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儒学的诚信品格及其接人之真

2014-08-15张树俊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王艮太谷夫子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泰州儒学是对泰州历史上儒学思想的总体称谓。诚信思想在泰州儒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泰州的学者中,由于各个时期不同的学者的思想有所区别,所以他们对于诚信认识也有所不同。对人的诚信品格要求及其诚信的实践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来说,泰州儒学重视诚信立身,重视正心诚信,重视诚信接人。本文试以胡瑗、王艮、黄葆年的思想为样本,对泰州儒学的诚信品格及其接人思想作一初步分析,求教于方家同仁。

一、泰州儒学的诚信立身

“信”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P35他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可以去食、去兵,但信却不可以丢失。胡瑗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思想,他也十分重视信的作用,他认为,“信”与仁、义、礼、智是相互贯穿的,而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之中,信又是基础和根本。当然,胡瑗所讲的信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从统治者的角度说,诚要信民于行。一方面,统治者所发出的号令及其对民众的承诺,不能只停留在嘴上,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比如,要实施仁政,就要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他说:“盖圣贤之人,将欲感天下之心,必当以仁义之道恩惠之事,固不可以言语口舌而为说。”[2]卷10所以胡瑗反对言行不一。另一方面,讲信就要讲“大信”。“大信”就是一种践诺。比如统治者已经颁发了某一政令,或许下了某种诺言,那么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也要说到做到。对此,他曾比喻说:“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者,夫水之流者,盈于坎而又一坎,无有盈满而不流者。若险峻之处,则决然而往无所凝滞,是其信也。犹君子之人,当险难之世奋然不顾其身,尽力尽诚往而拯其难,无有凝滞是犹水之流而不失其信也。”[2]卷5为此,胡瑗既强调政令的稳定性,反对朝令夕改,也强调统治者本人的践诺性,反对失信于民。

泰州学派的王艮同样是十分重视诚意之学的。当然,王艮的“诚意”之学,也包括了“信”的要求,一个人是否有“诚意”,关键要看他是否守信用。在王艮看来,讲诚意,也是作圣人的本质要求。那些圣人们之所以成为圣人,也是因为讲诚意的原因。他所说的“《大学》工夫,惟在诚意。”也是这个意思。[4]P37当然,王艮的“诚意”与“信”也有所不同。比如王艮认为,“诚意”就是一心一意,所以他强调强调“精一”。但同时王艮认为,“诚意”也是“体用一原”,也就是言行一致,这也就有了说到做到的意思。此外,王艮还将诚意看成是“中”的体现。他说:“以格物为知本,诚意正心修身为立本,知中为天下大本。”由此他得出结论:“修中之道即诚意正心工夫”。[4]P96还有,王艮认为慎独功夫亦即诚意功夫。他说:“戒慎恐惧,诚意也。”[4]P96王艮的“慎独功夫”有两层含义。一是主张自我用功,一是强调静处。他认为静处才能不受诱惑。由于王艮一直是主张“任自然”的。所以王艮又把诚意说成是顺自然、“不着意”。他认为,只有顺自然、“不着意”才能“存真体”,才能正心。”[4]P36

在太谷学派中,周太谷把诚信看作最基本的处世道德。他说:“与友无信,奚足以事君?奚足以使民?”[5]P131张积中认为,信用具有“大义”。他说:“信则伸,不信则屈,信则行,不信则止。信则盈,不信则亏。”在“诚”与“信”的问题上,他更加强调“信”的作用。他说:“信之为义大哉。信近于义则不改其乐。”[6]P39黄葆年说:“足食足兵而民信者,凡民也。去食去兵而民信者,天民也。”[7]P337“去食去兵而民信”,尤其是“去食”而民信,实际是要人安贫乐道,不要追求足食足兵。黄葆年认为,“意诚而后能为其所为、欲其所欲。”[7]P311他对诚的解释是:“诚者,一也。”[8]那么,怎么样才是诚呢?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就是诚。[9]P703他还从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诚的意思。如他说:“学必以通经为足用也。”[9]P703又说:“达也者,达其志也。辞无不达,则言无不诚,君子所以修辞立其诚也。其诚立,则詖誖邪遁达而为仁义礼智之辞矣,奚离穷陷蔽之有?故曰:圣人之情见乎辞。”[7]P505从黄葆年的这一论述来看,只有有了通经足用知识,并能通过修辞完整解出其中的意思,才是诚。

二、泰州儒学的诚信正心

泰州儒者常说“诚意正心”或“正心诚意”。当然,他们有时候也把正心诚意说成一回事,或把正心诚意说成两种功夫。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看到了正心与诚意的紧密关系,并突出了正心对于诚意的意义。

