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效果研究——基于下城区的实地调查分析
2014-08-15王天茹郑秀秀范君君董梦婷
文/王天茹 郑秀秀 徐 梦 范君君 董梦婷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增多,垃圾的产生量也在不断攀升。垃圾分类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杭州市自2010年起实施的垃圾分类进行调查研究,走访下城区中的多个社区,了解近年来杭州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总结初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的初衷
2012年12月,国务院通过的“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对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
杭州在2010年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工作,几年时间实现了多个主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伴随着垃圾分类的加强和覆盖,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基于此背景,小组将重点关注在垃圾分类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实行效果上。
杭州市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
杭州市垃圾分类从2010年3月25日正式开始,经过3年多,政策法规也逐渐完善。2013年先后出台了三个管理办法,作为日后工作的指导方针,为分类覆盖从中心城区向城郊宣传推广。其中《2013年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提到了各城区本年需要完成的垃圾分类覆盖率②。《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是针对杭州市6个主城区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以及相关管理活动的规定。还涉及各类垃圾具体的处理方式,并对它们的收集时间、收集周期做了明确规定③。另外《2013年度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实施细则》主要考核各区政府垃圾分类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长效管理落实情况。
调查过程
调查步骤:走访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垃圾分类实施现状和分类总体情况。其次,根据了解的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再次,选取下城区多个小区分发问卷,同时了解每个社区的分类方法。最后根据获得的结果展开思考④。
调查结果呈现
问卷结果总结与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走访下城区8个社区,近20个小区,共分发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8份。受访者包括学生、职员、退休老人及其他工作者。
(1)垃圾分类的落实情况。在受访者中,家中完全实现分类的占21%,部分分类的占31%,尚未分类的占28%,视情况而定则占20%。可以看出,垃圾分类的落实有待提高,大部分家庭依旧选择从简分类。
下城区虽然在2013年底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但是具体落实工作任重道远。而垃圾分类的不彻底,将会对后续垃圾直运、垃圾焚烧造成额外的负担。
(2)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程度。小组从两方面进行了解程度的论证。首先是了解程度的自评题(您是否了解垃圾分类的分类方法)。随后,我们是分类知识题(共8小空),具体测试受访者的了解程度。
第一道自评题,约60%的人选择大致了解,14%的受访者选择完全了解,其余则是不了解。
分类知识题,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况:8空正确个数在2个及2个以下的占21%,3到4个占36%,5至6个的有31%,7个及7个以上的人则为12%。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看到自评相对客观,分类不了解人数占了近1/5。
我们还将根据职业、年龄进行对比,发现在准确数7个及7个以上的人群中,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占有12%,退休老人在其群体中占24%,可见学生和老人是分类准确率高。
(3)废电池等有害垃圾的处理。有害垃圾处理,据数据显示,仅有29%的人选择丢入有害垃圾桶。呈现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是大部分小区没有有害垃圾桶。由于有害垃圾少、不密集的特点,往往多个小区只有一个有害垃圾桶。居民不知道何处丢弃垃圾,是有害垃圾投放的最大问题⑤。
实地走访结果
在分类活动开展中,政府没有具体方法的限制,各个小区的分类方法“百花齐放”。
(1)和乐苑小区。该小区面积小,前后共4栋居民楼,大约90余户居民。小区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垃圾房,采取每天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方法。投放时,小区管理人会对已分类的垃圾进行检查,并予以奖励,而未准确分类的则加以改正。
(2)稻香园小区。该小区建立了垃圾分类智能回收平台。居民以户为单位获得垃圾积分卡,当垃圾投放时,将卡插入机器,在屏幕上选择投放种类,获得该垃圾的条形码。将条形码贴在垃圾袋上并投入垃圾回收箱。工作人员在对回收箱进行清理时,根据垃圾数量将相应积分打入卡中。获得的积分同样可以获得对应的奖品。除了垃圾分类智能平台,社区还在小区的“绿桶”和“黄桶”边贴有分类指示牌,提醒居民进行正确的垃圾投放。
