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果茨基创造力观及其教育意义

2014-08-15崔菲菲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白日梦创造力创造性

崔菲菲

(长治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00)

人们公认的创造力研究始于二战后心理测量方法的引入和运用,随着创造力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有关创造力的心理测量结果未能准确的预测个体后续生活的创造成就。而传统的历史测量方法通过对历史上创造力繁荣的某个阶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发现创造力繁荣的规律。历史测量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好地解释做出突出创造贡献杰出人物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历程。同时它也符合心理动力学的一般观点,即创造力是纵贯一生的发展。这恰好与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心理发展文化历史观有着相同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以往的国内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其在思维与语言及儿童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很少有人关注其在创造力方面的成就。维果茨基吸收历史测量法的传统,采用个案研究法,把个人的动机、思想和行为放在个体所在的特定文化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发现现象、符号和工具对创造性人物发展思想的影响。这也恰好契合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个体发展驱动力量的基本观点。本文在回顾维果茨基有关创造力重要观点的基础上探索其对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意义。

一、创造力的基本观点

维果茨基认为创造力如同其他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样受到一定历史时期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研究和理解创造力的关键是以历史的视角去考察单个创造行为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同其他心理机能,创造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存在,它会横跨某个时间段,甚至几个时间段,创造力的研究应当将着眼点放在其产生的本源,发生的突破点,创造产物的合成与转化方式,各种心理技能的交互作用及背后存在的文化现象等。维果茨基尤其强调相同代际和不同代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创造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样适用于创造力研究,维果茨基认为创造能力会为个体学习本民族文化甚至发展本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毕生的“最近发展区”。正如唯物主义辩证法所坚持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一样,人类在受到自然界影响的同时,会反过来影响大自然并通过个体的努力创造更加适合自己生存的客观条件。除此之外,创造力能使个体跳出所局限的情景,反思过去以及计划将来的行为,整合个体的所有能量,最终实现个体潜能的最大发挥。

总而言之,创造力并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在某个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个体所具备的稳定个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创造力是所有认知能力发展正常个体所具备的一种积极的、重要的能力。创造力在创造知识,创造产品的同时,创造者也会通过对创造过程的体验或完善或改变着自我。

二、青少年创造力发展机制

维果茨基认为创造力首先来源于创造性想象,青少年时期,当想象和思维认知实质上连接在一起时,创造性想象就会产生,经过长期的发展,创造就会变得更加有意识,个体开始逐渐的学会根据目标要求进行有意识的创新。直到成年以后,创造性想象最终会演变为社会进步所需要的艺术与科学创造能力。

(一)作为未来生活准备的游戏。作为儿童司空见惯的日常活动——游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也是儿童时期的工作。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赋予游戏客体以实际意义,整理和构建游戏客体之间的关系,扮演和尝试不同的角色任务,达到练习其日益发展的各项能力和技能。简而言之,“游戏是对于未来生活最好的准备——游戏是自我教育。”例如,类似“过家家”的扮演游戏学习与成年人交往的开始。模仿和扮演游戏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游戏,儿童通过观察父母、兄弟姐妹、同伴的行为,创造一定的情景,在游戏中实现预期的目标,从而帮助儿童发展使用符号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游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儿童的游戏行为不是过去经验的简单回忆而是结合感想和内含儿童需要的创造性重组。经历时间和锻炼,儿童在替代物品时越来越大胆,并且虚构物体功能日益深入,远离实际世界的功用和类别。”此外,进入学龄期后,儿童通常会将游戏的焦点转移到游戏的目标和游戏的规则及纪律,并成为儿童学习自我管理的最早途径之一。

虚拟的游戏场景和虚构的游戏角色是儿童思维与行为和其他客体分离的第一步。直到学龄期,儿童不再需要客观实在的物品或者具体的行为去表征他们的抽象符号行为,这时,游戏已经内化为想象:想象能力的发展恰好为创造能力的成长提供了成长的舞台。

(二)作为创造性想象重要形式的白日梦。在我们的文化中,白日梦通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是对不切合实际空想的批评和讽刺,因此我们的家长和教师面对儿童的白日梦时会采取负面态度,甚至明确禁止。然而在维果茨基看来,白日梦,作为一种没有无需任何环境支持的想象活动,与创造性想象有着相同的产生机制,为创造性想象奠定。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带有情感的心理形象和内在语言代替了客观物体和情景成为儿童思维的核心方式。白日梦就应然而生,它使得语言和视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产生新的联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白日梦不是排除视觉,也不是排斥形象思维,而是融合了各种感知觉能力,在形象思维基础上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他们之间为辩证关系,不是简单的二分关系。在此基础上,儿童的想象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想象是基于记忆的一种认知能力,按照想象形象的变异程度分为两类:再生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生想象与记忆有较为相似的过程,两者的差异在于,记忆是由直接的外在刺激引起,再生性想象则不需要外在刺激的激发。创造性想象是记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需要来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的形象和情景的直接输入。它也许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但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改变得非常厉害以至于人们难以准确地发现它们来自哪儿。

想象发展的开始阶段,儿童的想象要明显地少于成年人,但他们要更相信想象的产品并且要更少的控制这些想象行为。逐渐的,他们将学着反思和评论自己的想象产品。儿童的白日梦有两种,两者都是目标定向的:主观的白日梦是情感的,导向愿望的满足及个人的内部生活;客观的白日梦用来理解现实世界以及后来创造的艺术和科学产品。客观的白日梦关注外在的要素,主观的白日梦关注情感经验。儿童就是在自我管理的调节下平衡主客观两种白日梦的过程,最终使的创造性的产品更加成熟完善。主观的白日梦通过创造的形象中具体表达的情绪和冲动,使得两者在自己的大脑中变得清晰。主观白日梦还为儿童以及后来的成年人预期和计划他们未来的行为,帮助构造自己的文化,创造新的文化艺术产品提供帮助。

