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中西文化内涵差异及其语义翻译
2014-08-15吴质洁
吴质洁
“红”色对于全人类来说有着相同的象征性意义,它受两个基本经验的影响:红色为血,红色为火。希伯莱语中“血”和“红色”是同源词:红色是“dm”,血为“dom”。在爱斯基摩语中,“红色”从字面上直译过来是“像血一样”。在中国,表示红的“赤”字,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里,便是由“大”和“火”构成。这两种经验在所有的文化和时代都有存在的意义,此象征性意义也相应地扎根于意识之中。除了鲜血和火焰,红色还有第三种元素—是爱情的颜色,“红心”是爱情最常见的象征。除此之外,“红”色在性格色彩中代表积极、主动、开放、热情、乐于与人交往。无论是在中国或是西方国家,红色与庆祝活动和喜庆日都有一定的关系,日历上常用红色字体标示出来,英语“red-letter day”指“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各民族对“红”色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红”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1.在中国的文化内涵。“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基本崇尚色,也是一种幸运色。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由来已久,“赤,赫也,太阳之色也。”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与热烈,婚嫁节日一向都笼罩在红色火热的气氛中。在传统观念中,红色亦是逢凶化吉之祥瑞,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本命年的红腰带即便到了今天,也是少不了的。在中国,朱雀是传说中的祥瑞动物。古代建筑对红色的使用也十分普遍,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朱门”、“朱柱”不但有避邪之论,而且在绿树白墙的掩映中也格外耀眼夺目,形成了中国园林既讲究天人合一,又富于形式美感的特征。在中国古代戏剧里,红脸关公是人们敬奉的圣人,是忠义的代表。不仅如此,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
2.在西方的文化内涵。“红”色在西方文化中贬义大于褒义。红色常被看成流血、危险、灾难的象征色。玛尔斯—战争之神,被授予的颜色是红色,被称为“红色行星”。红旗,也就是所谓的“血旗”,最早在罗马军队中被广泛使用,升起红旗是战斗的信号,预示着要准备流血了。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红旗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当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旧政权的象征。红色成为政治争端的起因,愤怒的农民为人人都可以穿 “红袍”而斗争,而在此以前,这种特权只有富人才能享有。
红色是禁止和危险的象征。在交通信号灯中,红色表示停止,是因为它不论白天黑夜都是最不自然的色彩,在天空和自然风景的蓝绿色环境中引人注目。红色还预示着危险,紧急制动开关和警报按钮都是红色的,系留气球着陆后才允许开启的开伞锁是红色的,录音室、手术室门上红色的灯表示禁止入内。国际上通用的禁止指示牌均包括视觉上统一的三个元素:一圈红边,一道红色的斜杠,所有指示牌均为圆形,从禁止停靠指示牌直到禁止吸烟指示牌都是如此。
红色是灾难的颜色。学校里,老师都用红笔批改作业、试卷;考试中,挂红灯意味着不及格;北美的股票市场,红色表示股价下跌;在会计用语里红色代表借方。人们总是用红笔登记负数,于是就有了这些词组:red figure赤字 ;in the red亏损 ;red-ink entry赤字分录 ;red balance赤字差额 。自古以来,以红色字书写信函表示向对方的严重侮辱,如收件人是寄件者的相识,则更带有绝交之意,略有魔法的意味。
二、“红”色的语义翻译
1.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在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当“红”色只有字面意义而没有象征意义,或“红”色的中英文化内涵有着共同之处时,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文的格调,保持一点“洋气”;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或者表达方法,使语言变得更丰富。
如:“red light”译为“红灯(交通指示灯)”,指“危险,停止”;“red light district”译为“红灯区”,指妓女经常出没的地方,象征放荡、淫秽;“red cross”译为“红十字会(国际志愿救济团体)”;“red figure”译为 “赤(红)字”,指亏损。
2.意译。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而每一种语言又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原文的意思,完全忽略原文的颜色词,而用译入语的适当词语来表达。
凡是与兴旺、吉祥、热闹等有关的事物,汉语都喜欢用红字,如:“红运”、“红榜”、“红豆”,这些在英语中分别用 “good luck”、 “honor roll”、 “love pea”来表示;“她眼圈红了。”被译成“Her eyes became moist.”,与“red(红)”无关。
“红娘”是中国古代文学《西厢记》中女主角崔莺莺的侍女,她促成了莺莺和男主角张生的结合,后来民间便称热心促成别人姻缘的人为 “红娘”,译成英语应是 “go-between”或“match-maker”。如果西方人不熟悉汉民族这一特殊的传统文化信息,想当然地以为“红娘”只是一位红衣女郎,那就大错特错了。
英语中用于表达“流血、暴力”的“red”,在翻译成中文时,也不见了“红”色的踪影。 如:“red hand”是“血腥之手”;“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是 “残杀和暴力统治”。
3.不对等翻译。不对等翻译法,也可以理解为归化译法,即改换颜色词。有时会根据译入语的习惯,用读者所熟悉的颜色词来改变原文的颜色词,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并理解其真正的意义。
中文的“红茶”应译成英语“black tea”,中国人是针对茶水的颜色而言,英语国家的人则是针对茶叶的颜色,其实这种茶颜色深浓而更近于黑色;中文的 “红糖”在英语中应译成“brown sugar”,此糖有助于补血养身,因此中国人乐于称之为“红糖”,其实这种糖的颜色更接近棕色。
在英语中,“眼红”用“green as jealousy”表达,据说嫉妒等情绪会导致人体的黄色胆汁分泌过多,其症状之一就是脸色或眼睛发青。说一个人“眼红”或害了“红眼病”,是“greeneyed”,非“red-eyed”,而医学上的“红眼病”是“pink eyes”。
在说英语国家人的眼中,“红”色会让人联想到流血、危险和暴力。所以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es在翻译涉及“红”色的词语时做了一定的变通处理,如:“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被翻译成“Jiao Baoyu visits the land of Illusion.And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被翻译成“Jia Baoyu tastes some superior tea at Green Bower Hermitage,and Grainier Liu 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 at Green Delights.”在翻译 “红楼梦”和“怡红院”时没有选用“red”一词,而是分别用“golden”和“green”表示 这两个不同色彩。总之,社会文化对颜色词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词翻译的差异是由各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语言习惯、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形成的,是一种永久的文化现象。在翻译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其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其深广的文化涵义。
[1]艾桂琴,王丽.颜色词“红色”的中英文化内涵及翻译[J].文教资料,2009,4,下旬刊.
[2]高岩.红色折射出的文化内涵[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