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层党政人才培养链
2014-08-15○谭鹏
○谭 鹏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尤其是能够形成一套面向基层识人选人用人的科学机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历史与现实表明,把基层和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基础阵地,既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需要,也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向基层一线输送干部,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人才培养链,对于从长远解决
党政干部来源单一问题,培养造就一大批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党政人才培养链的内涵解读
“链”原本应是机械传动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用以做功的一种装置。从“链”的概念中,我们可看出所谓“干部培养链”就是由干部培养的各种途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等组成的一种培养机制,
第一,党政人才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链”具有螺旋上升的特征,党政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尽管每名干部都有不同的出生背景、学习经历、专业特长和气质特点,但从人才的培养过程来看,都要遵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单一性向综合性、由理论性向实践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党政干部的培养也要在准确把握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使干部在培训中逐渐积累知识、在工作中逐渐增强业务能力、在基层实践中逐渐加深对群众的感情,在多岗位锻炼中逐渐提升综合素质。
第二,党政人才培养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链”具有一环扣一环的特征,党政人才培养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包括遴选、培训、实践锻炼、考核、使用等一系列子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只有当所有的环节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紧密联结的培养链,干部才能在系统的、完整的“链”上得到科学、全面的培养锻炼。如果链条上的某个环节出现松动甚至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培养链“全线崩溃”。
第三,党政人才培养是面向未来的科学规划。“链”具有不断延伸的特征,党政人才培养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学规划。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级党政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党政人才培养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政人才培养链的各个环节要与时俱进的改进和调整,始终朝着时代发展的方向不断延伸和扩张,为广大干部学习提高和成长进步搭建台阶和舞台。
二、构建党政人才培养链必须立足基层
在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是锤炼干部的熔炉,是干部成长的摇篮。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是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开始注意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党政人才培养链在基层相对薄弱。基层是培养干部的主阵地,在党政人才培养链中处于发端环节,地位十分重要,但从现实情况看,基层党政人才培养却被严重削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关系格局的不断调整,大批工农一线的优秀人才自发转移到其它领域,造成基层一线人才大量流失。同时,基层一线人才的正常补给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不可避免地导致基层人才匮乏、人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是党政人才培养链在基层出现缺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的众多高级干部都直接来源于工农一线,即使出身不是工农的,大多也通过“上山下乡”等渠道在基层艰苦复杂岗位历练过。他们在基层培养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锻炼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铸就了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组织上选拔政治可靠、能力出众、作风过硬的领导干部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由于向基层输送年轻干部的机制尚不健全,渠道尚不畅通,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对基层情况缺乏直观的了解,对基层的群众缺乏深厚的感情。实践证明,党政人才培养链如果缺失了“基层”这一关键环节,培养出来的干部做群众工作,处理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会大打折扣。
三是党政人才培养链在基层发生断裂。基层既是接纳、培养干部的主阵地,更是输出优秀党政人才的孵化器。较长时期以来,由于基层一线干部成长的渠道不畅通,成长机制不健全,导致相当数量的基层一线干部长期得不到成长进步,造成党政人才培养链在基层出现断裂。基层一线干部往往在一个地区、一个岗位工作多年而得不到交流轮岗和提拔使用,不仅自身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锻炼,也对整个基层党政干部队伍的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跟踪培养机制,一部分从机关交流和从高校招录到基层一线工作的年轻干部和大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培养和选拔使用,又造成新的人才资源浪费。
三、在“三量齐升”中构建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人才培养链
领导干部如果缺乏基层和艰苦复杂环境的历练,那就很难应对复杂工作,处理复杂矛盾。建立和完善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就是从基层逐级选拔优秀干部到党政机关领导岗位。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立足现实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加大流量,促进青年干部在基层平台的人才流动,加大对基层一线干部的培养力度,使优秀基层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一要盘活“存量”,激活基层一线现有党政人才。形成面向基层、着眼长远的党政人才培养链,首先要在盘活用好基层现有党政人才资源上狠下工夫。要调查掌握基层党政干部队伍现状。组建调查组,深入基层一线,全面细致地调查掌握基层党政人才的数量、分布、类别、结构等基本情况,作好分类管理,切实摸清“家底”。要千方百计提高基层党政干部队伍素质。针对基层党政人才队伍的实际需要,结合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有的放矢地制定实施包括学习培训、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在内的一揽子培养计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队伍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想干事的基层干部有机会、能干事的基层干部有舞台、干成事的基层干部有位置,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潜能,充分发挥基层干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二要扩大“增量”,输送党政人才到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形成面向基层、着眼长远的党政人才培养链,要建立健全向基层一线正常输送人才的工作机制,源源不断地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切实把基层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战场”。要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干部培养的“第一站”,认真落实全市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逐步提高基层一线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数量和比例,从制度上解决基层人才匮乏和来源单一的问题。要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锻炼年轻干部的“大课堂”。通过下派挂职锻炼、对口联系帮扶基层、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等方式,有计划地把那些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干部交流到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磨意志,扎扎实实地补上“基层一线”这一课。要把基层一线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竞技场”。对新提任的领导干部,原则上都要首先放到基层一线工作锻炼,培养和考察其适应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不能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工作的,要通过延长试用期等方式加强进行“摔打”锻炼。
三要加大“流量”,畅通基层一线党政人才成长渠道。形成面向基层、着眼长远的党政人才培养链,要加大从基层发现、选拔和使用优秀干部力度。要动态关注基层干部。推行“一线”工作法,健全组工干部联系基层制度,经常性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在一线落实关怀、在一线发现人才、在一线考察干部,为组织上选拔任用提供参考。要健全后备干部选拔储备机制。大力实施“阳光”选人,采取组织推荐、干部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培养后备干部的力度,把更多的优秀基层干部纳入组织视野。要畅通基层干部成长进步的“绿色通道”,对那些在基层一线勤奋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成熟一个,使用一个,大胆提拔重用,努力形成基层一线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