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尔库塞 “美学的救赎”思想——基于社会理论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分析

2014-08-15段发楠李润珍

关键词:马尔库塞感性异化

段发楠,李润珍

(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24)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极富光芒,众多学者都认为马尔库塞的其他思想都根植于这一理论。其实不然,在丁国旗所著的《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中写道:“对于美学的关注在他的一生却是一以贯之的,他的美学实际上构成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基础,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因而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而不是相反。美学研究是马尔库塞理论研究的重心与焦点。”[1]马尔库塞始终把美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他指出通过艺术、审美的形式对社会“异化”等现象进行否定,因此可见马尔库塞将他的美学思想落脚于深刻的社会意义中。本文从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提出的现实背景入手,结合他前期和后期的美学思想,分析西方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及其美学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通过理论背景的阐述引申出马尔库塞独特的艺术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尔库塞“美学救赎”思想的部分观点。

一、时代背景及美学思想的萌芽

丁国旗在《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中提出“美学贯穿于他的一生”,对研究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另辟蹊径。把他的美学思想的始终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利用美学、艺术的手段进行人性与社会的救赎。

马尔库塞当时所处的西方社会是经济发展转型时期,二战后,在美国的生活经历让他见证了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方式逐步发展并成熟,且被人们欣然接受。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领社会进入技术统治的时代,技术统治已经替代了政治统治,社会向整合同一的趋势发展。在分析古希腊“潜能”这一概念时,他得出:“古希腊人维持存在的两个维度即本质与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因此,他们保护批判理性的真理,即所是之物充满了其经验主义实在性与其潜能性的张力这一概念。”[2]在古希腊那里,实现存在的潜能就是通过追求存在的目的,追求实现潜能性的形式,存在为实现这种潜能性所做的努力,就“正是理性所要分析的内在张力”。而现代技术理性以“废除所有与本质和潜能性相关联的做法牺牲了这样的真理,它旨在进行分类、限制和控制。”[2]事物的唯一实在性就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分类,忽略了对其本质与潜能性的考察,事物被吞噬到现代技术体系当中,且存在以服务于这样的技术体系为目的。事物不再有超越其特定形式的内在潜能性,它受控于现代技术,人也被兼并到这一系统当中。因而他指出“艺术的作用就是使存在达到其本质的形式。每个艺术都暗含着一种相应于使其目标变得尽善尽美的目的论”[2],而现代工业技术并不具有这样的目的论,只把价值取向作为最终的目的。因此,出现了一个只有肯定、没有对抗的单向度社会,整个社会走向全面的统治,批评意识逐渐消失。无论是“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各方面都是‘单向度’的”[3],都趋向一个维度,社会与这个社会中的人都丧失了否定和批判社会现实的那个向度,只剩下肯定、维持现在秩序的这样一个向度。由此对现代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异化,尤其是对普通劳动者,使得人性在强大的技术理性和现代社会压力下越来越显得无力与屈服。

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在马尔库塞看来达到对存在本质与潜能性的关注就要构造一个能够救赎人与社会的完美境界。在他的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中就把“艺术作为一种武器”,为他的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在《德国艺术家小说》中,他主要关心艺术家和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即“艺术与现实的结合问题”[1]。他指出艺术的异化问题,就像古代诗人所言“艺术和生活是完美统一的”,然而,在现代资产阶级城市建立的时代,这种“统一”被破坏。艺术和艺术家与现实社会矛盾逐渐激化,艺术与生活不再和谐统一。虽然在他早期的思想中提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异化,但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层且严厉的批判。虽然都是基于艺术的手段来论述异化问题,但前期研究的重点是“人的真正解放是建立在对社会的接受上的”[1],与马尔库塞后期的异化思想形成了明显的区别。然而,当他提出这样的解决思路后,则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即“让艺术家或个人同生活结合,从而解放自己,恰恰是将个人置于一种不自由的境地,这不仅不是解放,而恰恰构成了进一步的束缚”[1],这也为他后期的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理论背景下美学思想的孕育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贯穿其一生,与其《德国艺术家小说》中美学思想的萌芽相比,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所有的著作几乎都以美学、艺术为中心,可见美学思想研究在他后期的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富有浓浓的人本主义韵味,传承了人本主义思想的脉络,他的美学思想亦始终关注人性的解放。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他的美学思想又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而他又是马克思的追随者,始终追寻马克思主义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提出与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马尔库塞还借鉴弗洛伊德的观点,指出解决异化问题不仅仅只注重集体的人,还要关心个体的人,通过美学、艺术的手段达到个体的人的解放。因此,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并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在马尔库塞晚年的一次谈话中曾说:“我在海德格尔那里发现了我们曾经在胡塞尔那里发现的东西:即一种新的开端,一种新的愿望,以便把哲学置之于真正具体的基础——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人的条件,而不是那些纯属抽象的观念和原则。”[4]海德格尔克服了之前的主客二分法,把人置于具体的社会环境来考察。他曾指出,在古希腊哲学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知识分为有用的一面和审美的一面。马尔库塞认为这样的划分实然把现实世界与审美世界分裂开了,“作为精神世界,理念应为现实提供一种更美好的可能,以作用于社会,促进现存世界向更美的可能性发展”[2]。但推进世界向更好发展的武器——理念,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已经失去它的作用。因此,海德格尔跳出之前抽象的主客二分的立场,关注人的真正存在,让理念这样的东西重新回归人的现实世界以服务社会为目的。马尔库塞看到了革命的希望,想要达到理性与审美和谐统一就要通过深入研究艺术的审美形式潜在的革命力量,寻求人类获得解放的道路。“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只能够反思技术带来的灾难,而马尔库塞则超越了对当下的严肃沉思,具体地构想了一个能够救赎技术社会的完美境界”[5]。

