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秘密分享者》中主人公人格分析

2014-08-15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分享者康拉德外部环境

李 莉

(太原学院 经济贸易系,山西 太原 030032)

一、引言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多以海洋和丛林为背景,代表作为《水仙号上的黑家伙》、《吉姆老爷》等。康拉德的作品以海洋和丛林为背景,探讨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和道德。《秘密分享者》是约瑟夫·康拉德于1909年创作的一部以海洋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我”在没有丝毫经验的前提下被突然任命为船长,负责率领船员返回祖国。在此过程中,船长遇到了莱格特——来自另一艘船的一名杀人犯——并且冒险将他藏在自己的船上。莱格特是“塞弗拉号”船上的一名大副,因误杀一名船员被审判,随后逃到“我”所在的船上。在与莱格特的对话中,船长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我得到了成长,构成其人格的各个部分达到了协调。最终船长冒险将莱格特放下船,帮助他成功逃跑。

在《秘密的分享者》中,“逃犯莱格特和年轻船长之间的关系,既是富有戏剧性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较为含蓄地反映船长内心矛盾的心灵关系。”[1]年轻的船长在刚上任时,内心充满了焦虑与自卑,不知如何行使自己的职权。莱格特的出现以及两人之间的秘密谈话使船长潜意识中的本我逐渐显现力量,本我的力量促成了船长的自我成长之旅,使其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与焦虑。船长究竟从莱格特身上获得了什么?是什么让他的自我得到了成长?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是构成完整人格的三个基本要素。本我处于潜意识当中,是心理结构最底层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2]本我是“力比多”的储存器,储存着人类原始的欲望和冲动,它是由欲望支配的。自我源自本我,它是本我经过现实改造的产物,其能量来自本我,它周旋于本我与现实世界之间,用理性压制和驯服本我的欲望。弗洛伊德将“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用马与骑手做了形象的比喻。“本我”被比作不羁的野马,“自我”则被比作驯化马的骑手。除现实的自我以外,本我还受到道德的超我的约束。

构成人格的三个因素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只有相互协作才能够使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有效完成工作。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构成部分之间不能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个体就会对自身和世界产生不满,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

一、分裂的自我

小说中的船长在上任伊始,自我受到了来自三方面的压力——外部环境、本我和超我中的自我理想。这三股力量分别将船长的自我引向不同的方向,由此导致自我的分裂。

船长身处的外部环境对于他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陌生的船和陌生的船员。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年轻且缺乏驾驭船只经验的他感到极度焦虑和自卑。

“我现在的处境就是我是这船上唯一的陌生人。……但我感受最强烈的却是我对这艘船一无所知。如果再坦白一点,我其实对自己也是一无所知。我是这船上年纪最轻的人(二副除外),也未曾有过独自掌管一艘船的经验,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其他的人都很能干,他们至少得能胜任自己的那份工作。每个人都会私下为自己设计一个完美的形象,但我却说不准自己最后能否达到我为自己设立的标准。”[3]

此处的内心描写向读者透露了船长的处境。我们可以看出船长不仅对船上的环境一无所知,他甚至对自己也知之甚少。对自己的陌生感使他对自己产生怀疑,怀疑自己无法胜任船长一职。船长的自我,即“意识”和“理性”,不断提醒他任务的艰巨。“面对猖獗的大海,‘我’的‘理性’与‘意识’不但不能给‘我’提供丝毫扬帆远航的勇气和决心,相反,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却不断地加深着“我”的心理危机。”[4]与自我的刻意压制不同,本我遵循的是唯乐原则,充满了原始的本能和欲望。船长的本我渴望独立,热爱冒险。

“昨天他们几乎都没睡什么觉。我告诉大副让船员们都去休息,不必在楼梯口值夜班。我主动提议自己在甲板上巡视到1点钟左右,再让二副来替换我。在我发布这些指令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一个陌生人——正在做着一件奇怪的事,这种感觉让我很不好受”。[3]

作为船长,“我”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利,独立做出一些决定。虽然在发布这些指令时,我仍感觉自己是一个陌生人在做一件奇怪的事,但是这一指令正是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中本我表现出的独立愿望。

在船长的自我与本我斗争的时候,超我中的自我理想也对船长施加着压力,使他裹足不前,害怕失败,自尊心受到伤害。“我扪心自问,去打乱船上早已立下的规矩,即使是出于最善良的动机,这样做是否明智。我的所作所为也许显得十分怪僻”[3]。自我理想力求完美的要求使船长对自己所做的事表示怀疑和不满。他不知道如何达到“他为自己设立的标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控制和指导本我和超我,为整个人格的利益和广阔需要而保持与外界的交易。自我的功能如果发挥得很好,人格的和谐与顺应就占上风。反之,如果自我放弃自己的职权,屈从与本我、超我或外界,人格就会不协调”。[2]

在刚被任命为船长时,“我”在陌生的外部环境、本我、超我三股力量的拉扯下,无所适从,焦虑不安,人格的执行者“自我”力量微弱,无法协调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分裂,既没有满足本我要求独立的愿望,也没有达到超我设立的完美标准。