胡瑗认为,所谓诚信,就是能够做到内心敦其诚实。而内心敦其诚实的关键又在于正心。只有正心,才能正人。胡瑗本人就注意以“正”服人。比如,他给皇上讲课就讲正。当他讲到“乾,元、享、利、贞”时,胡瑗不因“贞”字与仁宗皇帝的名字“赵祯”之“祯”同音就避讳。胡瑗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正”与“诚”的表现。胡瑗还认为,只有内心敦其诚实才能保其正道而不入于邪。另外,从真诚的要求来说,无论是君还是臣都应该具有谦逊之美德,做到以谦逊为本,以恭敬为先。为君者不能刚暴待人,必须以谦顺悦豫于臣。为臣要讲服从,做到内含章美之德。胡瑗在讲正的时候,还强调“专一”。他认为,心正的人应该行“专一之道”。只有行“专一之道”才能尽职;也只有行“专一之道”,才能“不失天下之望,守其位分”。[2]卷1胡瑗还认为,一个人内心是否敦实,不仅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还要看他在国家或君王遇到危难时能否“尽忠竭力,奋死不顾,虽重险在前,亦冲冒而往也。”如果为“不尽忠竭节、见危授命,则有不忠之罪。”[2]卷7当然,要做到内心敦实并不容易。这需要坚持不懈的修炼。

王艮认为,诚意的根本目的是“端本”。他说:“本必端。端本,诚其心而已矣。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诚,则无事矣。故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是学至圣人,只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知不善之动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动而复之,乃所谓致良知,以复其初也。”[4]P28显然,王艮的“端本”其本质就是诚意、复初、正心。所以,有时候王艮干脆把“诚意”与“正心”说成是一回事:正心即诚意,诚意即正心。为什么要这样说,王艮从意的角度作了解释,他认为,人的心是看不见的,而“意”则是能揣摸的。如果人的意念多,说明他的心不正,由此,要正心就要使使人的意念“归一”。这种“归一”就是诚意。不过,王艮也认为,正心和诚意以及致知有所区别,它们有各自的功夫。不过,三者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为此,王艮要求,先诚意再去正心,先致知再去诚意。

太谷学派所说的“圣功”,是一种净化心灵、发明善质的精神修养过程,也是一种正心端本过程。“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敬’、‘信’、‘仁’、‘孝’等伦理道德的培育;二是通过类似于今日‘气功’法门的精神修养以剔除非分的欲望。两者相辅为用,以正心诚意。”[11]黄葆年说:“心正意诚而后能为其所为、欲其所欲。”[7]P311他对“去食去兵而民信”的解释是:“去兵,去其怨天尤人之心而已矣。去食,去其患得患失之心而已矣。不患得不患失,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7]P337在黄葆年看来,为政即是正风俗人心。要信于民,就要立仁义礼智之心。同时,黄葆年还认为,常人之心常有所不正,而“心不直则失忠恕矣。气不直则失孝悌矣。”[7]P223所以要通过诚意修省以正之。他说,就如《大学》所说的“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12]P28那么,怎样做到心正呢?黄葆年引用孟子的说法是:“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如此者,志帅气而身修,气从志而心正。志气交相养而性命全。”[7]P345这就揭示了修、志、心、命等之间的关系,指明了一条正心的路径。此外,黄葆年还将诚意正心与他的性情说联系起来,他说:“其诚不立,则离穷陷蔽生于其心矣,以其陷溺其心而谓之我也,故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7]P505诚意正心要有真情实感,否则谈不上诚意正心。

三、泰州儒学的诚信接人

诚信不只是修养问题,还体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胡瑗认为,君王统治天下必须有贤臣辅助,所以要搞好君臣关系,以便形成集体力量。为此,胡瑗十分重视君臣之交。他说:“君臣之道交接,则天下得其安也”。[2]卷8那么,如何搞好君臣之交呢?最重要的是真诚相接,比如君以至诚接于臣,臣以至忠奉于君,就是正确的相交方法。由于胡瑗十分看重“礼”的作用,所以他认为,君臣关系从某种意思上说就是一种礼忠关系。他说:“上君也,下臣也,若君以礼敬接于臣,臣以忠节事于君,则是上志下接,下情上通,上下之道交通,故能行天下之大道也。”[2]卷3意思是说,君臣是有上下等级之分的,做君的不能把这个关系搞错。处理好礼忠关系,重点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为君者要“无骄无亢之色”,礼贤下士;另一方面,为臣要尽忠尽责,勇于辅佐,“无有异志”。在“信”的问题上,胡瑗主张“信”“正”一体化,所以他大讲“正信”,要求“正信”接人。他说:“凡在位者,能以正信之道接于下,则下亦信从之而从正也。若父子之间以正信相接,则不陷于不义。是凡为人者有由中之信,皆当正而行之。既以正信接于人,而亦以正信归于已,以此而济大难,何不利之有?”[2]卷2胡瑗还把“正信”接人说成为由中之信和至诚之道,并认为只有坚持由中之信和至诚之道,才能“使天下之人皆以诚信奉于上,上下内外皆以诚信相通”。[10]P257

