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对心肺复苏认知度及现场实施急救意愿的调查1)
2014-08-15罗丽珊连向阳李帅兵甘世祥徐孝邓
罗丽珊,连向阳,江 勇,李帅兵,甘世祥,徐孝邓
心肺复苏(CPR)是临床急救医学的重点课题,其成功率除了与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急救网络的分布等因素有关外,还直接与“第一目击者”的文化知识、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情况有关。有研究证实,如果能在4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且不留后遗症,超过6min成功率仅4%[1],且即使复苏成功也难免遗留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2],因而现场“第一目击者”如果能立即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但现实中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往往不是专业急救人员,因此,要保证急救的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能施行有效急救的“第一目击者”队伍(非专业人员)。在我国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每年发生的总人数相当可观,但我国院外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成功率不到2%,发达国家某些地区心跳呼吸骤停者复苏成功率达26%[3]。在某些经济发达国家,公众急救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4]。因此,为了解公众对CPR的认知度和施救意愿,本研究采用问卷面访的形式对深圳市沙井区域的5家企业员工进行了相关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急救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深圳市沙井区域的5家企业员工800名进行调查,年龄20岁~50岁,男488人,女312人。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CPR认知调查表,经专家评定认可后进行现场面访调查。内容涉及CPR的知晓程度及技术掌握情况、获取信息的途径、接受培训的意愿、现场施救的态度5项内容。调查前对本科研小组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要求用统一指导语解释调查的目的、意义、填写方法,对受访者的填写不做任何质疑,对怀有疑问者用通俗语言解释,避免使用暗示性语言。本次调查由科研小组成员分组进行,于2012年11月开始到5家企业分别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份,现场收回有效问卷8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将调查结果及有关资料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员工对CPR的知晓率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800人中有332人(41.5%)知道CPR,仅听说过者386人(48.3%),不知道者82人(10.3%)。其中365人(45.6%)是从电视、报刊上获取信息,164人(20.5%)从日常生活沟通间接获得信息,189人(23.6%)从厂区内宣传栏或专业书籍获取;仅68人(8.5%)直接接受过专业人士培训,知道新指南改变并接受过2010版培训的仅有28人(3.5%)。
2.2 CPR技术掌握情况及接受CPR培训的意愿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是对成人心肺复苏相关技术的了解情况:包括心肺复苏术环境安全性的评估,意识反应性的判断,施行复苏术的正确流程,心脏按压的正确姿势、部位、频率、深度,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的比例等。总体来说,除了常识性问题(如呼叫“120”急救电话和判断伤者有无意识的方法)正确率较高外,其他知识的正确率处于25%~36%。在接受过CPR培训的68名被调查者中,仅有8人回答CPR技术相关问题的正确率为100%。772人(96.5%)表示愿意接受CPR专业培训,但156人可能受培训时间、培训费用的限制,个人无法完整地接受专业培训。51.9%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急救能力,18.7%选择当工作上有需要时才去学习,13.6%仅在时间充裕时才会去学习,6.5%在乎于能够免费学习,5.8%会因为其他个人原因而去学习。
2.3 对他人进行急救的意愿 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假设现场有陌生人倒地,588人(73.5%)选择向周围的人呼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65人(8.1%)选择旁观,不加理会16人(2.0%);仅31人(16.4%)选择上前检查伤势并现场急救;假设倒地的是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时则有734人(91.8%)选择上前检查伤势、拨打急救电话或向周围的人呼救、对自己有信心时即施行现场急救,没有选择旁观和不加理会的。
3 讨论
3.1 企业员工对CPR的知晓率不高,急救技术普及率低 从调查结果得知,企业员工CPR急救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业余时间看报纸、电视;日常生活沟通;在厂区内接受过CPR急救知识相关教育与宣传;看过专业书或参加专业培训等。从近3年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员工只占8.5%且了解过2010版心肺复苏的只有3.5%,可见企业员工CPR技术普及率低。通过与被调查者沟通得知,企业员工认为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属于急救医学的范围,是急救医务人员应该掌握的知识,自身没有学习的必要,即使知道了也不敢用。由此可见,员工的急救意识比较淡薄,对心肺复苏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还没有意识到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加大力度重视院前CPR等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3.2 接受CPR培训的意愿较高但现场实施CPR的技术欠缺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CPR培训需求较高,96.5%的员工认为CPR培训是有意义的并愿意接受CPR的专业培训。促使被调查者参加CPR培训的最主要原因:51.9%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急救能力,18.7%选择当工作上有需要时才去学习,13.6%仅在时间充裕时才会去学习,6.5%在乎于能够免费学习,5.8%会因为其他个人原因而去学习。大部分员工表示愿意对病人施救,但由于自己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多数人的施救措施仅限于呼救、拨打“120”急救电话以及自认为有效的急救措施。在选择现场急救的人群中仅1.6%认为自己可以正确操作CPR;而选择不进行现场急救的被调查者中,表明是在遇到陌生人需要急救时自己不会主动救助,主要原因是由于受一些“负面报道”的影响,怕“做好人反被误解”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怕误伤伤者反而被伤者家属责怪;少部分人怕负法律责任,认为没有义务去帮助陌生人,如果是自己家人或朋友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会尽力去抢救。在我国某医院资料显示,2002年院前急救512例猝死者中只有1例目击者进行了现场心肺复苏,其余病例在医务人员到达前均没有进行心肺复苏[5]。因此,尽管公众普遍有救助陌生人的意愿,但由于对CPR急救知识了解的局限性和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大部分选择了只拨打急救电话,这就是复苏有效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企业员工对CPR的知晓率不高,普遍缺乏CPR技能,对陌生人现场施救的意愿较低,但有较强的急救意识,愿意参加CPR急救技能培训。因此,社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技术资源,合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并积极进行相关培训,同时在CPR培训过程中应加大公众急救理念的宣传力度,注重对公众急救意识及施救态度的培养。中国急救专家李宗浩教授曾提出,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增强大众的急救意识,把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技能向公众普及,让“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及时实施正确的抢救,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理念[6],才能为心肺复苏的成功奠定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并减轻伤残率。
[1]姜金霞,彭幼清,马素芳,等.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及复训时间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3C):862-864.
[2]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153-154.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0-123.
[4]韦正莉,陈务贤,梁榕.心血管病病人家庭成员急救知识的调查与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9.
[5]张军根,宋因力.512例猝死院前急救及效果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1):785.
[6]邹小平,秦红.社区居民现场急救的态度、知识、行为现状调查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04-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