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一区沙三段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

2014-08-15孔令非左庆军清河采油厂采油三队

化工管理 2014年12期
关键词:砂组三中小层

孔令非 左庆军(清河采油厂采油三队)

一、基本概况

1.构造概况

面一区是位于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东北部的一个断鼻构造,构造分布呈南高北低、向北倾伏,区块控制断层为一条大于4.0km的近东西走向断层,北邻面十块,南接面二区。面一区含油面积2.25km2,地质储量785.5×104t,主要含油层系分为沙三上、沙三中,沙四段三个层系。油气主要受构造控制,属于构造油藏;边水主要分布在北部构造较低部位。

2.沉积特征

面一区沙三段为三角洲沉积体,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

3.储层物性

沙三段储层多为疏松砂岩,物性较好,孔隙度在33%~36%之间,空气渗透率 在465~600×10-3μm2,为高孔、高渗,普通稠油、易出砂油藏。

4.非均质性特征

在平面上,各个小层平面渗透率的变异系数0.72~3.73,突进系数2.48~16,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程度严重。

5.夹层特征

面一区夹层整体分布特点是东部薄、西部厚,夹层的存在增强了储层的非均质性。

6.储量分布特征

面一区沙三段共分9个小层,11个油砂体,其中沙三上51、2及沙三中21小层石油地质储量487.93×104t,占总储量的80%,是油藏开发的主力油层。64%地质储量分布在高含水区(主要是沙三上);36%剩余储量分布在中、低含水区(主要是沙三中)。

二、开发现状及形势

目前沙三段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双高阶段,沙三段采油速度偏低,采出程度低,沙三上核实采油速度0.23,采出程度27.0%,沙三中核实采油速度0.3,采出程度33.7%,井网不完善,控制程度差,单井控制地质储量偏大,沙三上单井控制储量17.4×104吨,沙三中单井控制储量19.9×104吨,是急需调整的层系。

沙三段目前开发形势呈一升三降:综合含水上升,日注水量下降,日产液量及油量下降。

三、剩余油分布

研究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在区块稳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油井注水状态的分析和原始静态、生产动态资料以及监测资料结合对比研究,正韵律油藏注水下部水洗效果明显好于物性较差的上部,2001年至今多次硼中子检测也显示剩余油富集在顶部。

综合油水井分析认为八面河面一区剩余油分布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断层附近注水未波及区域

剩余油分布于断层附近注水未波及区域,通过对调层井在断层附近的生产情况对比,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呈零散状态,以断层断层附近注水未波及区域剩余油富集明显。

2.局部高含水井间剩余油

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的另一特点是高含水井间存在剩余油分布,1-9-X63的投产成功说明面一区沙三上5砂组在高含水井区井间剩余油富集,依然有很大的潜力。

3.正韵律油藏大厚层顶部

面一区沙三上5沙组,厚度达8米以上,注水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水道非常明显,通过吸剖测试资料监测显示沙三上5砂组水井底部吸水严重,上部、中部、吸水少或为吸水,从而导致层内剩余油分布由于注入水在纵向波及不均匀形成剩余油。

4.合采井层间剩余油

由于层间物性差异而导致油层出力不均现象形成层间剩余油,例如1-11-73通过分析封堵高含水层沙三上5砂组2、3小层,单采沙三上5砂组1小层,取得较好效果。

5.砂体边部未开采过的地带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边水推进不均匀,在边水未波及到的地带,存在剩余油,1-11-X31CZ投产之后取得较好效果。

四、挖潜对策:

沙三段剩余储量通过井网调整,优选油井放差提液提高动用程度。

1.沙三上精细剩余油分析,加强动态监测,细分流动单元,加密井网,结合老井,以不规则井网部署(图1),挖潜井间和层内剩余油。

2.沙三中利用老井侧钻,加强储量控制。沙三中2砂组1小层中高部控制力度差,建议更新报废井1-9-84加强储量控制;沙三中2砂组3小层东部油井均因套管问题停产井网破坏严重,已无井点控制,建议侧钻报废井井1-7-10加强沙三中2砂组3小层东部储量控制。

猜你喜欢

砂组三中小层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想三中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隔夹层分布特征
濮城油田S3S5-10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践行“真教育”“大教育”的八年蜕变
——东乡三中发展掠记
对“一线三等角”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断砂耦合对阿尔伯特凹陷北部转换带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渤海湾盆地西部歧北凹陷东一段储层砂体的空间配置与成因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