二、本我对自我的影响

本我与自我的对抗亦即潜意识与意识的对抗。我们的意识引导我们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做出经验判断,分析在当时情形下某一行为的可行性,但是这种判断总是与个体的潜意识相违背。由意识做出的经验判断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它可以指导我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合适的选择,另一方面它也会使我们缺乏行动力,患得患失,优柔寡断。船长的心理危机正是来源于本我与自我的冲突。

正当船长的自我感到焦虑时,莱格特从象征着潜意识的大海中出现。而“‘我’突然在一个杀人犯身上找回了‘非理性’和‘潜意识’中的无穷能量”。[4]在刚见到莱格特时,船长就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但那个时候我完全是凭一种直觉行事。我们俩人之间已经有了一种神秘的默契——在这无声的黑沉沉的热带海洋上”[3]。而这正是自我与本我之间的联系。莱格特就是船长本我的象征。他有着本我所具备的一切特征:冲动,缺乏道德感和自控能力,但同时他也充分体现了本我的激情和力量,果敢而坚决,敢于反抗权威。本我是潜意识中各种本能的代表和集中体现,是心力的最初贮存池。莱格特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质唤起了船长潜意识中的本我,为他的自我提供了能量。“他的声音安详而果断。嗓音不错。这人的泰然自若促使我保持了一种相应的态度。”[3]在小说中,“我”多次提及莱格特是他的“另一半”。“我”的“另一半”其实正是潜藏在意识深处的另一个“我”,即,本我。莱格特只是船长本我的化身。这也是船长决定帮助莱格特逃跑的原因所在。帮助莱格特的过程其实也是“我”的自我拯救过程。

从莱格特的到来到离开,船长逐渐发现了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本我,自我从象征着本我的莱格特身上吸收了能量而变得强大起来。“‘在大家去吃早饭之前把用帆桁用转桁索和支架提拉到90度。’这是我在这船上发布的第一道具体指令;我特意站在甲板上看着这命令被执行下去。我感到我得不失时机地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早餐桌上我一口也没吃,但却用一种冷冰冰的威严招待着大副和二副,使得他们俩都找了个机会赶快溜出了舱室”。[3]在莱格特出现之前,由于外部环境和超我的压力,船长在他的大副和二副面前总是显得很被动,太过在意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总是顾虑船上的一些既定的规矩,好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怪癖。但当自我从本我处吸收了足够的能量后,在本我独立欲望的驱使下,船长开始摆脱大副和二副对他的影响,树立自己的威望,独立行事。

三、自我的成熟

人格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自我的力量增强时,本我和超我的力量就会减弱。船长刚上任时,自我的力量不足以协调和控制代表本能的本我和力求完美的超我,因而导致自我分裂,莱格特的出现为船长的自我注入了本我所具备的激情和力量,自我迅速成长,他的本我和超我的力量则相应减弱。所以,莱格特最终下船,又回到了象征潜意识的大海中。莱格特的离开表明,本我已完成了他的任务,船长将其重新驱逐到了潜意识中。船长的自我实现了整合,获得了完善的人格。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他明知船有搁浅的危险,还命令船员不断将船向岸边靠近,他拿全船人员的生命冒险一搏的用意何在?其实他的这次指挥恰恰对他的自我的成熟给出了最好的证明。一方面,莱格特安全逃脱,另一方面,他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独立指挥。这次指挥所处的外部现实环境十分不利,而且船长也害怕达不到自我理想的要求。“……而我突然意识到只要这第一次领航中发生任何意外,我的前途、这唯—适合我的前途,将无可挽回地被毁于一旦”。[3]但是,这一次船长的自我并没有屈服于外部环境和超我,而很好地协调了各方利益,完成了本我中要求独立的本能愿望。

四、结语

康拉德在《秘密分享者》这一部短篇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经历了自我成长的人物形象。“船长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经历了作为局外人的孤独感、压力下的精神分裂、解脱后的理性回归三种状态。”[5]在与莱格特秘密交流的过程中,他的潜意识逐渐被唤醒,自我从本我处获得能量,具备了人格执行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协调了本我、外部环境和超我三方之间的关系,人格由分裂走向完善,最终回归理性。

[1]重塑自我——《秘密的分享者》之镜像阶段理论解读[J].安徽文学,2012,(5):80-82.

[2]卡乐文·斯霍尔,等著,包富华,陈昭全,等编译.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29,347.

[3]约瑟夫·康拉德著,隋刚,杜芳译. 康拉德短篇小说选(Selected Stories of Joseph Conrad)[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113,115,117,121,121,141,171.

[4]李文军.呼唤“魔鬼”自我——探析《秘密分享者》中主人公的心理危机[J].作家杂志,2010,(11):55-56.

[5]赵冬梅.心理分析视角下的《秘密的分享者》[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116-120.

猜你喜欢

分享者康拉德外部环境
喜马拉雅平台用户知识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康拉德小说中的真实焦虑
名人名言
电子邮箱还能这样使用
分享经济时代协同消费前因机制研究
失落中的真实:康拉德小说《阴影线》中的有机共同体思考
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研究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论民国时期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环境——以青岛刁复墀贪污案为例
《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态意识的矛盾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