马尔库塞转而追随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之后,马克思在《手稿》中全面阐述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的分析并没有深入到人存在的社会环境中,他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经济事实只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它应该是人的本质的事实”[6],而只有立足于人所处的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异化,才能真正消除异化问题。马尔库塞由海德格尔转向马克思,代表着他的思想由理论转向了实践。这种实践标志着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进行实践就要通过某种手段和方式,马尔库塞意图通过艺术、审美的手段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来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类压抑、不自由的处境。马克思关注的是集体的人的异化,而弗洛伊德缩小到个体的异化问题上。马尔库塞注意到“在这个高度一体化的社会里,个体心理才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本质规定,它具有否定性的革命力量”[6]。弗洛伊德关注的是现代文明中,现实标准代替了快乐标准,人的本能被压抑、控制,只能转化为幻想、艺术创作等手段来满足人的欲望。而且他提出“人将永远生存在异化状态中”的悲观论调。马尔库塞赞同他关心个体的观点,但在人的异化问题上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马尔库塞认为通过创造“美”可以解决人的异化。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他的“最具创造性的著作《爱欲与文明》,与最有影响的著述《单维人》”[7],标志着他开始踏上了美学救赎之路。

三、“美学还原”与“新感性”下的出路

“技术,这个促成人类取得丰硕的文明之果的东西,也造成了人类诸多的不幸和危机”[1]。在马尔库塞看来,要解决技术这样的两重性问题,需要将对技术的探讨与人类命运相结合,“技术问题遂成为一个哲学问题”。卢克斯认为,马尔库塞著作中最重要的术语就是“美”、“艺术”和“解放”。马尔库塞指出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来看待整个世界,改造整个世界,即用“新感性”的人的美的感性来解放被压抑的一切。

艺术对现代技术的发展有深刻的改造功能。现代技术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统治工具,而要消灭技术统治的现存制度,就要解放技术、重构技术,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效力于人的真正解放与自由。而“新技术”的获得就要借助于它本身以外的力量,马尔库塞认为可以通过“美学还原”来实现。“美学还原是指艺术把对象存在于其中的直接偶然性,还原到对象在其中获得自由的性质和形式的那种状态。在马尔库塞那里,美学还原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学的眼光对于既有现实因素在形式上的重组,也就是一种艺术的改造过程”[1],他得出“审美的改造就是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社会存在各种专制的现象,整个社会是“单向度”的,人的自我潜力被压抑甚至控制,而“美学还原”这一方式可以使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还原。也就是说,要确立一种人与社会的平等关系,通过艺术改造的手段使得各种社会矛盾超越它们本身,达到人类与社会和谐统一,并且能使它们得到本质上的解放即发挥它们自身的潜能。

艺术本身包含多种社会功能,除了对现实有革新功能,其审美功能也对人、社会及自然的解放发挥重要的作用。艺术的审美功能首先与人的感性相关联,人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首先是通过感官的感性认识评价其美与不美,这种感性的评价并不依附于这件艺术品是否有价值、是否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多么高超的技术,而仅仅依靠它传达给人的“感性”的美。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感性”被压抑,马尔库塞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现实就是“对于感性价值的贬低”[1]。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判断一切事物都从理性的角度看它是否能带来利益为标准。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方式之一就是对人的感性压抑,因此,马尔库塞提出真正把人从压抑、控制中解救出来就要提出“新感性”的概念。

“新感性”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审美能力”,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对任何事物都有追求“美”的欲望,人们通过审美能力,加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达到自身潜能的解放。“人性的恢复是需要以彻底地推翻压抑性社会为前提的,所以‘新感性’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它是马尔库塞为‘新社会’的实现而找到的新的革命力量”[1]。因此,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革新功能紧密相连。如果只谈艺术的审美能力,会造成人们逃离现象世界的虚幻层面上;如果没有艺术的革新功能,艺术也会置于抽象的意识形态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丧失其作为解放人类禁锢的作用。马尔库塞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本身并不是革命的直接力量,但在革命中它起到养育革命的作用,它能够培育一种革命的意思与情怀。美是一个标准,它在革命的要素中起着一个引领的作用。”[8]

“虽然美学、艺术缺乏直接改变现实的力量,但它至少是一个真实的体验领域”,马尔库塞借用美学方式来调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通过艺术使美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相统一。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价值就是他给处于危机社会的人们以希望,为迷茫的人们指出一条美学救之路,让人们通过美和艺术的方式获得自由和解放。然而也要看到其“美学救赎”思想的不足。虽然通过艺术的手段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中,美学救赎的方法并不能作为进行彻底革命的手段。人们处于极度异化的状态,面对这种异化人们束手无策,并且看不到解决人类自身异化的出路。我们何不借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对技术专制的社会进行一场猛烈的批判,让人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摆脱受压抑的同一的生活。马尔库塞的“美学救赎”思想,通过艺术、美学的手段分析人类走出异化的困境,构建一种“新感性”,保持理性的批判,为人类走出异化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方法。

[1]丁国旗.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美]安德鲁·芬博格.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历史的灾难与救赎[M].文成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丁国旗.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论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的学生缘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5]范明华,李跃峰.美学与艺术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6]邵晓舟.试论马尔库塞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李剑凤.马尔库塞的艺术新感性思想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3).

[8]丁国旗.美作为一种更高的法则:论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祈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感性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