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新的预防暴力犯罪的工作模式探析

2014-08-15吴九君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挫折暴力

吴九君

(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海南海口570228)

暴力犯罪是指使用暴力手段(包括以暴力相威胁),以特定或者不特定的人或物为侵害对象,蓄意危害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犯罪行为。其表现形式为杀人、抢劫、伤害等。

一 暴力犯罪归因理论

暴力犯罪原因具有多元性,针对不同犯罪成因有不同应对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与米勒提出挫折-攻击理论,他们认为犯罪原因是由于挫折增大的结果,当一个人的动机遭受挫折时,为缓解内心紧张,保持心理平衡,必然要通过发起侵犯行为来宣泄内心不满。发生攻击行为之前必然遭遇挫折,所受挫折越大,攻击强度越大;反之,挫折越小,攻击越小。挫折——攻击理论得到一系列实际案例佐证。2010年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郑民生因与父母、兄弟、同事关系不良、失恋、失业等一系列挫折导致其砍死砍伤13名小学生;2010年4月28日,广东省雷州市陈康炳因罹患乙肝遭遇同事歧视、失恋等挫折,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老师;2010年5月12日,陕西南郑县的吴焕明因患病久治不好,持菜刀闯入幼儿园制造一起重大故意杀人恶性刑事案件(5·12陕西南郑幼儿园凶杀案),造成死亡9人、杀伤11人。此类暴力犯罪起因均因生活、工作中挫折引起。

二 阻止暴力犯罪的常规工作方案

通常阻止暴力犯罪有两种工作方案,一种是惩罚,上述案件中罪犯均被惩罚。惩罚是经常被讨论的工作方案,也是常常被高估的方法。常见暴力犯罪对策为:加强法制宣传;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案件侦破速度;加大对暴力犯罪打击力度。这些都是在惩罚角度上阻止暴力犯罪。然而,惩罚不是暴力犯罪主要驱动力,因此也不会成为阻止暴力犯罪的主要驱动力。另一种工作方案是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比如学校、公共场所、家庭等等,也就是应用公共教育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暴力行为。已有的预防暴力犯罪工作模式不能有效阻止暴力犯罪,需要反思,我们需要一种全新工作模式来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个全新工作模式应该用公共教育方式来进行。

三 像阻止传染病一样阻止暴力犯罪——一种新的预防暴力犯罪工作模式

流行病学家加里·斯拉金(Gary Slutkin)是传染病控制专家,也是预防暴力犯罪的创新者。他发现暴力犯罪一些常见指标,分布趋势图、流行曲线、数据等与流行病分布趋势图、流行曲线、数据等相似。比如,美国城市丛集式暴力杀戮分布图类似于孟加拉国霍乱分布图,在卢旺达爆发的暴力杀戮分布图类似于在索马里发生的霍乱分布图。因此,他大胆提出阻止暴力犯罪可以参考预防流行病的有效战略方案。预防或阻止流行病爆发的有效方案包括三条主要途径:一是切断传播途径;二是防止扩散;三是恢复到正常。运用这些方法,加里·斯拉金领导的团队成功阻止了艾滋病在乌干达的扩散。

加里·斯拉金创造性地将这三个因素成功运用到预防暴力犯罪上。

(一)切断传播途径

要切断传播途径就需要找到第一个暴力犯罪案例。暴力犯罪分布图像流行病分布图一样,是丛集分布的,比如,争吵中的暴力会蔓延成打群架、帮派斗争、内战,甚至是种族屠杀。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那么,怎样预警暴力犯罪案件呢?研究结果发现:最好的预警就是上一次暴力事件,这个跟流行病疫情相似。暴力犯罪案件某种程度上很像传染病爆发。最初的暴力犯罪,起因可能是一些简单的日常冲突与矛盾,比如别人欠了他的钱不还而动怒,或者因情感问题起冲突等等。训练一些特殊类型工作者成为暴力阻止者,这些工作者是可能的暴力罪犯可以接触到的人,这些人是有信誉、值得信任、被大家认可的人,比如社区里的居委会成员,训练这些工作者怎样劝慰他人,帮助愤怒的人们平复情绪,并陪伴他们,直至愤怒的人们消除怒气,转变态度,运用更好方法解决问题。如果个案难以处理,可以让动怒者接受心理辅导。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13年我国至少有21起校园屠童暴力案件发生,对其犯罪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有6起是因精神疾病发作;6起因私人恩怨;9起因遭受挫折报复社会。如果我们培训相关人员,如社区居委会成员,让他们及早发现暴力案件征兆,对处于冲突与挫折中的人们进行及早调解与帮助,化解人们因挫折产生攻击的宣泄冲动,就可以有效预防暴力犯罪,切断暴力犯罪传播途径。

