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与《祝福》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2014-08-15李妍彤
李妍彤
金东仁是韩国近代短篇小说的开创者,《土豆》是他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25年,描述贫穷的农村女性福女为了生存而走向堕落和死亡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环境导致人类道德堕落的主题。《祝福》创作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也是他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使用第一人称观察者视角,通过对女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生活的描述,深刻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金东仁和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似,都是两国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为现代小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都身处艰难、混乱的社会环境,出生于富裕的封建家庭,留学日本接受新式教育,关注女性问题,追求女性解放……
《土豆》和《祝福》两部作品都是以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为背景,描述了两个女性主人公——福女和祥林嫂,颇具可比性。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对福女和祥林嫂的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荼毒进行比较客观的把握。
一、女性主义理论简介
女性主义这个概念从法国传到欧美,五四时期才传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多用女性主义[1]。
在人类社会中,女性与男性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理论来讲是平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现象,因此产生了女性主义。并随着一些女权运动的爆发,产生了相关理论,出现了一大批女性主义研究者。女性主义研究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还注重女性的自我价值的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改变歧视妇女的社会现象,从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生物,80年代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尝试和探索,90年代以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形成一股热潮,不断走向深入。随着女性主义艺术渐渐地被国人熟悉并接受,女性在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也随之变化。女性主义启发我们对于人类的责任和对自然界的责任的反思,它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也为我们理解性别歧视的原因提供媒介[2]。
二、福女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一)悲剧命运的相同点
《土豆》和《祝福》中表现出的悲剧主题有着共同的时代、社会根源。当时的韩国正处于残酷的日本殖民地之下。1910年韩日合邦之后,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截至《土豆》创作的1925年,韩国民众已经度过了15年的殖民地生活。国权丧失,长期的封闭落后导致韩国难以接受新生事物,封建思想和传统仍然统治着韩国。《祝福》创作的1924年中国正值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兴起,封建社会的基础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下层农民,物质生活贫困,精神上备受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的压迫。
福女和祥林嫂分别是《土豆》和《祝福》中的女性人物。这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存在许多共同点。
首先是淳朴、勤劳的本性。福女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虽然生活贫苦,但是家教严明。少女时期的福女,思想单纯,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住进贫民窟,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后,她还坚守自己的道德观,不肯走向卖淫的罪恶道路,凭借双手赚钱。
祥林嫂初到鲁镇时,鲁四老爷嫌弃她的寡妇身份并不愿收留她,但是凭着自己的勤劳能干,祥林嫂得以留在鲁家。
其次,地位卑微,妥协于命运。福女十五岁的时候,被父亲以八十元的价格卖给大她二十岁的单身汉。丈夫懒惰无能,她必须承担家庭的重担,最终沦为出卖身体为生。父亲出卖亲生女儿,丈夫支持妻子卖淫,监工玩弄女性,老王也只是把福女看作玩物和附属品。受到如此对待的福女毫无怨言,并逐渐习惯这种生活。甚至于她死后的尸体都成了别人的交易。
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没有自我,受人轻视。她的遭遇,甚至死亡都没能得到别人的一丝同情。在鲁镇做帮工后不久,祥林嫂被婆婆强行带走,卖给了贺老六。对于这次婚事,祥林嫂进行了强烈的反抗,但是失败了。这时她不是一个独立的、有意识的个体,而是交易中的“筹码”、婆家的财产。虽然她有过反抗,但仍旧做出妥协,并满足于再嫁后安稳、富足的生活。
第三是死亡结局。和老王结成不伦关系的福女,过上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贫民窟富人”生活。后来老王花钱买了年轻的新媳妇,这个消息 “在她心里产生了阴影,挥之不去”。福女内心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因为这意味着她不仅将会丧失维持生计的生存方式,还会失去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于是,她对自己产生怀疑,愤怒地拿着镰刀冲入老王的家,企图阻止老王,但最终死于自己的镰刀之下。
再嫁后的祥林嫂重回鲁镇做工,但是这时的她远没有了从前的灵活,而且逢人便讲儿子惨死狼口的悲惨遭遇,因此渐渐被乡里人厌恶。鲁四老爷也认为她败坏风俗,从此家里的祭祀便不让她插手。从此,祥林嫂变得如行尸走肉般无精打采,主人开始对她不满。后来,她听信柳妈的迷信说法,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但是,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地去摆供品时,依然受到阻止。这击垮了她,最终沦为乞丐,在一个祝福的夜里死于漫天风雪中。
