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2014-08-15董英
董 英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学习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内因启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以充沛的活力去主动参与教学,获得主动发展。
一、唤起求知“兴趣”,激发自主意识
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没有兴趣,就点燃不起求知的火花;没有兴趣,就唤不起探究的欲望;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有创新的意识。学生如果对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也就有了专注知识的心向,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积极的情感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更富有时代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课堂。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经常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并通过表演来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呆呆地坐在位子上,听老师向他们灌输书本知识,而是全身心地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当学生的表演得到大家的认可时,全体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表演的学生得到大家的肯定与鼓励,自是不胜欢喜;其他同学在学生表演时充当导演、编剧,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见解,来指导表演。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产生激烈地讨论,最终产生最合理、令大家都满意的表演。通过表演,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单调、枯燥、乏味了,学生学得主动了、积极了,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探索的欲望、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去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励自主探索
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把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想象力只有平时的1/2,甚至更少。”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实践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让每个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动手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让学生去发现真理。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地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氛围,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而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安排充裕的时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新知识让学生通过讨论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结论让学生通过讨论概括。例如,在语法教学中,我们在讲授 There be结构时,可以通过例句,引导着学生自己去讨论 There be句型的结构,发现There be结构的数,总结There be结构的用法,引申此句型的就近原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以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三、引导开放思维,提升学习质量
如果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过程的每个台阶,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被动地沿阶前进,那就谈不上主动发展;如果我们把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尽量扫除,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获得知识,但其创造空间必然会缩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因此,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提升发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尝试的成功与失败都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并鼓励学生间的相互争论。
例如,在Where’s the post office?这一单元中,面对地图,学生可以设计出很多的路线,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情景,进行会话表演,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句型、地图、场景和人物,让他们设计不同情况下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问路和指路。虽然学生的这些设计和表演还很稚气,还不是很严密,但这种方法既巩固了学生新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形式的参与,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使我们教育“主动性”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与体现,也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