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
2014-08-15姜秀华
姜秀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青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1]。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新世纪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客观要求。为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一大批能够充分运用并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先进青年,进而塑造一批能够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为青年。2007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2],同年10月颁布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青马工程”自实施以来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
2008年6月,陆昊代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做报告。报告说,社会思想越是多样化,越需要在青年思想教育中唱响主旋律。共青团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战略任务”[4]。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广大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我国有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将对国家的稳定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骨干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佼佼者,同时也是“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因此,以培养大学生骨干为重点的“青马工程”,不仅仅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引领作用,更要充分发挥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骨干中的精神传播作用。
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战略意义
高校要明确自身职责与使命,并深刻把握其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阵地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革命接班人的问题。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就是将来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能不能继续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不能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问题[6]。邓小平同志也强调要认真选拔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他指出:“最大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7]因此,高校必须时刻牢记,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要使这一事业代代相传,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必须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可靠的接班人。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见解、信仰和追求,是敌对势力与我们展开激励争斗的最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元化思潮,其中难以避免地混杂着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及保持稳定的不良思潮的进攻。因此,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应将其视为长期坚持不懈、常抓不怠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社会重任,其中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内容。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又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最为关注的内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加深,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思维活跃、活动性强、接受新事物较迅速的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变化性不断增强。这一现象极易动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一元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产生诸多干扰。同时,也使高校陷入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时代难题。因此,高校要不断发展、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教育实践,进而逐渐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召力和创新力。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才能确保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才能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信仰。作为科学,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信仰,它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和自觉追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8]。我国现阶段,不断受到世界多元思潮的攻击和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理想信仰多样化发展趋势客观存在。由此带来的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和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理想功利化,信仰功能弱化和缺失等一系列的不良现象。
因此,高校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及尖锐武器,多渠道、全方位地克服大学生精神信仰危机,全力创建并不断完善大学生精神信仰塑造工程。增强大学生的“四信”观念,即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党的领导的信任[6]。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教育,引导他们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践行者,不仅仅是高校的重要现实问题,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的战略问题。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必然性
为了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了“青马工程”[9]。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青年大学生,若要成为国之栋梁,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神圣使命,就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恰恰体现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其最根本地体现在它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10]。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高校“青马工程”培训,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先进大学生骨干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青年大学生骨干是广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政治信念、积极要求进步的思想、严明的组织纪律以及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大学生骨干始终坚决支持和拥护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支持着学校的改革发展,在当代大学生中具有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接受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也会积极汲取其他途径的知识,诸如网络、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传播媒介。由于身心素质、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他们的思想观念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如果思想引导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削弱或动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另外,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优越,自我意识较强。因此,容易滋生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趋向。如若不能长期给予他们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发现他们思想偏差的矛头,就容易导致其思想偏离,甚至误入传播消极思想和不良信念的歧途,这不但不利于其自身发展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重要的是,他会辐射和侵蚀更多的信念不坚定的青年大学生,进而严重破坏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共青团“青马工程”培养之中,就是要促进大学生骨干在实际学习、工作过程中,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拼搏进取,完善自身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积极辐射其他学生,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良性传递,整体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青马工程”,引领校园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
依托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青马工程”相契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作为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其校园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它处于社会文化的高端层面,一方面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对社会文化发挥着先导、超越、辐射与扩散作用。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则是价值观的载体。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平台,非常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辐射与扩散功能。
深入剖析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就不得不首先思考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决定它的特质和属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而文化是流动的、扩散的、渗透的,由此决定了校园文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具有特殊的作用。但是,若想成功依托校园文化这一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真正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大学教育理念,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教育结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大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价值观的浸润、思想的引导。
一代青年理想信念的抉择以及价值取向,关系着其精神成长,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青年、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呈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其实践诉求[12]。因此,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坚定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同时,更是为党和马克思主义赢得青年支持者,注入新的活动。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阵地,其培养人才的成效质量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因为,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的质量和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败,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以及党和国家的未来命运。
[1]李迪.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贡献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田仁来.试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共青团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必然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4).
[3]陆昊.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EB/OL].人民网,2008-06-10.
[4]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资料汇编[M].广州:广州图书馆,2007.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N].人民日报,2014-02-12(1).
[6]王向阳.试论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战略意义及其实现路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4).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靳玉军,陈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论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9]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中青发[2007]27号.
[10]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韩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青年”路径[J].传承,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