最后,当想象能够达到逻辑思考的能力或者运用概念思考的能力时,白日梦就从具体的物质基础分离出来,开始与抽象概念结合在一起。维果茨基的观点与格式塔心理学家一样认为真正的创造性的想象是想象和逻辑的共同结果。“我们所称之为创造力是一种推理,它不是智力也不是知觉,更有可能是两者的结合。”

(三)学校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阵地。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成为生产标准化学习机器的流水线,限制儿童创造性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然而维果茨基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学校才是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是培养儿童更好的运用和控制想象力的场所;学校也是获得概念和组织信息的主要地点。总之,学校教育影响着创造性想象中白日梦和用概念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正如维果茨基所言“在这里(学校)儿童才能在行动之前进行一些想象的尝试。”另外,学校教育帮助儿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并且一旦想象以概念的形式开始运转并产生兴趣时,儿童的创新变化能力就产生了。

(四)成就他人完善自我的创造力。维果茨基认为创造力不仅能把客观资源转变为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它还能够改变创造者:“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主体经常改变和发展自己。行为的转换和目的性特征能使主体超越特定情景的局限,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去想象。它使主体寻找超越已知可能性的途径成为可能。”因此,个体不仅学习和创造物品,赋予意义,还能通过该过程,实现控制自己生活甚至命运的终极目标。

维果茨基认为创造力是一个毕生的过程,个体通过创造过程会提升本人的洞察力境界。通过对创造性发展的纵向综合分析,维果茨基总结出看似矛盾的结论:一个人通过将自己变得完全个性化的结果就是使自己更加社会化,最终会成为社会公认的有能力的群体。个性越是变得与众不同,他就越有可能为他的生活的时代做出贡献,更有甚者会改变其时代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走向。此外维果茨基认为发展和创造力不会随着身体的成熟而停止。事实上,创造力是持续不断的一生发展的才能,它通过为个体建立自己推进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开放式发展。

三、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一)创造力可塑性为创造力培养注入强心剂。一谈到创造力,很多人会直观的与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又或者认为创造能力是天才、神童、伟人身上具备的特殊品质,与我们平凡的人没有关系。甚至很大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也持有相类似的观点。这种观点会挫伤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性,直至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实际上这是对创造力的误解。正如维果茨基所言,创造力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所具备的一种积极的,重要的能力。创造不仅仅是指划时代的创造发明,也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专属品质,它更可能是我们对自己生活中所做的微小的改变,甚至微小到学生削铅笔方式的改变,手工作品的创新等等。它是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必需品,它在创造新的事物的同时也会完善我们的综合素质。只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仰视创造力的视角中走出来,以极大的热情对待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微小的改变,学生的创造能力才会在教育工作者赞赏的目光下茁壮成长。

(二)发挥游戏对于创造力发展的促进的作用。毋庸置疑,游戏是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基于个体内部动机的驱动自发进行游戏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早期进行的游戏不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属于天马行空式的活动,这恰好与人本主义学派认为的创造力基本条件和前提:自发、自由、不受束缚相一致。

游戏对于儿童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广泛认可,然而具体到实践中却非常容易出现偏差,例如幼儿园采用统一的游戏方式,制定复杂的游戏规则,甚至强迫儿童参与到游戏中去,变成课堂任务和课后作业,这与儿童游戏的初衷相悖,游戏本应为儿童原发创造力的表达和实践提供舞台,因此,无论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为儿童创造自由游戏的空间和时间,要远比提供给儿童游戏类型和方式重要的多。

(三)保护儿童的白日梦。研究表明,儿童陷入白日梦情景中非常频繁,经常处于白日梦和现实情景的转换中,这种分心走神的状态通常被认为是不礼貌、不专心的表现,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缺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一般认为专注才是具备良好执行能力表现,事实上,研究发现能够集中注意力做事的个体确实擅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运算和口头推理表现突出,也极有可能表现出较高的智商,然而,一旦面对需要灵感的创造性任务时,这种个体会表现得力不从心。白日梦能够实现各个概念和各种记忆之间的漫游,并将概念联想在一起,产生一些不同寻常的想法,成为创新的开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认识到白日梦对创造力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采取宽容的态度接受儿童的白日梦,倾听儿童的白日梦,保护儿童的白日梦,以实现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 扬长避短利用好培养创造能力的阵地——学校。学校对于儿童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学校就会成为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与沟通等方面的主战场。学校的利弊历来争议很大,现代学校的好处在于实现了标准化和规模化,对知识的传播及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实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甚至对全人类的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学校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标准化的教学流程,统一的课堂教学内容,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会将学生限定于题海中,非常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从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观点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学校能够传授概念、知识,这些都会成为学生未来创新的素材;学校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这些都会为创新提供思维工具。总之,无论我们认为学校对创造力影响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当前的时代,学校是我们绕不开的生活学习场所。因此,教育工作者能做的就是在深刻理解创造力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发挥学校培养创造力的同时,尽量将学校对创造力的消极作用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总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正确认识到创造力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到儿童创造能力培养上去,发挥学校对于创造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学校的消极作用,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以宽容的态度接纳儿童的白日梦,最终为培养儿童创造力做出贡献。

[1]麻彦坤,叶浩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当代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2):89-93.

[2]王光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22-125.

[3]侯春在.自由游戏与解放幼儿的创造力[J].教育评论,2003,(01):52-54.

[4]郑育敏.论游戏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3,(10):19-20.

[5]理查德·菲歇,柳若明.白日梦与创造力[J].大自然探索,2013,(03):54-57.

猜你喜欢

白日梦创造力创造性
奇怪的白日梦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可爱的白日梦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