动投入的不足。所以说人口红利尽管作用巨大,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夸大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下,保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固然可以通过人口红利来发展经济,我们也可以在经济结构中通过大量技术和资本的采用来弥补经济系统中劳动力投入的不足。即使人口负债来临,也不意味着经济不能增长,通过经济发展要素的技术替代,我们完全可以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2)过去学者对于人口红利的研究结论本身不是人口红利理论研究的终结。目前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对于人口红利概念的一些反思。有学者就把人口红利概念进行了一些扩展,例如,把基于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劳动人口比例上升的人口结构定义为第一次人口红利,把理性的经济主体为了应对人口结构可能的预期变化而进行个人消费行为和公共政策的调整过程称为第二次人口红利。还有学者提出单纯的数量结构问题是数量型人口红利,人口素质的提升是新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研究应该是包容性和动态性的。
[1]Bloom,David and Jeffrey Williamson.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997),Working Paper 62-68.
[2]钟水映,李魁.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9,(2).
[3]陈友华.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6).
[4]马瀛通.人口红利与日俱增是21世纪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动力[J].中国人口科学,2007(7).
[5]孙鹃娟.人口红利与人口老龄化———机遇与挑战并存[J].中国图书评论,2007,(9).
[6]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4(2).
[7]车士义.人口红利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9,(2).
[8]张宗坪,张士强.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探索—兼论“绿色人口红利”调整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8).
[9]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J].经济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