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节水灌溉工作的思考
2014-08-15王书翠秦温温
□王书翠□秦温温
(1河南省陆浑水库管理局 2河南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 现状
1.1 水资源现状
河南省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403.50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95.24亿m3。全省人均水资源总量约400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1/6,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的极度缺水区标准;耕地水资源量约5250m3/hm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近几年,全省地表水利用率超过20%,其中豫北地区超过50%;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超过90%,其中豫北地区严重超采地下水;全省水资源利用率高于全国的30%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为维持生产、生活需水,过度开采地下水,已造成8000 km2地下水漏斗区,致使地表沉陷;全省56%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水质劣于V类标准。以现在供水条件预测,2015年和2020年分别缺水92.43亿m3和129.78亿m3,供水量不足将严重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1.2 灌溉发展现状
河南省农业灌溉历史悠久,公元前623-591年楚相孙叔敖就在他的家乡固始县修渠引水灌溉。建国后中央和河南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作,兴利除害并重,修建了一大批灌溉工程,改善了河南省农业的灌溉条件。建国初期,河南在山丘区修建了一批水库,在平原区大力推广井灌,引黄灌溉也进行了探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掀起了以机井建设为主的水利建设高潮,水库灌区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河南着重抓了机电井测试改造,降低能耗,扩大灌溉面积。20世纪90年代河南又掀起了以治淮、引黄灌溉和发展平原井灌为主的水利建设高潮,使河南农业灌溉事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截至到2008年底,有666.60 hm2以上灌区251处,机电井122.20万眼,其中配套井114.90万眼,固定机电排灌站9470处,装机容量51.40万kW,全省耕地面积720.20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90万hm2,占耕地的69.30%,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1.3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由于河南省水资源短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长期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县就发展了地埋低压混凝土管道。70年代后期,一些条件好的地方开始进行喷灌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试验。20世纪80年代,在井灌区进行机井节能节水及挖潜改造的同时,大面积普及地埋塑料管道和地面塑料软管,在自流灌区和引黄灌区大力推广地面硬化渠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喷灌、滴灌和渗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全省逐步发展。国家从1996年开始在全国建设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区,为配合国家级的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建设,河南省从1997年开始在缺水地区建设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发展各类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7.30万hm2,其中地埋低压管道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8.85万hm2,渠道防渗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7.11万hm2,喷灌11.13万hm2,微灌0.81万hm2,节水灌溉措施面积23.30万hm2。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河南省水资源紧缺状况,节约了能源、土地和劳力,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2 存在问题
2.1 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节水灌溉普及程度低
全省节水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6%,另外节水灌溉面积在各地发展也很不平衡,总的发展趋势是西、北部快于东、南部。
2.2 地下水过度开采,地表水利用不足,单元开发较多、区域开发缺乏
因受项目投资偏少的限制,节水灌溉往往只是选择现成的水源或就近打井开发地下水,针对工程性缺水地区水源工程一体化开发缺乏。投资力度偏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河南省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
2.3 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河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但水资源浪费却很惊人。现有农业灌溉工程普遍存在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节水灌溉工程缺乏必要的量水与用水控制设备。加之农业用水尚未征收水资源费,政府又无节奖超罚政策,致使农民自主节水意识淡薄,灌溉用水随意性大,灌溉用水量得不到有效控制,水的资源价值不能体现,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用水定额不能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不能实现。全省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5,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
2.4 农业结构不到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节水灌溉只有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但目前河南省节水灌溉与农业结构的调整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高耗低效现象仍十分普遍,影响了节水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
2.5 投资渠道分散,缺乏统一规划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扶贫、农业开发、国土资源等多部门都加大了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投入。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协调机制,这些部门用于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不统一、建设内容不合理、重复建设等,不仅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参差不齐,还影响到部分地方群众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使有限的国家建设资金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制约了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健康发展。水利系统节水灌溉亩均投资偏低,造成节水灌溉投资行业间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标准偏低,影响水利系统投资的可持续增长与建设积极性。
2.6 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低,节水灌溉工程难以发挥应用效益
