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卡通片暴力和娱乐内容影响下的儿童媒介素养培养

2014-08-15

传播与版权 2014年1期
关键词:卡通片动画片暴力

□ 陈 丹

2012年10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关于动画制作的报道引发了多方热议。当天的报道称,央视动画责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动画制作机构联合央视少儿频道等十大动画播出机构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和播出暴力失度、语言不文明、含有会被未成年人效仿的危险情节的动画片。而当下最热门的两部动画片《熊出没》和《喜羊羊与灰太狼》被点名批评。在电视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电视屏幕卡通片中无处不在的娱乐和暴力讯息,作为特殊受众群体的儿童,人为地屏蔽不良信息或阻断其与电视媒体的联系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因此,规范行业管理和培养儿童媒介素养就成为电视娱乐化时代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渠道。

一、作为特殊受众的儿童

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媒体中的卡通片就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影相随,黑猫警长、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蓝精灵等经典卡通形象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随着电视卡通片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动漫频道和动画频道作为分众频道的出现,卡通片在儿童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其日益增多的暴力和娱乐内容也引起了公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忧心。据媒体报道,连云港3名不足10岁的男童玩耍之时,因为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情节,其中一个孩子将另外一对亲兄弟用绳子捆在树上并点燃了两人脚下的杂草,结果导致兄弟俩被严重烧伤。深圳一名5岁女孩模仿动画电影中的场景,手拿着一把雨伞从6楼跳下来了;南京一名不到3岁的孩子模仿动画片《小翼龙》,也从阳台跳下,造成骨折;合肥一名4岁男孩模仿武侠人物来舞刀,不慎割下一节手指。

儿童之所以做出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是和儿童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密切相关的。儿童在成长历程中横亘着一道道认知之门、情感之门和道德之门,当儿童走到其中一道门前,必须在它外面静候,直到儿童达到一定的成熟度,这道门才会为他打开,他的媒介素养也随之逐步提高。

劳伦斯·柯尔伯格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他提出,道德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其中,习俗水平是核心,它代表着公正、诚实、关心和好评。前习俗水平从2岁左右开始到7岁或8岁,这个阶段儿童依赖权威、内在控制力弱。早期儿童依赖他们的父母和其他成人,需要告诉自己什么是正确的,并为自己过滤不良信息。儿童的道德心是外在的,也就是说,由别人告诉自己什么是对的。道尔曾经这样论断:“儿童可能把节目内容作为精确‘信息’来接受,而知识丰富的人则不以为然。”

二、童年的消逝:难以逃避的电视卡通暴力和娱乐化内容

卡通片中的暴力和娱乐内容是电视暴力和电视娱乐众多形式中的一种,但是它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独特性又使得其中的暴力和娱乐内容更容易被忽视。

(一)电视媒体是儿童最易于接受的媒介形式

传统社会中,儿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及伙伴,但是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儿童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形式。电视媒体高度的普适性使得儿童在进行信息接收时基本上没有生理障碍,因此电视媒体成为最受儿童受众欢迎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多的孩子是在电视卡通片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但是接收信息的普适性并不意味着儿童能够对信息内容准确理解。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从生物学上来看,人人都具备观看和解释图像的能力。凭借符号和电子这样的奇迹,我们这个时代的儿童知道了成人所知道的一切,好的、坏的,兼收并蓄。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他认为,由于电子媒介将识字能力推至文化的边缘,进而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地位,各种不同的态度和性格特征开始受到重视,同时缩小了内涵的成人定义开始出现。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成人化的儿童可以定义为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大量“成人化儿童”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秉承了一种所谓的成人社会标准。这种标准来自情节高度夸张的卡通片,而不是真实世界。

以西方广受欢迎的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卡通形象或者玩偶,而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她的美貌和对潮流的不懈追求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几代儿童。越来越多的女孩在装扮上成人化,性感和美貌成为很多女孩追求的标准。在中国很多少儿频道播出的《果宝特攻》是一部主人公以水果为造型的卡通片,但 “女人如衣服,定期换一件!”“我不是随便的人,可我随便起来不是人!”“你再不说,我就杀!杀!杀!”“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嘛!”这样的台词充斥着整部卡通片。

(二)电视卡通片暴力和娱乐内容的隐晦性

相比较电视卡通片而言,成人节目中的暴力和娱乐内容在表现手法上更为直接,从而更加容易被人察觉,因而监管相对容易。而电视卡通片中的暴力和娱乐内容则相对比较隐晦,但这种隐晦的处理手法对儿童的伤害可能更大。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儿童智力的发展从出生到12岁达到成熟,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认知能力、情感认同和道德评价能力。如果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儿童对媒介信息可能无法做出恰当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然后给儿童玩这些大玩偶,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对玩偶施行攻击。

以《喜洋洋与灰太狼》为例,红太狼动辄就使用平底锅对灰太狼进行敲击,但是这种暴力行为经过卡通片艺术化的处理,充满了喜剧性,儿童在这部卡通片没有看到暴力对人的伤害,而是看到充满夸张和戏剧化的处理。儿童在观看时往往不能像成人那样能够分清卡通化的暴力想象和现实暴力,而是将卡通暴力想象作为现实暴力的参照标准。

三、儿童媒介素养培养途径

(一)加强媒介和行业自律

1995年《墨尔本儿童宪章》第一条规定,儿童应该拥有专门为他们制作的高质量的电视节目,而成人不应该利用电视来剥削他们。在电视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和行业应当加强自律以实现节目的良好导向性。

一方面,电视媒介机构和动画制作公司需要在社会效益与商业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培养行业职业道德,充当有担当的电视节目“把关人”。 电视媒体可以制作一些以反暴力等为主题的节目,对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

另一方面,行业内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规则,否则,等节目播出后再做删改则得不偿失,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无法挽回,电视媒体和动画制作公司也造成了人力、财力等的浪费。国外动画片制作的一些行业准则或许有参考意义,美国迪斯尼公司有细致和切实可行的制作手册。哪些能在动画片中出现,哪些不能出现,手册里都说得很清楚。比如在给低幼孩子看的动画片里,小孩子过马路必须要牵着大人的手,骑自行车必须戴头盔,人行道必须画得足够宽。

(二)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媒介素养教育

就媒介效果而言,媒介素养更主张人们应该提前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从而对可能接触的媒体存在的潜在危险采取主动型的措施来加以避免,而不是等到负面效果出现后才去对其进行谴责。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去几千年中,信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要制造足够多的信息,但是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已经把全体受众引入到一个信息高度饱和的时代,不仅是儿童,成人面对信息洪水的侵袭有时也会手足无措。家庭是儿童接触电视媒介的主要环境,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成员承担着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启蒙教育的重要责任。但是,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父母并不多,因此,儿童媒介素养的提高有赖于成人媒介素养的提高。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全国通用教科书《扫描电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帮助学生读懂媒介、使用媒介的过程,认清媒介特性、媒介传播技巧和媒介传播效果的手段。自1999年加拿大各省根据国家教育立法从小学到大学进行课程改革后,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作为一些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课堂,有的学校还开设了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我国可以借鉴加拿大的做法,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课堂,加强对儿童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儿童对卡通片中暴力和娱乐内容的抵御能力。

[1](美)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M].李德刚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莹.媒介的批判性解读和创造性使用——加拿大K-12媒介素养教育及课程[J].上海教育,2013(20).

猜你喜欢

卡通片动画片暴力
反性别暴力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暴力”女
推荐一部动画片
卡通片里的人物为什么会动
卡通片里的人物为什么会动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