泰州学派的王艮也讲真诚接人,并且对接人的自身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他说:“若要诚意,却先须知得个本在吾身,然后不做差了,又不是致知了,便是诚意。”[4]P96事实上,诚意接人也是王艮格物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艮说:“格如格式之格,即后挈矩之谓。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挈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矩正则方正,方正则成格矣,故曰‘格物’。”[4]P34诚意接人是交接双方的事,但首先是自己的事,所以王艮的“格物”,也是一种“诚意格物”。如何做到“诚意格物”?首先要爱人。他在《勉仁方》中说:“仁者爱人,信者信人。此合外内之道也。于此观之,不爱人,不仁可知矣。不信人,不信可知矣。故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此感应之道也。”[4]P30为此,以诚信接人就要做到“爱人直到人亦爱,敬人直到人亦敬,信人直到人亦信。”[4]P101其次要诚意复初,也就是诚心诚意恢复自己当初的本性。王艮认为,如果要诚意,就要先知“道本在吾身”,然后不做差了,也就诚意了。[4]P96为此,他在其《答问补遗》中说:“既知吾身是个本,只是毋自欺,真真实实在自己身上用功夫,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略无纤毫假借、自是自满之心,是谓自谦。”[4]P37所以要复初,就一点也不要有什么“假借”和自是自满之心。[4]P39此外,王艮还认为,在自己身上做功夫,重点是要做到容他人之过,改自己之过。他说:“见人有过而不能容,是己之过也,能容其过而不能使之改正,亦己之过也。欲物正而不先正己者,非大人之学也。”[4]P31总之,以诚接人要学会自我找过。他打比喻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不怨胜己者,正己而已矣。君子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亦惟正己而已矣。故曰:‘不怨天,不尤人’。”[4]P7

周太谷说过:“巧言,鲜信,令色,鲜终,人之忌也。”[5]P390同时,周太谷主张善友,他说:“予过彼观,彼过予观。彼患难,我扶持;我患难,彼扶持。暇则风雩浴沂,斯可谓善友也已。”[5]P395此外,周太谷还将言行一致作为察人的最高准则。周太谷这些思想强调的是与人相处的真诚性。张积中对“朋”字作如下解读:“朋从月,生明而至于望也;从月,生魄而至于晦也。月者,目之变化色相与也。易曰:同气。同气曰朋。”[6]P162也就是说与人相处,应当做到志同道合。黄葆年对其师李光炘的亲师取友倍加推崇,他说:“夫子之事师也,夫子之事天也,夫子之事父母也,夫子之事友也,夫子之事兄也,夫子之仁我门人也,夫子之仁民也,夫子之仁及万物也,守先待后,功莫加焉。祁天永命,学莫大焉。诵其诗,读其书,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也,况于闻风亲炙者乎。”[9]P546在黄葆年看来,太谷学派的亲师取友之道直接来自于孔孟,他说:“孟子知孔子之心,故事亲从兄之实传。周子知孔孟之心,故亲师取友之义重。”[7]P82黄葆年自己也善于与人真诚相处,如他与蒋文田肝胆相见,互相待以赤诚之心。这从他的一些诗文中就可以得出来:“每逢佳境,辄思良友,而于蒋君子尤惓惓焉。”[13]P60“举手见明星,疑是蒋文田。不眠终夜看,惟恐片云生。”[13]P59“短梦迷离记不真,依稀执手话情亲,大罗天上神仙队,总角论交第一人。”[13]P79此外,他在以诚信接人方面,强调了自己的责任。他说:“四端根于心,心根于性,心无不达于行则扩矣,行无不慊于心则充矣。”[7]P250也就是说人的良知良心要贯彻到实际行为中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施诸己”。他说:“羞恶是非之心,施诸己者也。施诸己而己受之,物斯格矣。”[7]P401为此,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以“羞恶是非之心”要求于己,以“恻隐恭敬之心”施诸于人。黄葆年还说过:“人之无非也,己之无是也。”[7]P423黄葆年的这一观点与上述王艮容人改己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总之,泰州的儒者们十分重视“诚信”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如何加强诚信修养和以真诚接人方面作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既重视了人在处世交往中的正心问题,也注意到了人在处世交往中的正行问题。尤其是揭示了为官者如何对待天下民众的问题,这就使泰州儒学的诚信思想得到了升华。当然,泰州儒学的诚信思想也有如“忠君”之类的东西,所以对泰州儒学的诚信思想也应作辩证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赵春根.论语新解[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2]胡瑗.周易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胡瑗.洪范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陈祝生编.王心斋全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一)[C].扬州:广陵书社,1997.

[6]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二)[C].扬州:广陵书社,1997.

[7]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四)[C].扬州:广陵书社.1997.

[8]佚名.黄葆年与“新泰州学派”[EB/OL].[2013-01-21].http://www.t56.net/2013/0121/414965.html.

[9]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二辑(三)[C].扬州:广陵书社,1998.

[10]徐建平编.胡瑗[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11]詹石窗.《太谷学派遗书》评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128-130.

[12]朱熹:四书单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二辑(二)[C].扬州:广陵书社,1998.

猜你喜欢

王艮太谷夫子
王艮“明哲保身”说的历史叙事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王艮源于“身”的治理思想研究
夫子的挑战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王艮身本语意及其自我解读*
夫子之文章
夫子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