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培训问题初探
2014-08-15平泉县农牧局于志杰
平泉县农牧局 于志杰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产品价格稳步提升,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高涨,对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产条件的需求不断提高;国家连续几年实施的农机补贴政策,提升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能力和积极性。就平泉县而言,全县共有260个行政村,34.15万农户,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排灌机械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2.7万台(件),可谓量大面广。而这些农业机械的驾驶操作人员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只会使用不会维修与保养,农业机械技术性能、经济性能和安全性能很难得到有效发挥,往往是小故障带来大事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也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1 存在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
机手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较差,认为参不参加培训都一样,根本不想参加培训;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许多驾驶操作人员农闲时在外打工,农忙时种地、收秋,没有时间参加培训。
1.2 教学思想不正确
长期以来,从农机培训机构到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都认为理论学习不学习、学好学坏都一样,实践操作才是关键。在培训过程中则是理论培训走过场,把更多的培训时间和内容放在了实践操作上。
1.3 办学条件差
由于农机培训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农机培训机构规模小、经费少,教学场地不规范,教学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
1.4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教师收入少,进修机会不多,高水平专业人才留不住,教学人员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
1.5 驾驶操作人员素质低
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骤增,驾驶操作人员出现了低龄化、低文化水平的趋向,人员综合素质降低,增加了培训难度。
2 主要措施
2.1 更新教学理念
受历史原因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落后于普通教育,农机培训在职业教育中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机培训工作已有了较大提高和完善,但仍未能脱离传统的教学形式。事实证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已无法适应现实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实际需要。农机培训工作要密切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使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专业人才。
2.2 提高教师素质
打铁先得自身硬。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农机培训教师开展业务培训,传达国家对农机行业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政策,对农机行业新理论、新技术及时跟进,深入了解,不断更新农机培训教师知识结构。使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熟练的驾驶操作技能,培训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3 改进教学方法
农业机械培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学科的理论教学,大部分都适合于课堂的语言讲授和表达。但农机理论由于其实用性强,纯碎的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局限性。如讲授拖拉机的工作原理,教师即使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学员也不会明白动力产生、输出的过程。如果在拖拉机实物前,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员理解的会更加直接透彻,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所以,农机培训教学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要极创造条件力求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独特的农机培训教学体系。
2.4 深入基层培训
根据学员数量、分布和需要进行培训,在乡镇或行政村设立固定教学点,利用农闲季节或农民业余时间进行培训;深入到集市、矿山、农业园区等农业机械相对集中的场所,举办流动培训班,在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作业空闲时,结合作业过程开展现场培训,使参训农民培训生产两不误。
2.5 提升服务水平
各级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应把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大政策、资金、人员保障力度。结合农机培训的需求,加强培训设施条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农机培训机构建设成为“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的“四有”农机校,夯实农机培训基础。
2.6 加强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农机培训政策、法规的宣传,吸引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组织人员深入到集市、矿山、农业园区等农机作业场地,散发宣传材料,宣讲农机培训重要性,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自觉参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