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及对策

2014-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应用型

李 青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但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张寿松教授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1]

2013年7月18日广东省政府召开全省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广东省民办教育要突出内涵发展,着眼转型提质,进一步增强发展民办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进一步提升广东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成了提升广东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一环。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本文的“通识教育”,不包括公共必修通识课,如思想政治课、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等课程,主要研究公共选修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指的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一、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

为了解通识教育在广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展的情况,进一步掌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范式,笔者通过对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研分析,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缺少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方案,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首先,开设的通识课程数目较少。据调查,广东省内70%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每学期开设的通识课程不足三十门,最少的竟然只有十几门。随机抽取3000名学生调查,发现95%左右的学生在选修时只选一门或者不选,仅有5%左右的学生会选两门及以上。开设的课程较少,学生的选课空间也相应减小。

其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筛选存在专业化和知识化倾向,对于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经济法经典案例与分析、证券法、养生与食疗、基因与健康等课程,体现不出通识教学的综合性、跨学科性,更无法体现通识教育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特点。

第三,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氛围不够浓厚。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决定了教学形式大部分以传授讲解为主,缺乏讨论、实地考察等较为有效的教学途径。

二、影响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课程设置和机构设置不合理

笔者在对广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研中了解到,各个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不尽相同,个别院校设置了通识教研室,负责全院的通识课程管理,大部分院校没有专门的通识教研室,而是挂靠在各个院系,基本上是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后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高等院校入学门槛的降低,虽然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但也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招录的学生在很多方面与多数本科层次或者所谓重点院校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知识构成、学习能力上差距较大,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存在问题。总的来说,通识课程开设存在着“杂、散、乱”的倾向,削弱了通识课程的整体力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3]

(二)师资力量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大部分教师是从专业课教师中产生的,只有几名教师是专门研究通识教育的;优秀教师对于开设通识选修课积极性不高,缺乏明显的奖惩制度;从年龄层次来看,8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级教师很少。且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导致选修的学生太少。整个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形成了一个因师资问题导致的恶性循环。

(三)教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据了解,教务管理制度对于通识教育是个盲点,没有针对通识教育制定专门的制度。而通识课程的归属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好坏的基本问题,课程归属不明确,导致教务管理混乱,进而影响教学监控,最终影响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循环,也是问题的基本所在。

(四)通识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通识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已有深远影响,但部分学生仍普遍感到困惑,而且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把 “通识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只有加大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力度和倡导力度,形成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才能对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基本保障作用。从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看,面对“毕业等于失业”的巨大压力,学生对于能够提升自己内在素质但眼下又看不到实际用处的通识课程有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则不屑一顾。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在本科阶段就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整体培养目标的影响下,学生会更关注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和就业关系不明显的通识教育的关注度会明显减弱,这就造成了同学们对于选修通识课不够热情、积极。[4]

三、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如何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一)设置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

据调查,大部分通识课程是各个教学院系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后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课。其内容专业性较强,对训练非本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不到促进作用。因此,通识课程要体现学科的统一性,还需结合学校的师资情况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来设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设置合理的学时数(学分),一般可设置72学时(学分4分)。目前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太多,以至于学生根本不愿意再去选修其他课程,这是中国教育现阶段的实情,也是近期无法改变的情况。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应增加一些学时数来满足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修读。

2.调整通识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分为、人文学科(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艺术审美。课程结构的调整应结合学院实情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细化、补充。[2]

3.加大课程数量,丰富课程形式。据调研,广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一学期在50门以下,有的学院不超过20门,可供选择的课程数不够,而规定应该修读的课程数提高到2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一般都是多媒体教学,为了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开展研讨型教学,丰富课程形式。

(二)组建专门的通识课程授课团队,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实践教学

1.组建专门的通识课程授课团队。单独成立通识教育部门,这对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是不大可能的,但为了更好地整合教师资源,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学院应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提倡优秀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让优秀教师乐于开设通识课程。成立专门的通识课程教师团队,定期进行学术讨论与教学研究,拓展校际交流与合作。[6]

2.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鼓励老师对通识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学校在人力及经费上都给予相应的支持。

3.加强通识课程实践教学。通识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包含拓宽视野模块、提升能力模块、认识社会模块及培养服务精神模块。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绝不是单纯休闲和娱乐的,而是根据学院特点、学生兴趣、专业特色、职业要求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是通识教育课程在课堂外的有效延伸和生动补充。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凝聚力等基本的处世为人技巧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7]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手段

1.通识教育的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控制手段协调进行,因而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制度十分必要。建议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中心,有专人负责管理,方便整合学院的教师及教学资源,方便联系各个院系以便落实相关文件、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5]

2.优化现代化的排课选课系统,满足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及学生的选课需求。

3.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通识课程的开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第二十七条,制定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要求学生的退学标准,健全学生学业预警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和干预机制。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制定本校的管理规定,对通识课程选修提出明确的要求。

4.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更是督促学生系统复习掌握所学知识,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在形成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评价模式,一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课程立项评审,二是由学校督导室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三是由教师自己开展的教师评教活动,部分院校还引入了学生网上评教,网上教学日志填报等,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的真实反映。

综上所述,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主要通过设置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组建专门的通识课程授课团队,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加强通识课程实践教学;完善课程评估与考核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手段等措施。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对自己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通识教育开始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逐步深入人心。因此,根据学院实情,制定符合本学院学生素质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尤为重要,切实可行地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

[1]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

[2]蒋宗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

[3]葛晓飞.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J].西南大学,2008.

[4]苗琰.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2(3).

[5]韩露.本科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9).

[6]吴东俊.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

[7]童杰、张晓鹏.国内高水平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现状扫描—基于39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3).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通识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