综上所述,福女和祥林嫂最终都悲惨地死去,但她们原本都是淳朴、勤劳的农村女性,都是经历了万千坎坷之后才变成这样。
当时的社会也没有给福女以足够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对福女的痛苦视而不见,甚至引诱她出卖肉体。老王对福女的抛弃和背叛是导致福女死亡的导火索,当时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女性地位低下是其根源。换句话说,病态的、男权的社会以及生活的极度贫困把福女推入死亡的深渊。
旧社会残暴的封建制度给祥林嫂带来肉体摧残和精神折磨。他们不仅把女性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还是没有生命的财产。另外,周围人对祥林嫂的冷漠也是杀害她的刽子手。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原本应当给予同情的人们,不仅没有表示安慰,听得多了反而生出一种厌恶、鄙薄和嘲笑。 即便是死,她依旧遭受着人们的轻视,鲁四老爷嫌弃她偏偏死在了“祝福”的时候。同在鲁家帮工的短工们表现出来的也是不屑的态度。这种结尾更加增添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色彩。
(二)内在弱质的不同点
据上文所述,福女和祥林嫂都有着悲惨的一生,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和冷漠是杀害他们的凶手。原因不仅如此,她们自身所具有的弱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福女走向死亡的原因首先在于她虚伪的道德观和自我堕落。福女生于家教严明的家庭,排斥不道德的行为。但是通过出卖肉体,她轻松地赚到了钱。继而,抛弃了之前坚守的道德观。在尝到甜头之后,对于不道德的行为,她由厌恶变为喜欢,甚至认为这是“生活的秘诀”。可以说她对道德并没有深刻的认识,道德观是朴素且不坚定的,仅仅维持人的最基本的尊严。因此,通过卖淫摆脱贫穷之后,她发现了自己的潜在价值,找回生存下去的自信,也使得她为了维持这种状态而最大限度的开发自己[3]。于是此后的一年中,福女和七星门的乞丐们频繁卖淫,生活境况也因此好转起来。她变得更加漂亮,性格有了“进步”,和丈夫说话也有了自信和底气,全不似之前的唯唯诺诺。
其次,是她的妥协和无知。福女被父亲当作商品交易时,她没有反抗,这是她对父权的妥协。丈夫懒惰无能,她依然恪守既嫁从夫的封建思想,这是她对夫权的妥协。后来受到监工的侵犯时,她非但没有感到屈辱,反而感到满意。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她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视服从和妥协为理所应当,这是当时男权社会统治下女性的共同特点。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在于她的迷信思想和妥协态度。封建迷信是中国旧社会不可抹去的元素,或许是受到地主阶级的强烈压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局限于幻想和自我安慰。祥林嫂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困惑,被社会抛弃,被周围人讽刺和嘲笑。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让祥林嫂不得不把希望寄托于封建迷信和鬼神之说。
尽管祥林嫂死于封建迷信,但我们不能否认祥林嫂之前所做的挣扎。如“改嫁”时的全力反抗等。这也是对现实生活不满、对现实生命反抗的一种表现。[4]
纵观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两次再嫁的经历和封建迷信的思想,就注定了即便没有外界的迫害,她的生命也必定会在自我折磨下急剧消耗。真正摧毁祥林嫂的是她和她周围的人对鬼神的迷信以及对反对寡妇再嫁观念的认同。这更说明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以及革除此民间习俗的必要性和艰巨性[5]。这是《祝福》的深层意义所在,也是其主题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福女和老王结成不伦的关系,过上稳定的生活,她对此十分满意。老王的背叛是导致福女死亡的导火索。假如老王和她继续保持这种关系,相信福女不会选择这条不归路。祥林嫂是被封建制度和迷信思想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的。众人对寡妇的鄙视,对她再嫁的轻蔑,对她遭遇的冷漠,以及迷信思想给她带来的绝望一点点将她吞噬。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福女和祥林嫂的形象,探讨了她们悲剧的一生。福女和祥林嫂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者,生活不幸,命运坎坷,且都以死谢幕。但她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经历不幸,她们淳朴、勤劳,生活的艰辛给她们的人生带来变化。她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我。这是封建制度对她们肉体和心灵的压迫,社会制度对她们的戕害是导致她们以死谢幕的原因所在。但她们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福女的自甘堕落、妥协、懦弱,祥林嫂的迷信思想加速了她们走向死亡的脚步。金东仁和鲁迅目光敏锐地捕捉了当时的社会问题,都不约而同地把斗争矛头指向女性的悲惨命运,呼吁女性解放,使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得到提高。同时也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女性解放的重要性、反封建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古至今,女性作为弱势群体,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怀和保护,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21世纪的今天,女性问题同样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应尽早消除不公平待遇,体现人文关怀。
[1]苏晓云.浅谈中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异同[J].哲学研究,2012(34).
[2]刘军.女性主义方法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2(1).
[3]郭颖超.妥协于绝望现实的自我意识破灭——解读金东仁《土豆》中的福女死亡结局[J].长城,2009(3).
[4]吴小菲.《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J].作家,2012(4).
[5]曲雪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