垃圾分类政策绩效评价
政策绩效评价
政策的绩效评价是以政策目标为依归。杭州市2013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标是2013年9月底,上城区、下城区等10个城区按要求在生活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内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完成工作目标。其中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西湖风景区、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全面开展,高新开发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萧山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40%,余杭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
目前,主城区已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其中实行垃圾分类生活小区1381个,参与分类家庭约76万户,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69个,开展“定时定点垃圾不落地投放”试点小区26个,市区分类质量达标的小区占分类小区总数的81.1%。另外,截至2013年11月底,余杭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萧山区覆盖率达到40%,均已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对比政策目标,是完成了既定目标。
政策成本收益
政策的成本收益是绩效评价最重要的内容,可视为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比。垃圾分类的收益是指因政策而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所带来的“好处或者利益”。由于不完全交易特征以及计量上的复杂性,我们很难取得垃圾分类政策收益的市场价值。于是,我们考察可计量的经济收益。
杭州市垃圾分类开展以来总共投入资金两个多亿,主要用于各个小区和环卫部门采购垃圾桶,垃圾袋和宣传用品。而分类情况则是,垃圾分类并未彻底,仍然是混装现象。而清洁直运也只实现了部分分类。目前,垃圾处理系统由多方管理,政府、企业均占有一定比例。这使得整体管理无法衔接,管理措施实施难度大。
政策的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垃圾分类的基本路径是公众参与,而政策的落脚点在于公众满意。因此公众参与度及其满意程度构成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
目前杭州市垃圾分类的听证会很少召开,满意度评价很难取得官方的数据信息。但从我们之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于分类开展持乐观态度,虽然分类有待加强,但对现阶段整体的工作大体满意。
对策与建议
研究总结
小组通过此次调查进行了以下总结。
(1)城市垃圾分类多存在居民区,城乡结合地带、马路、影院等公共场所有待普及。(2)城市垃圾分类意识尚未彻底形成,老人与学生是目前垃圾分类的主力军,多数居民分类意识以及分类方法上都需进一步提高。(3)垃圾直运存在已分类垃圾的再混合和作业时间不合理现象,这些问题亟待解决。(4)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的投放不尽人意。(5)社会拾荒者常将已分类的垃圾拆开,取走可以转卖的垃圾,随意丢掷剩余垃圾,也是造成垃圾分类不彻底。
改进建议
(1)小区垃圾分类已渐入佳境,但是公共场所的分类工作有待改进。我们认为在现有的分类垃圾桶基础上,增加分类指示牌,列明常见的垃圾投放方式,可以解决路人有分类意识但不知道如何分类的难题。
(2)垃圾直运具体作业需要进一步调整。如在错开上下班高峰期进行倾倒;结合各小区实际人数确定每日垃圾直运次数,避免垃圾溢出。
(3)分类直运车应做明显标记。垃圾分类车分为两种,一种为已经实现分类,另一种是混合倾倒垃圾车。由于这两车外观相似,易造成误解,误认为已分类的垃圾又被混倒在一起。因此我们觉得,两种车辆应明确标记该车垃圾是否已分类。由于固定车辆运送固定小区,明确的标记还可对该区居民有激励和督促作用。
(4)实行一定的奖励及惩罚措施。开展初期,几乎每个小区都有一定的奖励措施。其中稻香园电子回收平台是与社会企业合作的,企业通过回收部分有用的生活垃圾用于自己生产,同时给予居民奖励。在我们看来,这才是将垃圾真正投入循环使用,让放错的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惩罚措施在我们看来也是必要的,它将有助于分类的监督性、彻底性和准确性。另外收费措施则是以一种半强制的形式减少垃圾的使用量,对环保意识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5)加强环保宣传站宣传工作。杭州设有多个环保宣传站供市民学习参观。这几个宣传站都是由原来的垃圾处理中心改建而成,设有专门的垃圾分类讲解、废品再利用的小创意和简单的分类小游戏,具有休闲和教育意义。需要改进的是,各宣传站自身应该加强宣传管理,让更多的人知道存在一个这样平台前来学习参观。
(6)有害垃圾桶的放置。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统一规格的有害垃圾桶往往会成为生活垃圾桶或者荒废,因此很多小区索性不再配有有害垃圾桶。其实有害垃圾桶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觉得,可以在一个小区必经之路如大门、物业中心处设立一个有害垃圾桶。垃圾桶的规格也不必统一,只要完成日常投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