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之初探

2014-08-15黄骏彪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道路马克思主义

黄骏彪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一、论题的概览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经生动地用“水果”这个概念,非常好地演绎了哲学上的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其实世界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种叫作“水果”的水果,“水果”只能通过具体的苹果、香蕉、梨等而存在。小小的水果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思想理论、一个改变人类世界的科学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运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当然也有各自的特殊表现。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的确,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这正对应了,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上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具有时代继承性的,是一代又一代各国各地区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具体历史环境而具体发展的。而在当代中国,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样一个共同理想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行动指南。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的说法,于中共十八大报告之中。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十八大报告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深刻的解读。其实这三个自信也是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自信。这个自信也是来源于我们对于未来的道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走得越来越坚定。三个自信是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其中,理论自信是体现指导的科学性,正如列宁手稿所言,“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伟大客观实践需要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党的历代领导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及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接下来,作者着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大背景概念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历史发展进程、重要意义、理论自信缘由几个方面,阐述一些个人的看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这是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随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体系集大成者和奠基性成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鲜明而深刻地提出了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而且对这一问题予以了初步的比较系统的回答。他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4]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对他十多年来从不同角度反复阐述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高度提炼,使之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围绕着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其中就包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由此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第二个阶段性的成果,是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中共十四大以后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个理论形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最新的阶段性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喂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7],坚持把人作为党和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强调必须以人为本。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定义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无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都有其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缘由

基于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重要意义,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缘由: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根植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发端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丰富于世纪之交的严峻考验之中,深化于世情国情深刻变革之际。从最初道路认定到理论定位,从形成体系到高举旗帜,显示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渐深入,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出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胜利。

五、基于理论自信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三个自信”。理论自信,不仅仅是理论自信,三个自信都是源于伟大的科学实践,源于辉煌的建设成就,源于不懈地探索创新。毫不动摇、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都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理论是行动指南。理论自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行动指南的科学性。有了这种自信,我们就会有行动上的自觉,做到理想信念持久、政治立场坚定,前进道路上不动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诚然,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就更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的现代化事业,不再是空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再是梦想,将会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正如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所言:“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有这个自信心及其理论自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

[3]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开幕词[R].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道路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