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014-08-15赵凌云
赵凌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承德市 067000)
学生步入初中校门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本应该越来越听话,越来越懂事,但事实恰恰相反,从事事都听家长话的乖孩子变成了爱甩脸色、喜欢顶嘴、行事执拗的顽劣少年。很多变化都说明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叛逆期。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叛逆无法自如应对,甚至是束手无策。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逆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穿越青春的叛逆风暴呢?我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一、家长应转变认识,从心灵深处接受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这种发展变化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变化,是孩子逐渐长大,走向成熟的正常现象。孩子大了,就不希望家长再用管教儿童的方式来管教约束自己,不喜欢家长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他们想显示自己的主导和能力,做事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为了防止家长的干预,就会故意疏远家长。疏远,并非“无情”,而是渴望自立的表现。这种愿望,是孩子心理上的成长,应当肯定。
最近很多媒体报道了一幕真实的人间惨剧。在一个需要接济的贫困家庭,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又热衷追星,学习成绩差,父亲对女儿的教育简单而琐碎,女儿不满父亲的管制,越发的叛逆,双方不断争吵,矛盾升级,父亲一怒之下用菜刀砍死了女儿。一个13岁的花季少女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这血淋淋的惨案,强烈的捶打着人心,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呢?事后警方调查得知,父亲老来得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极其溺爱,毫无原则,无限度的满足孩子。父母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度的疼爱,不恰当的溺爱会变成一种毒药,毒害孩子的心灵。
二、加强亲子沟通,多进行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依然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家长要适时把握,积极引导。
第一,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要勤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
第二,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第三,学会倾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家长要少说多听,要用耳、用心去听。举个例子:有一位母亲,得了咽炎,嗓子哑了。这天,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的种种不是。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嗓子哑了,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安静地听他说。等儿子终于发泄了所有情绪之后,妈妈突然听到儿子说了一句:“妈妈,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昨天虽然你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倾听被列为一项重要的咨询和治疗技能。适当的倾听可以让你真正倾听到孩子的心声拉近你和孩子的距离,
三、尊重、理解孩子
学生阶段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阶段,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特殊的心理需求。成人有成人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观点,由于身份不同、所处地位不同,这两种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其实,孩子的观点并不都是荒谬可笑的,也有合理的的部分。如果老师或者家长能够认真思考孩子的建议,吸收其中有价值的部分,那么孩子会主动把指导自己帮助自己的教鞭交出来。
四、改良自己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唠叨
有时,家长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常常反复强调,这在无形中就变为唠叨,殊不知这样往往导致事与愿违。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心生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还在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拿走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有些家长,当孩子做错某事后,就会反复多次地批评他。这样就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变得不耐烦,再变为反感讨厌,等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人生中的花季,他们都是可爱的,只是在这突如其来的青春期,他们也有迷茫和困惑,有苦恼和纠结。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和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比现在成长的更好,能够少一些忧愁多一分快乐,少一分叛逆多一分勇气穿越青春期的叛逆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