(二)防止扩散

找到谁有可能被暴力犯罪牵涉进去。在个体层面上,个体通过观察或目睹暴力或直接受害者会导致增加个体发生暴力的可能性。这种暴力传播扩散模式,包括虐待儿童、家庭暴力、社区暴力、自杀等,例如,个体暴露在虐待儿童情景下,不仅虐待儿童可能性会增加,还会增加其发生社区暴力的可能性;反之亦然,暴露在战争中的个体会导致其发生暴力犯罪的更大可能性,表现为其在自己的社区或家庭中的后续暴力行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也存在于暴力犯罪特征中,包括接触、剂量反应间关系;不稳定的脆弱感情;潜伏期、临床症状、休眠和复发等。暴力行为的传播过程并不完全清楚,但似乎包括调节观察学习(模仿)的大脑镜面皮质回路、多巴胺、痛苦调节和其他途径等,这些将影响后续群体暴力行为。大脑边缘系统受到损伤会进一步加快暴力传播过程,也就是说,大脑功能失调会导致暴力犯罪传播。因此,要对暴露在暴力犯罪情景中的个体以某种方式进行管理,比如引导他们怎样跟愤怒者沟通、相处,或远离愤怒者。

美国国家司法协会对早期受虐待经历与后期参与违法犯罪关系进行了大样本调查,研究人员通过考察受虐待群体和非受虐群体近20年历史记录发现,与儿童时期没有受过虐待的人相比,儿童时期受过虐待的人,在长大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概率增加了40%,因暴力犯罪被逮捕的可能性增加了38%。这启示我们:让处于暴力情境中的儿童远离暴力和虐待将显著减少这些儿童成为新的暴力犯罪来源的可能性,防止暴力扩散。

(三)恢复正常生活

也就是说,发生第一起暴力犯罪的整个社区活动要重组,进行公共教育,学习怎样与暴力行为隔离或预防产生暴力行为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做到群体对暴力免疫。

四 评价

根据加里·斯拉金预防暴力犯罪工作模式,在芝加哥西加费尔德地区率先做了实验,统计结果显示:枪击案和枪杀案等暴力犯罪减少了67%。后来这个实验在不同地区被重复做过20多次,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个实验被司法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支持,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独立评估过,结果显示:这个实验把枪击案和杀人案等暴力犯罪率减少到30-50%和40-60%。因此,这种新的工作模式受到瞩目,《纽约时报》周日杂志封面特别推荐了这个工作方案,2009年的《经济学家》杂志评价这个新的工作模式是“卓越的尝试”,甚至有部电影《中断》(The Interrupters)是以这种工作模式为蓝本拍摄的。这种新方法是由美国城市联盟、美国州长协会、白宫推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和世界银行支持。美国市长联席会议已经核准要开展类似工作,并作为特别模式来做。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称这种工作模式是以减少暴力为目的的“一个理性的,用数据说话的,以证据为基础的,聪明的做法。”美国很多大城市,包括纽约、巴尔的摩、堪萨斯城,芝加哥和新奥尔良卫生部门已经做了类似工作,并产生了巨大作用。一些国际组织也做了相应尝试,如在波多黎各的第一个试点区域,犯罪率减少了55%。

加里·斯拉金提出“暴力犯罪是一种病”的口号,他指出暴力事件可以当疾病对待,暴力犯罪表现形式就像传染病的表现形式一样。这种新的工作模式得到一些研究的验证和实际干预效果验证,这促使我们重新考虑预防暴力犯罪的新工作模式;重新考虑把我们的社区变成采用新模式、新方法、新类型的工作者的社区;用科学方法代替道德方法预防暴力犯罪。一般来说,暴力犯罪人情感脆弱,容易产生情感挫折,滋生嫉妒、仇恨等负面情绪,且承受痛苦能力较弱,倾向于将自身无法承受的痛苦转嫁给他人而犯罪。因此,控制住情绪是解决问题中最重要一部分,也是预防暴力犯罪最重要一部分。当然,这种新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新的突破。

[1]张春凤.论述我国暴力犯罪的特点、社会原因以及法律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

[2]袁红玲.校园屠童极端暴力犯罪原因及对策[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1).

[3][美]Peter C.Kratcoski&Lucille Dunn Kratcoski著,叶希善等译.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第五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Slutkin G.Violence is a contagious disease.In:Contagion of violence,forum on global violence prevention,workshop summary.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M].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3.

[5]Huesmann LR,Kirwil L.Why observing violence increases the risk of violent behavior in the observer.In:Flannery D,Vazsonyi AT,Waldman ID,e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violent behavior and aggress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6]Ransford CL,Kane C,Slutkin G.CeaseFire:a disease control approach to reduce violence and change behavior.In:Akers TW,Waltermauer E,eds.Epidemiological criminology[M].London:Routeledge(in press).

[7]Skogan W,Hartnett MS,Bump N,Du Bois J.Evaluation of CeaseFire Chicago[M].Chicago: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2009.

[8]Webster DW,Whitehill JM,Vernick JS,Curriero FC.Effects of Baltimore’s Safe Streets program on gun violence:a replication of Chicago’s CeaseFire program[J].J Urban Health,2013.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挫折暴力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暴力云与送子鹳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生活需要挫折
向暴力宣战
所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