农业节水工程与农艺节水技术、节水管理等技术措施结合不紧密,很多好的综合节水技术研究成果尚未普及,各种节水技术措施的综合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2.7 工程管理体制缺失,导致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
河南省水利工程大多建于“大跃进”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当时资金紧缺,工程质量未达到设计标准,造成工程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管理跟不上,缺乏维护改造资金,大部分工程一直“带病”运行,工程效益衰减的局面一直遏制不住,工程配套速度慢。大部分工程建成年代久远,但配套只达到设计面积的一半左右,万亩以上自流灌区配套面积,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60%左右。
3 对策
3.1 加强节水意识宣传,统一思想,增强全社会的节水共识
发展节水灌溉,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因此,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投资力度,把发展节水灌溉列入任期目标,列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考核的内容。为保证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项目区所在的县(市、区)都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发改委、财政、水利、审计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水利局。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农民是节水灌溉技术的直接实施者,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管理及运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切技术和措施的实施都要通过农户的实践来实施,所以要结合各地水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节水灌溉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先通过简单、实用、便捷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让农民体会到实惠,树立农民的节水意识,再通过政府采取扶持、优惠、补贴等政策,增强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推动节水灌溉事业发展
为确保节水灌溉发展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尤其是企业和群众多渠道筹集节水灌溉资金,合理利用经济杠杆推进节水进展,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节水灌溉工程投资新体制、新机制,推动节水灌溉事业的快速发展。
3.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探索节水灌溉发展新模式
节水灌溉工程前期工作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和工程建后的效益发挥,因此要始终抓好源头管理。在节水灌溉形式的选择上注重实际,做到既尊重群众意愿,又不脱离时代发展,发展节水灌溉与当地的特色农业相结合,把节水灌溉的综合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现代节水工程与传统节水灌溉模式相结合,积极引导推广小灌(沟)溉和先进农业节水综合配套技术,实现工程、农艺、管理三大节水措施相结合。平顶山市为解决自流灌区集中供水和农户分散、不定时用水的矛盾,利用地形自然高差,以自压灌溉取代田间斗、农渠,不但减少了输水损失,而且随用随有,即开即用。目前已建成鲁山土门水库灌区和叶县金龙嘴水库灌区两处工程,效果很好。另外,还在自流灌区骨干渠道两侧,凿挖蓄水池或利用天然坑塘蓄水,形成“长藤结瓜”,以解决农户分散用水问题。
3.4 以节水灌溉促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工程利用率
通过近几年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是节水灌溉工程发挥最大效益的关键。节水灌溉工程效益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区内作物的集约化程度,即是否实现了规模种植,是否调整了高效经济作物。对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如喷灌、微灌工程,种植结构调整不仅关系到效益发挥问题,而且关系到工程设备的利用率问题。因此,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把项目区种植结构调整作为项目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以节水灌溉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高效作物种植带动节水灌溉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三坚持一落实”:一是坚持发展节水灌溉与农业科研相结合,近年来,河南省先后承担了国家下达的优质小麦、优质烟叶、无公害葡萄等农业科研攻关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模式;二是坚持节水灌溉与高效农业开发相结合,高效农业发展到哪里,节水灌溉工程就建设到哪里,把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成“农业示范田,水利大观园”;三是坚持发展节水灌溉与特色农业相结合,围绕花卉、药材、烟叶和蔬菜等特色农业搞好节水工程建设。一落实是落实管理组织,项目建成后必须组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设备的维修工作,做到设备坏了有人修、配件没了有人买。
3.5 加强管理,突出效益,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为了保证节水灌溉工程长期稳定地发挥效益,按照有利于管理使用、有利于工程效益发挥、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采取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等办法,积极推进节水灌溉工程投资体制、建设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克服“重建轻管”的思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做到建管并重。在运行管理上按照“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的原则,建立节水灌溉项目管护责任制,明晰产权,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确保节水灌溉工程发挥效益。
3.6 开发经济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根据理论分析,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的确能在我国的节水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投资成本高,运行管理难度大,农民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其成为大面积推广的瓶颈。一方面推行土地集约经营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开发和研究经济、实用低成本的节水灌溉技术,易于农民接受,易于推广。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束怀瑞教授研发的果园穴施水肥技术及大棚蔬菜渗水灌溉节术,因其成本低廉、应用方便而在各地推广。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业是水资源消耗大户,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70%~80%,农业节水潜力巨大;伴随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现代农业的逐步实施,对适时适量配水灌溉提出了整体系统的要求;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等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节水灌溉不仅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